索引号 | 113325000026455663/2010-30828 | 文号 | |
组配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市发改委 |
成文日期 | 2010-08-04 15:49:5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07年1月20日在丽水市
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丽水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以书面报告形式提请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在中共丽水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理念,按照市政府年初制订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面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深化项目推进年”活动,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均顺利完成,计划执行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开局形势良好
|
图一:全市和市区生产总值(亿元)
增长14%左右,比预期目标高约1.5个百分点,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约14200元。“工业强市”取得明显成效,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区预计实现生产总值97亿元,同比增长16%左右,比预期目标高约2.5个百分点,增速创历史新高。
(二)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科学性增强
1、农业生产保持稳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预计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0.7亿元,增长3.2%。粮食生产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保持基本稳定,经济作物发展势头良好,茶叶、食用菌和优质水干果、中药材产销形势较好,农产品加工、“农家乐”旅游和农村来料加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农业产业化步伐继续加快,全市新增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5家。
2、工业经济总量和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全市实现全部工业产值535.6亿元(见图二),增长26.6%,比预期目标高6.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419.0亿元,
|
增长32.2%,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市区实现全部工业产值142.6亿元,增长35.5%,超过预期目标10.5个百分点。缙云、青田继市区之后,工业总产值分别超过100亿元。一是园区工业、私营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97.7亿元,其中市经济开发区水阁区块57.0亿元,增长93.4%。私营工业完成规模以上产值260.3亿元,同比增长41.8%,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2.1%。二是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11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增长29.3%和21.4%。三是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加快。2006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入45.4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高新技术产品18个,新产品产值达24.9亿元。完善出台了《丽水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已认定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7家,其中省级8家;13个项目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通过验收10项。积极开展开发区(园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云和园区木制玩具生产过程控制管理软件平台试点成功,并在园区企业及相关产业链全面推开,信息化推动能力不断增强。
3、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加快,旅游消费拉动作用增强。预计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46.0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交通运输仓储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均取得长足健康发展。旅游接待总人数达647.9万人次,创旅游收入35.4亿元,分别增长32.3%和25.0%,市区东西岩、松阳箬寮原始林、遂昌飞石岭等三个景区顺利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7亿元,同比增长13.7%,汽车、通讯、住房等消费热点继续升温,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农村消费市场增长加快,乡镇连锁超市、农村放心店覆盖率分别达83.4%和92.2%。
4、财政金融运行良好,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3.2亿元(见图三),比上年增长24.1%,比预期高14.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4.7%,比预期
|
高14.7个百分点。市区财政总收入1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分别比预期高22.6个和23.9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支出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2006年底全市金融系统人民币存款余额468.5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33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1%和16.4%。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58元,其中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8元,剔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8.1%和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69元,其中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5元,剔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7%和7.7%,均高于预期目标。市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同比指数为100.6,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尽管年底出现部分消费品涨价较快势头,但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在预期调控目标以内。
5、循环经济工作稳步开展,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若干意见》;二是市《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已编制完成并发布实施,循环经济试点项目“1030工程”全面开展;三是组织实施青山钢铁有限公司中频炉改造等26个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四是以市经济开发区等10个园区全部通过国家设立审核为契机,组织开展园区生态化改造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五是继续推进“八个一批”生态工程,全面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生态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基本农田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生态修复等各种措施,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5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绿地80.8万平方米,其中市区62.89万平方米。《浙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显示,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以99.1的高分位列全省各地级市之首,市区以94.0分居全省11个市区的第一位。
(三)投资保持适度增长,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1、投资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通过大力开展“深化项目推进年”活动,全市和市区分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2.2亿元和62.2亿元,同比增长12.1%和14.2%,均高于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期间完成“千亿”投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完成限额以上投资209.5亿元和6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和15.4%。
