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教育冲破了地域的束缚,串联起莘莘学子心中畅想的成才梦;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化,承载起老百姓对病有所医的向往;社会保障全面铺开,撑起了人民安居乐业的“保护伞”;公众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演绎着群众幸福生活的多姿多彩……
如果说经济建设是地方发展的根本,那么惠泽民生的社会事业就是地方和谐的根基。
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六年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着力推进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硕果,奏响了一曲曲科学发展的“春天的故事”。
教育公平结出桃李芬芳
随着人们对公平教育、优质教育的期盼日益增强,对越来越多的家庭来说,把子女培养成才,就是最大的民生。
新学期伊始,来自云和县紧水滩镇梓坊村的林筠逸、林筠君两姐妹,一同坐进了云和县城的明亮教室,在她们脸上写满了快乐和满足。和她们一样,目前,云和县有超过80%的农村学生就读于县城学校,与城里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
走进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大门正对面的墙壁上,一幅题为“让梦想在同一片蓝天下飞翔”的宣传画格外醒目。这所位于工业开发腹地的学校,共接纳了19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占在校人数的70%。进城读书曾经是无数外乡孩子的梦想,而如今这一梦想触手可及。
教育公平的画卷正在丽水各地绘就。“十一五”期间,我市从整体上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首先,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3.07%,小学、初中入学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初升高比例提高到95.02%,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基本协调,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5%提高到35.5%。
通过调整优化公共教育资源,加快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力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先后撤并规模小、效益低的小学134所、初中30所。我市逐步完善助学制度,切实解决好特殊群体子女上学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三残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10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39.2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30.7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20%和166%。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基础教育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高等教育日新月异,莘莘学子在日益改善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丽水九个县(市、区)悉数成为省级教育强县(市、区),实现了我市教育创强工作的“满堂红”,实现了丽水教育从“人人有书读”向“人人读好书”的跨越。
医疗卫生改革惠泽民生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至今,对于松阳县象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荣军来说,最真切直观的感受就是卫生院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健全了,前来看病买药的群众越来越多了。其实,过去三年新医改,带给这所乡镇卫生院的变化还远不止这些。
新医改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确保了卫生院医生的规范用药,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改变了卫生院之前的“以药养医”,而配套新医改实施的绩效工资改革则让医生们彻底摆脱了靠“业务”挣收入的尴尬境地。
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公立医院改革,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数字是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最有力的佐证:
——“十一五”期间,我市医疗卫生服务硬件设施共投入8.8亿元,对4个市级、11个县级医院项目,81个乡镇社区医院项目以及355家村级卫生室进行改建扩建,极大地改善了我市群众的就医环境,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2011年3月25日,我市所有县(市、区)政府设立的27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统一配备和使用307种国家基本药物、150种省增补药品和各县(市、区)自主选择的100种非目录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本药物零售价格平均降幅达到30%以上,仅2011年就直接减少群众药物费用支出4082.3万元。
据有关部门测算,三年医改完成各项软硬件建设,丽水需要投入近40亿元,其中仅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卫技人员绩效工资,每年就需要近3亿元。这些投入,尽管上级有补助,但投入主体还在于市、县地方的财政。面对丽水欠发达、经济总量不大、财力有限这一现状,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确保医改投入,千方百计把这桩惠民实事办好办实,努力跟上全省医改步伐。
“买得起药、看得起病、就诊方便,这些就是老百姓能享受到的最大实惠!”今年78岁的缙云退休老人郑庆和的切身感言,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社会保障垒筑和谐根基
“做梦都没想到,政府能帮我分担一半的费用,这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龙泉市龙渊街道的郭宇女士在领取到社保补贴后激动地说。郭宇下岗后,一直在餐馆打工,月薪只有1200元,而每年近5000元的社会保险费对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借着我市对已灵活就业的登记失业人员的政策东风,郭宇每年享受到了社保费用一半的补贴。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更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我市广开就业渠道,逐步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覆盖面逐步扩大。从2006到2011年我市六年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8.62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1万人,农民转移就业19.38万人。2011年末全市养老、医疗保险、失业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5.84万人、29.54万人、16.93万人,分别比2005年底增加16.28万人、12.74万人和5.22万人。
如今,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也已经构建而成,全市形成了以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干、以银行及各类定点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并快速向城镇的街道社区、农村的乡镇及行政村延伸。
“十一五”时期,我市建立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也实现了应保尽保。2005年底,全市纳入城市保障对象4.48万人,其中城镇0.38万人,农村4.1万人;到2010年底全市已有6.74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农村低保对象6.30万人,城镇低保对象0.44万人),支出资金10146万元,是2005年5.1倍。
从发展义务教育到夯实基层卫生基础,从促进就业到推动“居家养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事业未有穷期。站在新起点上的丽水,正在用心为民生幸福谋划着下一个充满和谐与希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