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科技局 >> 规划信息
索引号 11332500002645160R/2011-00665 文号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市科技局
成文日期 2011-06-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丽水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1-06-27 09:37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科技局

根据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生态科技强市,构筑富民绿色硅谷,发挥科学技术在我市“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中的主导作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事业提供有力支撑,特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  回顾与总结

一、基本情况

撤地设市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市科技事业结合丽水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升级”、“双百双千”和“科技奠基”三大工程,引进开发应用新技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探索了一条欠发达地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发展的道路,为“十二五”科技事业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科技投入26.4亿元,是“十五”的1.93倍。全市财政科技投入10.1亿元,是“十五”的2.4倍。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2.9亿元,是“十五”的2.6倍。全市争取国家和省科技经费1.97亿元,是“十五”的2.1倍,其中市本级6571万元, 占全市比重的33.4%。

(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我市共有省级高新特色基地3个、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41家。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2.8亿元,比2005年增长315%,年均增长25.8%。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从2005年的1.78%提高到2010年的9.5%,净增7.8个百分点。

(三)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底累计共有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1家。市政府与同济大学在丽水共同建成同济大学丽水中药研究院。食用菌、木制玩具、浙南早熟果业等11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浙江大学丽水技术转移中心及浙江工业大学丽水研究院充分发挥作用。

(四)科技管理机制不断优化。从2005年的单个项目招投标立项提升到以产业招投标,逐渐形成了主动设计、纵横联动、开放集成、市场化运作的科技资源配置新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科技经费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路子。

(五)“四外两基地”战略得到进一步实施。通过实施“四外两基地”开放型科技发展战略基本实现了四种转变:从政府推动型为主向企业自觉型转变,从科研合作为主向共同创办科技实体延伸转变,从较单一的科技合作为主向人才、教学、学科建设等综合型合作转变,从校-企合作为主向校-校-企合作扩大转变,从而使丽水逐步成为各地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实训基地。截至2010年底,我市共与58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与市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的有20家。“十一五”期间科技合作项目达730个,合作金额3.1亿元。

(六)科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6月建成丽水市网络图书馆向公众免费开放,2010年底点击率突破2000万人次。整合央视“星火科技30分”专题片和自主摄制丽水本地农业实用技术科教片共计4858部。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在丽水建立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推广示范基地和国家农业科学数据资源共享中心浙南分中心。持续提升丽水网上技术市场服务功能,2010年底上网企业达2637家,“十一五”期间通过网上对接达成合作项目659项,合作金额2.9亿元。

(七)专利工作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5884件、授权量4468件,分别是“十五”的3.49倍和5.34倍。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国家专利试点企业2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4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34家。

(八)科技队伍建设全面展开。实施农民科技带头人培养工程、“引智引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及科技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建设各层面科技队伍。截至2009年,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各类技术人才865.83人,比2005年底增加77.2%。

(九)科技项目绩效显著。通过卓有成效地实施一大批科技项目,促进了主导产业快速增长。撤地设市后我市食用菌产业产值从2000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89亿元,年均增长4.8%;竹产业产值从2000年的3亿元增加到2010年35亿元,年均增长27.8 %;干水果产业从2000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64亿元,年均增长8.6%;微电机产业从2000年的3.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8亿元,年均增长18.3%;特色装备业产值从2000年的6.7亿增加到2010年的36.74亿元,年均增长18.6%。

据统计,2006-2010年全市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成果奖2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科技进步奖18项。

二、主要经验

我市的科技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全市科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着眼于大胆改革和探索,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依靠科技进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新路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科技发展必须结合丽水现阶段实际。丽水现阶段总体还处于科技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基础先天不足,各种科技要素资源相对匮乏,尚不具备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来发展科技的能力和条件,而这一实际也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从这一现实出发,坚持把集成创新、引进消化、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作为我市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坚持把国内最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等首先引进到丽水进行推广应用,不断实现产业化,从而大幅提升了全市科技创新能力。