2、项目推进机制基本建立。完善落实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建立完善了月度协调会制度、季度汇报分析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效能监督员联系重点项目制度等,并把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列入组织部门对县级领导班子换届考核的内容。组织召开了全市项目前期工作会议,规范前期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市区两级联动、部门密切配合,全力抓好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千方百计突破政策处理难题,使重点工程用地和建设得到有效保障。
3、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9项共计99个子项,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全市累计完成投资83.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9.5%,其中市本级35项43个子项累计完成投资27.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9.2%。全市列入省重点45个,其中32个实施类项目完成投资57.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0.9%。48个重点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龙丽、丽龙高速公路龙泉经北埠至遂昌段建成通车,54、55省道庆元段改建投入使用,市区绕城公路水东大桥至丽阳殿段春节前基本建成;遂昌二期等4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缙云里隆等7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市区全长19.4公里的防洪堤基本完成,小水门古城墙保护、好溪堰加高加固等项目建成使用;开潭水利枢纽、青田五里亭电站、庆元左溪电站等部分建成投入运行;市区江滨路等4条总长6.69公里城市道路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水阁工业区道路网基本建成,总里程已达41.5公里;缙云双潭水厂建成投入试运行;市行政中心、景宁中学等投入使用。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台缙高速公路、景青公路等项目顺利推进;滩坑水电站主体工程全面展开,第二水平年移民动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库区集镇复建有序推进;遂昌周公源、青田外雄、龙泉岩樟溪、景宁白鹤二级等骨干水电站进展顺利,水阁水厂、玉溪引水工程全面推进,各县(市)污水处理工程加快实施;浙江方德电机、遂昌凯恩镍氢电池、浙江三辰电气等工业项目,青田县人民医院迁建、龙泉国际大酒店、丽水电视中心等社会发展项目,市区接官亭农民公寓和欣苑南区拆迁安置房项目顺利实施。23个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市区灵山变等4个220千伏输变电、景宁外舍防护、遂昌县竹炭标准厂房、市区垃圾处置工程、垃圾焚烧发电工程进场道路及丽水华侨饭店、丽水市体育场等项目相继开工。龙庆高速公路、市区滨水公园、市博物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妇保院等15个项目前期明显加快。
(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保障不断落实
1、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各类教育发展达到预期目标,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已达99.91%和99.95%,初升高比例达90.19%,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校特色优势得到进一步培育。城乡教育均衡化步伐继续加快,全市9县(市、区)全部通过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县评估验收,已涌现出69个省级教育强乡镇。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全面推进,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科技事业加快推进,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2、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建立了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创建率达到100%,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疾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鼠疫防治管理、结核病防治管理、艾滋病管理、救灾防病、死因监测等的网络直报。计划免疫“五苗”的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顺利通过省级评审。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达165.1万人,平均参合率达82.47%,完成农民健康体检106.96万人,同时启动实施“城市医院医生支援农村”活动。
3、绿谷文化建设有序推进。青田石雕、龙泉青瓷烧制、宝剑锻造技艺、松阳高腔等4个项目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项目被确定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第三批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畲族音舞诗《畲家谣》荣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创作金奖及11个单项奖和组织奖。仙都黄帝公祭、遂昌汤显祖文化节、青田·中国石文化论坛、畲族三月三歌会等节庆活动隆重举行;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历史文化村(镇)5处。在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的基础上,组队参加十三届省运会,获得19金9银9铜的好成绩,代表团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松阳籍运动员王浩在多哈亚运会跆拳道男子72公斤级比赛中为中国代表队获得一枚银牌。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0.25%、97.34%。
4、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制定出台多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进展顺利,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正式启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3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其中市区新增就业271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2%,均达到预期目标。市区经济适用房政策更加完善,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问题、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房改后续问题和企业引进人才住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5、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投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资金3.55亿元,新启动示范村建设30个、环境整治村建设235个;“康庄工程”完成通村公路路基改造1444.8公里、路面改造1218.8公里;全面完成“户户通电”工程。继续深入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和改善了10.6万人的饮用水问题,完成21座水库除险保安和141公里河道整治,新增节水农田5.3万亩,完成土地整理20.1万亩。库区困难群众、地质灾害避险、下山脱贫工程取得明显进展,已安置下山移民5400户21530人。
(五)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
按照“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集群产业集约化”的思路,着力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努力强化选商引资,全年协议引进市外内资项目201个,实际利用内资35.37亿元。全市预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67亿美元,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总额5.47亿美元,增长24.2%,市区预计完成出口8877万美元,增长18.4%,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926万美元,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机关服务效能得到明显提升。财政体制改革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要素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取得新进展。价格改革稳妥推进,供水、污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医药等民生价格问题整治力度不断加大。
