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2011年,全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24元,比2006年增加3572元;7个民族乡镇工农业总产值6.92亿元;全市208个民族村实现村村通公路,了却了少数民族几代人的出行夙愿;景宁、莲都等地的 “三月三畲乡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正迎着春的气息,散发出勃勃生机。
在前进中发力 让百姓共享经济成果
连日来,景宁畲族自治县标溪乡东车村的不少村民都在自家的竹林里忙活着,把能长成大毛竹的春笋抚育好,其余的挖掉出售。
东车村原有低产毛竹林1200余亩,粗放的管理模式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多少收益。2007年村里开始启动低产林改造项目,将1000多亩毛竹林进行生翻复垦,每亩地可以拿到200元的政府补助资金。短短三四年时间,仅笋竹收益这一项,东车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几百元增加到了2000多元。
景宁,这个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承载了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厚爱。200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浙委〔2008〕53号文件, 30多个省直机关部门与景宁结对进行帮扶。2010年,景宁又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六个重点欠发达县之一,连续三年每年获得财政专项转移资金2亿元,用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在这一项项对少数民族特殊关爱的政策支持下,景宁的经济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据初步统计,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景宁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的排名,从2005年的28位上升到了11位。
景宁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数字变化是我市少数民族发展的缩影。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我市通过“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行动计划”、“百名侨胞助百村”、“百家企业结百村”等活动,构建起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人人有人帮、户户有人扶的网络,帮扶行动开展3年来,全市共取得帮扶资金累计1420.42万元,极大改善了结对村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1年10月举办的省“光彩事业丽水行”活动再次为我市37个民族村的43个项目注入资金485万元,加快了民族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传承中创新 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今年的“三月三”文化节格外热闹:在景宁,台湾代表团不远千里而来,海峡两岸各族人民齐聚畲乡共同欢庆传统佳节;在莲都,莲都区老竹畲族镇、丽新畲族乡,松阳县板桥畲族乡,武义县柳城畲族镇的群众相聚在一起,举行歌会、趣味体育比赛等活动;在东西岩景区,来自全国各地的1300多名驴友搭起千顶帐篷,赏畲族歌舞,品畲家小吃,与当地畲民一同篝火狂欢……
近年来,“三月三”文化节的规模和影响逐年扩大,已成为我市少数民族文化繁荣的一张“金名片”,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赏。这张“名片”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增强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决心。
2010年的全市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任务;同年,丽水市畲族文化研究会成立,畲族文化挖掘日渐专业化;2012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对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作出规划,并建立了丽水市畲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行动换来成果。我市精心打造的畲族舞蹈诗剧《畲山风》、《畲家谣》等文化精品进京参加会演,并荣获大奖,让更多人领略畲族文化的魅力;目前正在编排的《千年山哈》已确定作为浙江省唯一剧目,将于今年6月份进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2010年举办的第四届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分别获得金牌数、奖牌数第一和2个一等奖(金牌)、1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的好成绩,为浙江省和丽水市争得了荣誉,更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传承和发扬。
近日,《丽水市畲族古籍总目提要》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卷》的区域性研究成果,该书的出版为探究畲族文献渊源、考订畲族文献流变、分析畲族文献优缺得失等方面提供了文史参考价值。
像这样对优秀畲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我市从未停止过,在市人大、市政协及民族文化发展部门的长期调研、挖掘、抢救和整理下,畲族民歌、畲族祭祀仪式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畲族民歌集》、《景宁畲族风俗》、《云和县畲族志》、《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等研究成果相继出版发行,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逐渐显山露水,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畲族人民的拼搏精神和优秀品质。
在建设中完善 让基础设施建设惠及群众
“这里空气清新,村道干净,全村的石屋很有特色,还能吃到原生态的畲家美食,真是让我流连忘返了!”清明小长假期间,来自杭州的游客王军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深垟村住了两天,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我市结合畲族特色村寨建设,扎实推进民族地区村庄整治,并把下山移民工程作为推进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加快景宁畲族自治县水碓垟、双后岗、云和县柘园村等少数民族下山移民小区建设,积极引导促进“小、散、乱”的自然村落格局向以县城为核心、集镇为纽带、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村镇格局转变。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有172个民族村进行了村庄整治,帮助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77个民族自然村的1467户4876名畲族群众搬进中心镇、中心村里崭新的农民公寓。
昨日,在云景高速景宁段施工现场,机声轰鸣,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目前,云景高速景宁段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不久后,这条高速公路即可通车,畲乡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的对外交通难题,大踏步迈入“高速时代”。
为有效缓解道路交通制约瓶颈,我市积极推进民族地区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加强民族地区道路交通管理,完善道路交通安全配套设施,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为少数民族群众出行、生产生活带来便利和安全保障。目前,我市7个民族乡镇均建成四级公路,随着安溪畲族乡、雾溪畲族乡“畲村风情环线”连接公路建成后,所有民族乡镇都告别了“断头路”,全市208个民族村实现村村通公路,少数民族地区道路交通网络基本建成。
截至2011年底,全市208个民族村中,204个村安装了自来水,207个村开通了程控电话,200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172个村进行了村庄整治,所有村庄实现了通公路和移动通讯的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