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记者 陈炜 摄
在街上随机找几位普通的市民,问他们“文化繁荣”是指什么,他们也许会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但是如果问他们有没有去丽水大剧院看过演出,肯定会有人回答“看过”。要知道,在这所崭新的剧院里,很多国内外知名文艺团体开过音乐会,刘谦这样的“腕儿”还曾经表演过专场魔术。
如果问他们有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有人指定会打开话匣子,“看过很多大片,前几天还带着家人去看3D版的《泰坦尼克号》呢。”
如果问他们有没有去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有人肯定会回答“经常去”。要知道,如今仅市区就有好几十个“天天乐”文体广场,每天有上万人参与进去,聚到一起唱呀跳呀找乐子。
这些虽然没有完全涵盖“文化繁荣”,但都和这个词有关联,能够用来解释这个词的具体含义。
这两天,在丽水开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经常谈自己对今后丽水“文化强市”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给老百姓参与文化搭“舞台”
唱歌跳舞、看书读报、参观展览等都要场所,这就是老百姓的文化“舞台”。没有“舞台”,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过去6年,全市建成了一批像丽水大剧院这样的文化设施项目。仅仅在去年,市区就建成并投入使用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按照政府的规划,今后,地面建筑项目将从单方造价中提取1%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供老百姓参与。实施的内容包括:城市雕塑、公共区域文化艺术设施、公共文化艺术表演区、室内美术书法创作室、室内外健身场所、图书室、博物馆、电子阅览室、艺术馆、文化俱乐部等。
今年,市区计划加快市博物馆建设,力争市图书馆开工建设。今后,各个县(市)将着重加快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多功能文化活动室的建设。
代表、委员们都说,随着一个个文化基础设施的建成,老百姓参与文化活动的平台将会越多,“百姓舞台”将会越来越宽广。梅丽红代表说:“一个地方的历史要看博物馆,一个地方的未来需要图书馆,一个地方的现在要看文化馆。”
蓝献华委员把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建设进行思考,他说,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具体体现。虽然处州府古城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我们可以按照传统文化的坐标,通过一种绿化、环保的方式,在丽水城规划建设一条“城林”和四个“城门”。让老百姓和外来游客看到这个城市,就能知道丽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为老百姓享受文化创载体
“舞台”建成后,百姓乐起来。
繁荣文化不光光是建一批光鲜的文化场馆、场地、场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其中,这就需要政府多多创新一些载体,让老百姓真正获得文化的滋养。
尹萍代表是遂昌县文化馆的工作者。在谈到文化享受时,尹萍说,市场化给老百姓享受文化设置了“门槛”,很多人想去看戏,但又被不菲的票价挡在门外。处在现阶段,建议能够设立专项的资金,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免费开放度和共享度。
蓝友梅代表说,让老百姓享受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把场馆建好,向外开门。而应该继续投入资金,排一些具有特色的地方戏。有了新的文化场馆,既能吸引到外地的精品文化剧目展演,还有本土的特色戏,百姓的文化选择就会更多样。
城市里的人有更多的文化享受平台,需要的是有天天参与的热情。按照政府的计划,还将广泛开展“天天乐”活动,建设百姓参与广场,培养精干的文艺领头人,配送一批音响等设备,让更多老百姓天天有歌唱、有舞跳。
除了在城市搞“天天乐”,政府还把这一项目在农村实施,并且组织农民排练节目,参与乡村文化艺术节,同时把一些好戏、电影、书籍等送下乡,使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民也能从中享乐。
蓝友梅代表说,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还是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建议从管理机制入手,把乡镇文化员列入文化部门主管,并且招收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在基层传播文化。
傅旭蓉委员认为,丽水文化传播应根据自身特点,“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适时到海外丽水人聚集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让海外华文学校和回国就读的华侨子女也能系统地掌握家乡文化特色和民风民俗,增进对家乡的感情。
让丽水文化品牌名头更响
提起鲁迅这个名字,所有人都会想到绍兴这个地方。
虽然说青瓷、宝剑、石雕、廊桥、摄影等,使丽水在外有了很大名气,但很多时候是在专业人士的范围内。丽水文化的品牌需要在外喊得更响亮。
近些年,丽水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总结提升了一些区域特色文化,并且举办了国际摄影文化节、青瓷宝剑节、石雕文化节、景宁“三月三”、汤显祖文化节、香菇文化节、木制玩具节等节庆活动。