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是加快推动丽水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总体看,我市仍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世界经济总体保持温和增长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二是煤电油运等支撑条件继续改善,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仍将延续;三是新经济增长点培育初见成效,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凸现;四是企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将为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要实现2007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短期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一是农村居民收入与部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慢,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难度依然较大;二是工业投资增长缓慢,“十一五”后期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土地等要素供给制约矛盾仍然突出,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三是国家继续调控投资规模,严把“两闸一门”,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难度较大;四是执行国家和省里确定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性指标的难度比较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综合分析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考虑我市增长潜力,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增长12%以上,市区13%以上。建议安排这一增长速度,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又好又快发展要求;二是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充分考虑丽水发展阶段实际;三是注重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强化了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方面的指标。全市和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如下(详见附表):
——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
——工业总产值增长2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2006年持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2%;
——外贸出口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名义增长7%和8%;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3%以内;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000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 ,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6%。
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
——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2006年持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8%;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700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三、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八八战略”,深入实施我市“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牢固确立“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的理念,按照“重点展开、务实推进、强化创新、以人为本”的工作要求,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又好又快,确保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发展。又好又快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好中求快则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要紧紧咬住“两个千亿”目标落到实处不放松,坚持在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中发挥丽水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在扩大经济总量中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在加快项目推进中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强化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大工业推进力度,实现工业快速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回落,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围绕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保障机制。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综合利用税收、补助、贴息等政策手段,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民群众的持续增收。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文化资源建设,加强农民转移和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三是立足自然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四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鼓励发展“农家乐”旅游和农村来料加工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五是继续大力实施“内聚外迁”,把下山脱贫、库区和地质灾害点移民搬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村庄布局调整的实施。
(三)落实节能降耗,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建设全省生态屏障的要求,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主体功能区,全面完善有关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继续保持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全省的领先地位,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统筹城乡发展能力。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一是全面开展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健全城乡规划体系,明确区域功能定位,调整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完整合理的新型城市化体系。二是加快丽水中心城市建设,拉开城市框架,增强城市功能,完善城北区块、江滨区块和城市南大门建设,积极推进南城开发建设,着力研究以南明湖为中心的环湖区块城市设计,努力推动“五城联创”活动,加快把丽水建设成浙西南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生态旅游城市。三是继续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加快各县域首位镇和中心镇建设,着力发展成为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小城市。四是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确保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五)重视民生保障,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快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通过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群众直接受益的方面倾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安定和社会全面进步。
(六)明确改革重点,营造良好体制机制环境。一是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是围绕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效率机制和监管体制,增强服务效能。三是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着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教育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夯实社会和谐基础。继续努力完善价格机制,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价格问题,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区域协调与社会和谐。四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机制。
四、2007年投资计划和项目安排
以“千亿富民强市”工程为抓手,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并重、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并重、中心城市与新农村并重、政府性投入与民间投资并重原则,继续实施基础性、功能性、产业性重大项目建设,统筹安排各类重点项目。
(一)总体安排