(二)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依靠科技进步。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面临的是双重任务,既要补第一轮发展的“课”,又要赶第二轮发展的“趟”。因此,欠发达地区必须要推动跨越式发展,才能真正提高竞争力,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而当今时代,区域要实现跨越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革命,才能赋予时代跨越发展的力量。同时,丽水在推动发展过程中,已越来越受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的限制,唯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破除瓶颈,实现跨越发展。

(三)实施开放型科技战略是丽水科技发展捷径。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设备、资金等要素资源条件。由于我市欠发达,资源相对匮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事业的发展速度。“十一五”以来,我市继续实施开放型科技发展战略,在“十五”取得的成就基础上,进一步在更开放的环境中发展科技,以更宽的视眼、在更广的领域、以更多的方式共享国内外科技资源,有效缓解了我市资源的不足。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方法,紧紧依靠国内外科研院校,不断推动我市科技事业的大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我市坚持把科技人才工作着眼点放在引才、育才和借智上。根据科技发展的重点,按照“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思路,积极实施柔性人才政策,积极引进急需的科技人才。同时,以科研基地、项目、学科建设为依托,积极培养本地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增强我市科技人才的总体实力,从而推动科技事业的较快发展。

第二章    发展形势和现实需求 

“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进入重大机遇期。未来五年,科技发展更为迅猛,创新成为国内外竞争的主导因素,智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科技发展战略决策普遍成为国家、地区和区域政府的最高决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规模最大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国,中国将逐渐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我国将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浙江省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加大“两创”战略的实施力度,围绕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多地争取国家科技资源,更好地参与战略产业竞争。  

“十二五”时期,丽水科技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应对国内外激烈的科技竞争,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需求。但我市科技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较低,科技工作氛围不够浓厚,科技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人才严重奇缺,要实现科技跨越发展的责任更为重大,任务更为艰巨。

“十二五”时期,丽水对科技快速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丽水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十二五”时期是关系丽水实现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5年,在这个关键阶段,丽水科技需要在方方面面切实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迫切,战略新兴产业要加快培育,农村科技成果要集成,民生科技事业要加强,知识产权要国际化,科技企业要加快培育壮大等等,都需要我市科技工作迎难而上,突破制约,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道路。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全面小康两大战略目标,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精神,以建设科技强市为目标,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农业和民生科技进步为战略要求,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力,以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眼点,优化环境,扩大合作,创建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领域实现科技事业的重点突破。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施“两创”总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及全面小康社会相结合。实施生态环保、农业有机、林业保护及环境治理等项目,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进一步营造“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良好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建设。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推进科技原始性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创建研发中心,加强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坚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延伸、拉长主导产业链,使农副产品工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品高新化。

——坚持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技术引进相结合。深入实施“四外两基地”开放型科技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进一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进步机制和体制。加快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科技奖励等方面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坚持培养、引进和国内外人才 “为我所用”相结合。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促进人才与经济发展的融合,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密集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扶持、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推进,民生科技快速发展,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升。  到2015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GDP比重达1.5%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翻一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0%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10%以上,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力争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

丽水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2015年目标

R&D经费占GDP比重(%)

1.5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10

企业新产品产值率(%)

10

高新技术企业(家)

100

创新型企业

县级及以上(家)

100

省级及以上(家)

10

国家级(家)

1

国家级高新特色产业基地(个)

1

省级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个)

2

第四章    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主要任务:围绕一个总目标、建设四大园区、实施五百行动计划、突破十大技术链攻关

围绕一个总目标:打造科技发展洼地,构建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科技强市,增强科技综合实力。

建设四大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生态科技园区;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区;科技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实施五百行动计划:到2015年,建成100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机构),促成100个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实施100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建成100个新农村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培养1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物。

突破十大技术链攻关: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基材替代、仿生栽培、有机栽培新技术及多糖提取工艺技术链;毛竹高效栽培、精深加工、竹炭提升及其衍生品生产工艺技术链;干水果产业产前品种化、产中品质化、产后品牌化技术链;茶产业品种改良、高效栽培、精深加工技术链;中药材质量管理、精深加工、中成药与中药功能性食品的研发、生物制药技术链;机械装备产业数字化、高精度、多功能技术链;水性树脂、助剂配方研制、合成革加工新技术推广及其主要衍生产品加工技术链;不锈钢深加工产品、不锈钢及制品产业技术链;软件开发、流媒体服务、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等信息产业技术链;水资源高效利用、循环生产关键技术、沼气利用技术、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技术链。