在各地的节庆活动中,既有国内各界人士,也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人士,节庆品牌成为丽水文化品牌的一个象征。
梅丽红代表说,畲族文化是景宁乃至丽水的独特文化名片,应该做好文化传承和发扬工作,把它作为丽水瓯江文化的重要品牌来打造,通过民族风情文化的挖掘,促进瓯江文化进一步繁荣。
阙莉莉代表对黑陶制作文化的传承表现出自己的担忧。阙莉莉说,分布在遂昌和松阳两地的黑陶制作文化,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现在却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人才是黑陶制作文化传承中碰到的主要问题。”阙莉莉说,由于是纯手工制作,目前我市具备黑陶制作技艺的只有四五十人,并且没有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一行当。建议政府更加重视黑陶文化,加大产业宣传和支持力度,让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蓝友梅代表在建设文化品牌上认为,除了继续挖掘整理瓯江文化,还应该在理论层面上提升其内涵,举办高规格、高层次的学术研讨,建设文化研究中心,提高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使文化产业产出“真金白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丽水未来的文化产业有着具体的描述。这一话题也是代表、委员们屡屡谈及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以上。按照报告提出的五年后发展目标算,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1600亿元,那么文化产业增加值到这一年至少是112亿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安排中,除了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外,还将突出抓好古堰画乡、万象山文化创意、青田石雕、龙泉青瓷宝剑、云和木制玩具、遂昌竹炭等一批文化重点园区和项目。
“今后一个时间段,丽水向着‘绿色崛起、科学跨越’迈进。在这个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是必需的。”官军军委员认为,最近几年,丽水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一定发展。今后,应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意识,扶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议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降低准入门槛,扩大市场准入,允许并鼓励物质生产和其他领域的企业投资文化事业,兴办文化企业。
官军军委员认为,今后,还应该着重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扩大产业示范效应。实施品牌培育工程,通过统一规划、科学定位,积极打造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有特色、有影响、有市场的文化产业品牌,把特色做优、把品牌叫响,通过品牌示范效应,实现文化品牌向产业品牌转化,从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
代表、委员们认为,随着文化知名度的提升,带动的不仅是文化产业发展,而且还将带动旅游等三产的进一步发展,从而给丽水带来“真金白银”。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怀旧的时代,要把历史的东西充分挖掘出来,传承和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瓯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东西值得去挖掘。”陈频委员认为,我们应该学一学日本,日本很多旅游景点,推出的怀旧之旅将传统文化不露痕迹地保护并发展,这些景点不仅保留了当年的风貌,甚至连饮食习惯也是当年的,悠闲复古的文化气氛足以吸引游客。
建好一批国家级文化基地
“以瓯江为主轴,建成一批瓯江文化精品项目,形成以瓯江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体系。”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瓯江文化长廊”工程的解释。
今年的政府工作安排中提出,规划建设中国摄影家俱乐部、中国书协创作培训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基地。
王迅委员对中国书协创作培训基地十分关注。王迅介绍,丽水有430多处摩崖石刻,70%以上为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这是丽水千年文化的承载,当代丽水书法,现有中国书协会员34人,浙江省书协会员141人。
王迅认为,书法、篆刻、刻字、青瓷书法在丽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应该像打造丽水摄影一样打造丽水书法。建设中国书协创作培训基地,是瓯江文化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必将为丽水文化强市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