2007年计划安排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总量与去年持平。其中限额以上投资210亿元,限额以下投资10亿元。限额以上投资按行业分类为:农林牧渔5亿元,制造业50亿元,能源21亿元,水利10亿元,交通45亿元,城建19亿元,社会发展16亿元,房地产40亿元,其他4亿元。市区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
2007年全市拟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08项(含子项),项目总投资34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5亿元,其中交通22亿元,能源21亿元,水利3.5亿元,城建10亿元,新农村及下山脱贫3.5亿元,制造业3亿元,社会发展8.5亿元,其他3.5亿元。
(二)投资重点
1、着力完善综合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交通工程方面:确保台缙高速公路、“丽龙”高速莲都段和富岭连接线工程建成通车,景青公路滩坑库区淹没段贯通,云景高速公路开工,开工建设龙庆高速公路、龙泉至松阳公路、缙云42省道及平黄公路仙都景区段改线工程和市区绕城公路西线工程;铁路主要是推进金丽温铁路扩能提速工程,并争取将衢丽铁路列入规划。电网建设方面:开工建设我市第一座500千伏丽水变电所,新(扩)建市区灵山、景宁鹤溪、缙云仙都、青田4座220千伏变电所和龙泉安仁等8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松阳北山、缙云白峰、云和仙宫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水电工程方面:确保开潭水利枢纽工程、青田五里亭电站、景宁白鹤二级电站建成投入运行;加快滩坑水电站主体工程建设,确保完成第三水平年移民搬迁入住和集镇复建任务,全面启动第四水平年移民建房工作;加快青田外雄、龙泉岩樟溪、遂昌周公源、乌溪江干流大溪坝及蟠龙水电站等骨干水电站建设;加快缙云方溪抽水蓄能电站、景宁大均、青田三溪口水电站和好溪、青田水利枢纽等项目前期。
2、着力加大产业投入增强发展后劲。2007年,全社会工业投资规模确保70亿元,增长10%。通过狠抓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实施,加快我市特色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步伐。浙江南方竹木年产3000吨纺织用竹原纤维高技术产业化、青田特种设备公司年产300台(套)PTA成套专用螺旋离心机、丽水太空超高压水射流设备制造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建设浙江三辰公司矿山通风控制系统、缙云华孚纺织公司特种纤维纱线建设、遂昌凯恩镍氢电池生产线、竹炭标准厂房建设、浙江江南景洁铝业有限公司铝合金型材生产线、浙江繁盛超纤制品有限公司高级超纤维制品、缙云欧蒲电光源有限公司荧光灯管和荧光灯玻璃技改、浙江丽水有邦化工有限公司搬迁、浙江商讯科技有限公司超六类数据电缆及配套系列产品、燕京啤酒(浙江丽水)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啤酒技改、龙泉英博双鹿10万吨啤酒异地技改等一批工业项目。
3、着力加快社会事业领域项目建设。完成丽水电视中心、遂昌体育中心建设;加快青田县人民医院迁建、景宁县畲族文化中心、缙云仙都风景区、丽水市职业技术中学、景宁县民族小学、松阳城南小学、丽水市体育场、丽水华侨饭店、龙泉市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丽水中学迁建、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扩建、遂昌县民族中学、庆元县城东中心学校、青田江南学校、云和湖休闲度假区、古堰画乡、丽水中波转播台迁建工程、丽水文化艺术中心、云和县医院迁建、武警丽水支队迁建等项目。做好南明湖开发、名人南明、庆元百山祖旅游开发、龙泉山二期旅游开发、丽水大饭店等项目前期。
4、着力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成丽水主城区、水阁开发区和连接南城的道路23公里,建成水阁水厂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玉溪引水工程和滨水公园主体工程;市区南城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域第一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碧湖区块首批山海协作制造业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开工建设市区务岭根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主体工程。二是全面建成欣苑南区拆迁安置房、接官亭农民公寓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天宁经济适用房小区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丽华小区农民公寓一期工程。三是开工建设防山洪东排工程和好溪东岸防洪堤绿化工程,启动滨江景观带城市意象区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丽水盆地易涝区防洪排涝工程项目前期。四是基本完成瓯江干堤青田高岗段堤防、市区滨江景观带生态景观区、防山洪西排工程,加快景宁外舍防护工程建设。五是完成各县(市)8座污水处理工程并投入使用。六是继续加快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的建设;新建“康庄工程”农村公路2109公里,继续加快库区和高山远山地区困难群众下山脱贫、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灾民异地安置工程建设。
(三)保障措施
1、创新项目推进机制,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继续坚持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专题协调制度、季度汇报分析和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检查督查和难点问题交办制度等项目推进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前期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奖惩制度,将重点建设各项任务列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责任,实现重点建设上下联动,部门联手的良好工作机制。加强重点办、前期办、稽查办自身建设,强化工作职能和工作抓手,积极探索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和推进工作新机制、新方法,切实做好督查、监管、协调和服务工作。
2、深化项目前期研究,确保重点建设的可持续。一要树立“发展靠项目,机遇靠前期”的观念,从各项专项规划中挖掘出一批重大项目,按照轻重缓急,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前期。二要准确把握国家和省有关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努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市区南城区块低丘缓坡试点建设和碧湖功能区块的开发。三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中心镇功能设施、下山脱贫小区、库区和地质灾害点移民搬迁等项目建设。四要巩固全市项目前期工作会议成果,进一步加快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梯度推进,完善项目前期工作制度,做到人员、经费和工作责任“三落实”。五要抓好重点项目库建设,形成重点建设项目“竣工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前期一批”的良性循环,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狠抓项目要素保障,努力破解征迁难题。一要切实抓好省重点项目的包装、筛选、申报和报批工作,积极争取省里对欠发达地区政策、资金、项目等各方面的支持。二要做好用地指标和空间保障,切实做好重点建设项目供地,积极挖掘潜力,盘活土地存量,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优先保障工业园区用地,重点保障能源、交通、水利、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三要充分考虑老百姓利益,认真做好城市、农村拆迁安置政策的研究和完善,抓紧政府承诺有关事项的梳理、研究和落实工作。四要积极破解土地征迁难题,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各部门的沟通和配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五要加强对国家金融信贷政策的研究和对接,积极研究运用多种融资工具,最大限度地争取银行支持,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重点建设顺利实施。
4、强化项目监督管理,确保重点工程质量、安全和廉洁。一要继续积极贯彻实施国务院、省政府关于重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管理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实施《丽水市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重点建设尤其是政府投资项目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控制好工程概算。二要正确处理好工期、质量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强化质量意识和安全教育,严把工程质量关、施工安全关,打造更多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确保重点工程建设安全无事故。三要十分重视重点工程建设的廉政监督,把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的反商业贿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和审计监督,推行项目建设的后评价制度,研究和加强招投标过程的监管工作,努力净化工程招投标市场,不断加强重点建设领域的防腐反腐体系建设。
各位代表,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打基础之年。我们将在中共丽水市委的领导下,坚持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的理念,全面落实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各项部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完成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