一、建设四大科技园区

(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启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丽水实现“二次创业”的根本要求。“十二五”期间,以开发区管委会为主要建设主体,充分发挥农林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作用,结合丽水水阁新一轮园区东扩的契机,启动建设丽水高新技术园区,以“高水平统一规划、高要求分步实施”为建设思路,以“一园多区、一园多点”为园区布局模式,形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为支柱的产业格局。一是建设同济大学丽水中药研究院科技城,力争成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二是建立技术创新区,重点引进国内外的科研单位和创业人员设立科研机构,主要建设办公楼、孵化大楼等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优越的条件和环境;三是建设科技成果中试产业区,重点是建设孵化楼、引进国内外的科研成果在此实现小批量生产;四是建设信息产业园,以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主导,重点建设一批微软技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五是建设高科技产业示范区,重点是建设一批标准厂房,用于引进高科技产业和项目。同时,重视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的建设,注重引进金融、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法律、商务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入驻。

到2015年,建成符合我市生态文明要求的特色科技产业园区,集聚一批研发机构和高中级创新服务人才, 园区研发机构达到10个以上,高中级创新服务人才达到500人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20家以上,提供就业岗位5000人以上。

(二)农业生态科技园

农业生态科技园区是科技与经济相融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它可带动农业组织、资源配置、农业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十二五”期间,以莲都区政府为主在碧湖石牛建设集农业高新技术的成果创新、孵化、展示、示范、精品农业生产、名特优植(动)物新品种培育、技术培训、科普教育及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农业生态科技园区建设坚持“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农民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明确园区定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立足于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的提升,突出对生产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加强产学研结合,吸引科研、教学单位参与园区建设和项目开发。按照“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的要求,积极扶持和培养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园区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使之成为现代效益型农业产业的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园、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与新型农民的培训园、现代农业科技与信息的辐射园,走出一条具有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技现代园。

(三)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示范区

以深化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的辐射带动作用为目标,建设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示范区,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围绕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引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和壮大产业经济。在“十一五”实施的基础上,通过第二批国家、省级科技富民强县工程项目的再实施,进一步整合不同渠道的项目经费,集中各方面的人才优势,利用好各种途径的信息资源,依靠科技系统上下联动,县域部门密切配合,推动县域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县、乡财政和农民增收显著,真正实现民“富”、县“强”,为我市小康社会建设作出示范并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四)科技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结合丽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小康社会,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战略目标和任务,借鉴莲都、遂昌成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十二五”将在全市范围全面开展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包装项目,争取列入省级、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人口、资源、环境领域和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中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在建设社会稳定、环境优美、社会文明、法制健全、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中率先做出实验示范,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经验和借鉴。

二、实施五百行动计划

建设100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机构)计划:围绕发展工业和农林主导产业,建好100个包括省级行业、高新特色产业基地、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市属科研院所、分析测试服务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情报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加大对公益类应用服务型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战略规划,优化机构设置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战略任务和重大项目定机构、定编制、定团队、定人员。打破相对封闭的运行机制,强强联合,取长补短,与民营农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区域创新服务平台,联合成立一体化的股份或非股份化的机构,承担重大科技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在合成革及鞋革羽绒制品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不锈钢产业等优势产业,力争建成省级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3个,国家级高新特色产业基地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力争新增17个市级以上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和3个高新特色产业基地,并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规划,分类指导,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培育品牌。

促成100个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计划:加强规划指导,组织专家团队咨询顶点服务,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推荐风险投资机构,优先安排发展空间和提供银行贷款,全面落实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重点落实好高新技术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研设备加速折旧、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等政策及培育企业核心技术等一揽子措施,加速丽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成长,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达到100个, 2-3个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中小企业版或海外资本市场上市。

