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2500002645451w/2013-30459 | 文号 | 丽教技〔2013〕168号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发布机构 | 丽水市教育局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13-12-1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丽教技〔2013〕168号
各县(市、区)教育局、开发区分局,市直属学校(单位):
现将《丽水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中期评估报告(2011-2012)》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深入分析,及时整改,加快推进,切实保证顺利完成《丽水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附件:丽水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丽水市教育局
2013年12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丽水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中期评估报告(2011-2012年)
《丽水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力争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满足学习者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升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水平为目标,以加大投入建设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为主要任务,以深化应用为重点,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推动丽水市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得到大力提升,为我市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信息技术保障。
一、基本情况
1.学校数
全市共有中小学校357所,其中小学241所、初中72所、普通高中23所、职业高中(中专)18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
2.学生数
全市共有在校中小学生310480人,其中小学160080人、初中77712人、普通高中38793人、职业高中(中专)33377人、特殊教育518人。
3.教师数
全市共有中小学教职工22857人,其中小学10025人、初中6964人、普通高中3571人、职业高中2206人、特殊教育91人。
二、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教育网络体系建设
到2012年底,完成省到市千兆高速计算机教育网络建设;预计到2013年底前,能基本完成全市60%的中小学校千兆接入高速计算机网的工作目标。
(2)班级多媒体建设
到2012年底,全市新增班级多媒体7899套,除私立学校外,全市中小学校的班级多媒体普及率已完成1∶1的配置任务。
(3)教师学生用计算机建设
到2012年底,全市新增教师、学生电脑19541台,中小学生计算机生机比由9.18∶1提高到5.5∶1,师机比由1.4∶1达到1.18∶1,其中,初中专任教师计算机配备达100%。
(4)录播教室建设
到2012年底,全市新建录播教室8个,总体达到37个。
2.数字教育资源和平台建设
丽水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师所用的数字教育教学类资源主要来自浙江省教育资源网、丽水市网络图书馆、互联网上下载资源的二次开发,少部分由教师自主开发。数字教育管理类资源处于顺应阶段,主要是配合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边使用边建设。教育资源的发布,主要依托丽水市教育网、各部门和学校的网站、教师个人的网络空间(网站、空间、聊天室、论坛等),还没有统一的汇聚平台。其特征是:分散、低效、浪费。
配合全省资源建设,3门课程入选浙江省首批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组织开展全市中职教师参加省中职数字化教育资源征集评选活动,我市获全省唯一一个团体奖——优秀组织奖;组织全市教师参加全国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组织开展浙江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基地学校申报工作;组织全市中职学校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优秀网站评选活动;组织全市教师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组织开展网络视频新闻的采访、摄录编和上报等工作。
3.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
组织召开两次由各县(市、区)教育技术中心、申报省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丽水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培训会议,共涉及82所学校和单位,培训人员共200余人,对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到2012年底,全市共有4所学校被确认为浙江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10所学校被确认为丽水市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第二批省、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也在培育之中。
举办了丽水市首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评出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6人、6人、11人,共选拔6人代表丽水市参加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3人获省二等奖,3人获省三等奖,丽水市教育技术中心还获得省里的“最佳组织奖”。
与市科学技术局联合举办第十四、十五届全市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活动,组织全市开展教育技术课题、论文、教学案例评比活动。组织参加第四届中国校园电视节暨第九届中国中小学校园电视评选活动。还有三名选手参加了11月份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决赛活动等。
与NOC丽水组委会联合,举办了三期全市中小学生电脑机器人竞赛活动培训班,共培训辅导教师150多名,开展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并参加全省智能机器人比赛。
扎实做好“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同时开展远程网络助学的培训工作。2011年参加省级主讲教师培训5名,学科教师培训了350名;2012年参加国家级主讲教师培训2人、省级主讲教师20名,学科教师培训了375名。2011年参加省级网络助学导师培训18名(初级9名中级9名);共分两期完成889名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远程网络培训工作。2012年选派了27名(初级9名、中级18名)骨干教师参加了省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的省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网络助学导师的培训。另外,还组织开展全市教育行政干部和教育技术中心领导参加各种教育信息化研讨会、博览会。
4.教育信息化标准和保障体系建设
制定了“丽水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评估标准”,引领全市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2012年,丽水共有4所学校被确认为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丽水市实验学校等10所学校被确认为丽水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2013年下半年,开展第二批省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的申报和确认工作。
为保障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市教育局出台政策,要求市直学校设立专门的科室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
5.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
到2012年底为止,省财政和地方财政共投入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对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实验室和专用教室进行升级改造,共建成实验室和专用教室416个。全市中小学校教学仪器配置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一类学校达224所,二类学校达76所,三类学校达到49所。
2011、2012年两年,全市中小学校投资1572.1万元,新增图书93.3663万册,生均图书藏书量达到23.29册。
三、主要问题与对策
1.主要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热情和期望很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很快,但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优化管理和教育问题热情不高,教育信息化应用则发展缓慢,建设与应用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
(2)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良莠不齐、层次低、建设无序、重复建设、边建设边丢弃,浪费严重。
(3)地方财政面临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并且,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当全市计算机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时,全市教育用计算机总量至少达到93305台,按5年使用周期计算,平均每年的更新数为18661台,按平均每台计算机4000元计算,全市每年单是计算机更新就需要7500万元。还有多媒体更新、录播教室、网络和机房改造、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软件使用需要的服务器与数据中心的支持、教师培训等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2.问题剖析
(1)问题1剖析。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热情和期望很高,能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落后的严重后果,也能充分认识到潜在的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巨大促进作用,所以,就有了尽快建设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在这个需求之下,教育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很快。
但是,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信息技术必须与教育和教育管理充分融合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两者能否融合,融合的程度,融合的速度,融合的效果等问题,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对教育的驾驭能力和对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这四个要素是教育信息化缺一不可的条件。
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驾驭能力相对要好一些,对信息技术则相对欠缺。要认识和驾驭信息技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教师最缺少的也是时间,所以,任何“自上而下”要求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事情,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件沉重的负担。在不需要信息技术也能进行教育的前提下,一般教师都不太愿意花费宝贵的时间去研究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当中的应用,这是产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剪刀差的根本原因。
(2)问题2剖析。因为缺少系统的教育资源建设规划设计和资源标准,教师只能各自为政,产生出来的教育资源通用性差,浪费自然也严重。
(3)问题3剖析。没有技术和管理创新,单纯使用常规方法搞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个问题无法避免。
3.对策
(1)问题1的对策。两条腿走路:一条是通过教育管理研究,激发教育信息化需求,解决信息化内驱力问题;另一条是通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解决教育信息化执行力问题。
(2)问题2的对策。建立系统的教育资源建设规划设计和资源标准。
(3)问题3的对策。通过建设“教育云”这一技术创新,减少信息化投入成本,缓解资金紧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