实施100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把科技经费资助政策的重心前移,从配套为主向预先培育为主,通过广泛征集、深入调查、专家咨询、公开招标、分期滚动支持、及时评估、择优推荐等一揽子措施,培育大项目,争取100个市级以上、资助经费50万元以上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在此基础上,通过顶层设计、厅市会商、部省会商等,联合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重点建设高校,争取数百万乃至千万级创新项目。

建成100个新农村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围绕生态新农村和生态绿色城市建设,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征集重大需求和难点、热点问题,与各项重大重点建设和产业升级项目的实施相结合,通过广开技术渠道、集思广益、专家推荐、主动设计等措施,通过项目招标、项目示范事后补助或奖励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新农村技术推广示范项目,推进新农村的发展。

培养100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加快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利用市内、市外两种人才资源,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准创新团队和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重点是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工业创新领军人才、生产及科研一线人才、高技能人才、农业实用型人才、技术推广人才、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力争到2015年,培养出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10个不同领域的高水准创新团队,100个科技创新领军人物。

三、 突破十大技术链攻关

(一)食用菌产业技术链

食用菌栽培生产与深加工是我市最具优势、最有特色的产业。“十二五”期间要在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深加工上进一步突出科技支撑力量。

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进一步研究有机香姑的栽培技术以及无公害、无污染的食用菌产品。加强牛肝菌菌根苗合成技术研究及中试基地建设,进行牛肝菌菌根示范林营造及管理技术研究等多学科、产学研联合攻关。

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及新品种选育研究:保存一批高经济价值的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和人工栽培品种的种质资源,重点收集香菇、黑木耳、灵芝、竹荪等重要人工栽培食用菌的质资源及开展评价研究。系统开展以香菇为重点的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选育香菇、黑木耳等我市重点食用菌新品种和新菌株。通过野生驯化选育灵芝、树舌等药用菌新品种和牛肝菌类、松乳菇、红须腹菌等重要野生菌新品种。

食用菌安全生产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香菇、黑木耳生产中菌种种源质量、菌种质量快速鉴定和生产质量控制技术的菌种优质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影响香菇、黑木耳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香菇菌棒保水技术和黑木耳烂棒控制技术研究。

食(药)用菌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菌类多功能食品研发:采用超微破壁高新技术加工成食用菌破壁粉,经提取加工为食用菌多糖中间体产品,并进一步研发成为增强免疫力、防护酒精肝损伤、降血压等功能食品,开发成菌类生理活性物质功能食品营养补充剂,应用于高档食品添加剂、强化功能食品的原辅料、新型食用菌破壁粉食品和保健食品及富含核苷酸、氨基酸的食用菌调味基料等。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开发以食用菌为原料的休闲方便食品,开发多品种的保健食品。

(二)毛竹产业技术链

丽水是浙江省重点竹产区,竹林分布相对集中,立地条件优越,是我国散生竹分布的中心产区,且在全市的各县(市区)都有较大面积的分布。在全市范围内应用和推广竹产业的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

笋竹高效栽培技术:完善和推广现有的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推广“一竹三笋”(毛竹、冬笋、春笋、鞭笋)种养模式,推广竹林高效经营综合技术、无公害竹笋生产技术和竹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不断提高笋竹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继续抓好黄甜竹等特色小竹开发利用与示范推广。

竹材精深加工技术:熟化和推广使用环保漆,提升刨光机、精刨机等机器的机械化水平,推进竹厨具生产线的自动化生产。熟化和推广废旧竹托板循环再利用技术、侧破技术和侧面压板工艺等技术,开发竹质太阳伞、竹木质玩具、竹木家具、塑竹制品、竹木户外用品等新产品,重点研发竹材高效分丝机及竹丝处理技术、炭化技术、胶粘剂改性技术等。熟化和推广高性能竹炭、竹炭布、竹炭皮革、含炭环保内墙砖等规模化、自动化技术。开发竹炭涂料、污水净化装置、竹炭板材、化妆洗涤用品、竹炭食品添加剂、竹炭新能源(电池)等领域技术竞争力强的竹炭、竹醋液新产品。

(三)干水果产业技术链

我市水干果产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全市500多万亩不同海拔、不同土壤类型的平原、山地、台地等适宜地可供果树及其种苗开发利用,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产前品种技术研发:筛选、培育适宜丽水发展的优质、高效的水果品种,做好具丽水地方特色水果品种的选育、开发和利用,支撑丽水枇杷、云和雪梨等地方良种的发展壮大,为丽水水果品种结构的调整,贮备优良的品种资源。

产中品质生产技术研究与利用:做好先进、适用、安全的生产技术的研究、集成、推广和运用。改造、更新老果园和低产果园,优化现有果园管理,由数量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我市柑桔、瓯柑、杨梅、桃、梨产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和枇杷、李子、葡萄、柿子等小水果的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果业。

产后品牌技术研究与开发:以延长水果产业链,提高果产业附加值为主要目标,加强果品贮藏、保鲜、加工产品、工艺、保健功能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四)茶产业技术链

茶叶是我市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要进一步主攻品种优化、品质提升,积极发展生态高效茶业,突出早、特、优,优化产品结构,实现茶树良种化、生产标准化、品质生态化、产品品牌化、经营集约化。

茶叶种子种苗工程及高效栽培技术:进一步优化茶叶品种,推进茶叶产业升级,巩固丽水茶叶生产在中国绿茶优势产区的地位。主攻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加快茶园换种改植和茶树良种化,稳步扩大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改善茶品种结构,培植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名茶产品、无公害茶、绿色茶和有机茶,进一步推广景宁白茶等新品种的嫁接栽培技术,推广机械化采制、茶树病虫害监控等先进技术。

茶叶加工技术:加强名茶机械加工、机采机剪、茶树病虫害监控、茶叶精深加工等实用新技术的培训与推广,加快茶浓缩液、茶多酚、茶皂素提取等茶叶深加工技术研发,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和附加值。

茶叶品牌工程技术:积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主攻有机茶、绿色和特色产品,走高效生态茶业之路,把丽水茶业融入到国际茶业大市场中去。建设标准化名茶加工厂,改善茶叶生产环境,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强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加快推行QS产品认证制度,加快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确保茶叶优质、安全。

(五)生物医药技术链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市生物和生态两大资源优势,依托已有的传统生物产业基础和现代生物技术亮点,积极开发和引进现代生物技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加强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进一步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开展地道药材种质资源普查与保护,大气、水质、产品有效成份检测,制订中药材生产质量标准操作规程(SOP)并加强推广。按照GMP规范,加强饮片质量控制,提高质量检测与科研技术装备水平。研究制订新的质量标准和新的饮片炮制工艺,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和工艺水平。推广和应用自动控制提取等中成药生产技术,对现有前处理、提取、过滤等装备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

中成药与中药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加强中成药的技术研究,开发药膳、药疗等中药食品、保健品,重点开发抗肿瘤、抗艾滋病等治疗免疫性疾病的中成药。运用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活性物质筛选技术进行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加强对现有优势产品的深度开发。加快对传统中成药制剂的改造,推广应用新型制剂技术。

生物技术应用技术:应用生物技术开发植物源、微生物源及生物工程农药,生物肥料、饲料、兽药、酿酒等行业的生物制剂,天然纤维、蛋白质新产品,发展生物农药、肥料、兽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促进生物高新产业发展。

(六)装备制造产业技术链

我市装备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微电机、缝纫机及其配件、带锯床、灯管、汽摩配、阀门等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群,为进一步提高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必须在一些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重点研究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管理、营销、售后服务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和面向绿色制造的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嵌入式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和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平台。

重点技术装备技术:研究开发重点技术装备及相应的自动化成套系统。研究开发与市内外重点工程配套的特种水泵、阀门、液压件和轴承等关键基础件。   先进专用设备技术:研发具有先进水平的缝纫、食品、包装、制药、制革等专用机械设备及数字化、智能化的连续型生产线,研究开发相应的控制单元和检测设备。研发普及型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研发配套的对伺服电机控制系统、高速平缝机产品、节能工缝机产品产业化和高性能刀具材料等。     (七)合成革技术链

合成革产业是我市近年来通过产业招商引进的一个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要围绕进一步提升合成革产业层次开展科技攻关,尽快把该产业培育成我市的优势产业。

合成革生产用的水性树脂和系列助剂、成型工艺的研究:加强与四川大学和安徽有关院校的合作,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技术突破,并进一步加大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

合成革高技术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在高物性超纤技术、可替代DOP环境友好增塑剂技术上实现质的突破,加快超纤、生态合成革、采用水性材料和清洁生产技术生产合成革等高技术新产品研发,重点加强合成革质量分析检测和行业标准制订。

合成革先进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加快开展DMF干法气相、湿法水相和湿法气相回收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加快革基布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水性材料生产合成革贝斯技术等合成革水性树脂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

合成革资源节约型关键技术:实施水阁工业区热电联供项目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建设热电厂,对合成革园区实施集中供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

(八)不锈钢及制品产业技术链

针对丽水不锈钢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完善、技术含量低的现状,“十二五”要重点围绕打造多样化的不锈钢产品体系开展科技攻关。

不锈钢深加工产品技术链:加快先进熟化技术成果应用,促进无缝钢管与焊管形成互补,开展如电站锅炉的过热器管、化肥装置用尿素管等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的专用不锈钢管、大口径无缝管和工业用焊管的技术攻关,加快超薄、超宽不锈钢板材业研发,不断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不锈钢制品业技术链:结合省内泵阀、家用厨具、工具、机械、五金等优势产业配套,重点突破家庭日用品、成套机械、各类配件、礼品、医疗器械、建筑装饰等不锈钢生产共性关键技术,不断壮大丽水不锈钢制品规模。

(九)信息产业技术链

信息产业是低碳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园建设,“十二五”期间要重点突破软件开发、流媒体服务、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等共性关键技术。

数字多媒体技术与软件开发研究:重点研究开发新一代互联网宽带、三网融合过程中数字音视频系统与设备、数字电视零部件等网络、通讯技术及装备,开展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

嵌入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研究:重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和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加快嵌入式技术在生产缝纫机、锯床等特色机电装备和产品中的推广应用。与市外重点院所重点合作开发普及型数控机床、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等。

电子商务技术研究:研究建立现货网上合约(或现货)交易、网上银行结算、第三方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网上商品交易平台,推进有顶级国际域名或.cn域名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研究数字化医院、社区和旅游信息化技术。

(十)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技术链

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十二五”全市要着重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

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开展饮用水源及其水源地保护、水资源安全利用与生态水利综合技术研究,建设人居环境优良城市。

  循环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在企业中推行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实现企业内、行业内、园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链网。重点推广合成革、不锈钢、医药与机械等行业的工业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发展新型生态化养殖模式,减少污染。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研究瓯江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企业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推广工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与城市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秸杆和畜禽粪便处理技术,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发电等资源化利用、焚烧处理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有效控制二次污染,保护环境安全。

沼气利用技术推广:研究利用畜禽粪便和沼液开发生产系列无公害农药和有机肥料产品,开展沼气发电技术及设备、新型沼气脱硫技术、高效沼气燃烧及灶具设备等研究。大力推广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的综合利用。 

可再生能源新技术研究:加强秸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和塑料、垃圾、工业废气等工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节能技术、节能监测、循环经济技术模式。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切实把科技进步与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努力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规划》落实工作的具体指导,研究解决重大专项和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协调地方、部门及社会力量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抓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落实对市县党政领导干部推动科技进步工作的绩效考核。

  加强科技政策法规建设。围绕《规划》的实施,从财税、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政策措施,并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对科技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促进依法行政和管理。

  加强科学普及。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科普投入机制,加强科普场所建设与管理,提高科普场馆运行质量。建立科研院所、大学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抓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普及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二、深化科技体制与管理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对公益类院所的考核评价制度,加大对基础研究、公益技术研究和服务的稳定支持。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

  完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和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努力解决部门分割、多头管理、职能错位等问题,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奖励政策。建立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提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的能力。

加强和改进科技计划管理,严格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度,不断完善科技评估评价和经费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

三、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以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为目标,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和多层次科技投资,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与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资金支持;根据国家、省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及丽水市加速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求,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增加投入的政策规定,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及管理方式,实现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为主的转变;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集成应用的主体;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引导金融部门积极向科技创新项目倾斜;进一步改善创新投资的发展环境,大力吸引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探索引进外资、横向联合资金等方式、方法;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

四、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和成长机制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推进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和科技人才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着重抓好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

以重大项目培育、凝聚优秀人才,以配套研发环境条件激活创新潜力。筛选培育一批拔尖人才及优秀科研团队,给予其长期稳定的支持。选择一批力量精干、运行高效的基地作为扶持重点,创建高水平研发平台基地,为科技人才提供发挥才智的广阔舞台。重点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技术带头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高级管理专家和创新型的企业家,努力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配套完备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大力吸收各类科技人才来丽水创新创业。同时,做好现有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关心和稳定工作,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

实施科技重奖,设立丽水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和贡献奖,加大科技进步奖奖励力度,奖励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开发与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以及社会公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科技成果,尤其是重点奖励技术含量高、效益好、对推动行业和全社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影响面大的重大科技成果。

五、推进产学研交流与合作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及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横向联合和纵向合作,健全创新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科技、资本、生产的优势,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鼓励市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承担我市重大科技项目及在我市创办产学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集市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我市骨干企业之力研究解决制约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以科技合作交流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项目推介、项目洽谈、技术交易等各种科技交流活动,对重大项目实行公开招标,鼓励企业以项目为纽带与科研院所全面合作;加大对产学研交流与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予以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参展参会、加强交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各周边经济区的科技协作,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科技创新的经验,主动承接先进地区的技术和智力辐射,促进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

六、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完善专利工作组织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推进企业专利战略实施,促进企业把知识产权战略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加大专利资助及奖励力度,促进专利申请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和支持其开展具有前瞻性、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产品首购制度,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经营,打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名牌。

七、加快信息化建设

  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加强网络建设,形成融合多种业务及现有网络的核心网络。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建设,使网络安全标准、规范和组织体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并符合国际惯例。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快推进外贸企业、零售业、旅游业电子商务的进程,制造业领域选择试点,逐步提高网上交易规模。

提升智能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结合丽水物流、金融和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特点,推进现代物流、金融和保险、电子商务、现代传媒、数字化医疗等新型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相关行业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附件

丽水市“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的共性关键技术领域

一、农业类

1、主要种养业良种引进选育研究

2、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制订与应用

3、农产品(食品)精深加工技术

4、传统农业生态高效生产技术

5、特色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6、农业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应用研究

7、新型农业种养方式推广与应用

8、适合山区特色的农机具和农业设施的工程农业技术引进与推广

9、中药现代化技术

10、林业现代化技术

11、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12、区域生态优势和山区气候条件综合利用研究

13、农业生态科技园区建设

14、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区建设

15、先进实用技术在贫困乡镇农村推广应用

二、工业类

1、合成革生产用的水性树脂和系列助剂、成型工艺的研究

2、合成革高技术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

3、不锈钢深加工产品技术

4、合成革、不锈钢等行业“三废”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

5、高附加值绿色化工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6、电控、环保、机床等机电装备开发

7、汽车配件制造提升技术

8、生物制药技术 

9、羽绒、制革等传统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

10、嵌入式技术在机电等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11、先进机械精密加工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12、非金属矿综合利用研究

13、现代物流技术

14、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技术

15、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三、社会发展

1、农村及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2、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及修复技术研究

3、地方病、传染病、高发病调查监控治疗技术研发与应用

4、信息技术在第三产业中的推广应用

5、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处置技术

6、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7、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8、绿化建筑技术引进与示范

9、科技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10、食品安全保障技术

11、新能源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