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丽水市人大三届四次会议(已归档) >> 参阅文件
全市生态工业发展情况
发布时间:2014-02-20 11:41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市政府

  一、2013年生态工业发展情况

  2013年,是我市工业经济攻坚克难、成效显著的一年。全市经信系统着力克服“宏观趋紧、微观趋难”诸多不利因素,坚持“工业强市”,狠抓创新驱动、优化发展环境,提振发展信心等各项工作,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一)工业经济总体平稳,指标全省排名靠前。

  全市完成全部工业产值2207.2亿元,增长14.8%,总产值首次突破两千亿元大关,全市有8个县(市、区)产值增长20%以上。规上工业产值高于衢州307.59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首次超过衢州。我市规模工业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新兴产业增加值、新产品产值、工业用电量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2%,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

  (二)主要行业发展较快,企业培育成效明显。

  全市产值超百亿元的6个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共实现产值1106.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2.1%。在34个行业中,产值增长的有30个行业,其中23个产值超10亿。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151家,比上年增加5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53家,新增43家,实现产值1433.3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4%,其中超10亿元企业25家,新增5家。

  (三)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生态工业有序推进。

  突出发展装备制造业,2013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52.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1%。新兴产业较快发展,汽车制造业增长26.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0.8%,医药制造业增长31.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7.7%。合成革生态化改造正积极推进,竹木、纺织、汽车配件等产业正逐渐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和信息技术产业正积极引进,规上工业主要行业的结构正逐步优化。

  二、2014年重点工作

  2014年,是生态工业发展的启动之年,工作压力大,机遇大,希望大。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以生态工业为方向、以转型升级为主轴、以提质扩量为主线、以借力发展为主题,着力抓好创新转型“123”工程,确保实现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的目标,有序推进生态工业发展。

  (一) 编制生态工业发展一个规划。

  1.生态工业区块规划。

  一是实施厂区生态工业改造,提倡独善其身,不污天下。

  二是实施园区生态工业整治,坚持并育不相害,并行不相悖,并优不相侵。

  三是实施区域生态工业规划和区际生态工业谋划,力争在生态经济发展上不但独善其身,还要兼济长三角、海西区。

  2.生态工业主体规划。

  一是禁止类:坚持企业负面清单管理。完善项目引进有关程序,严把项目准入关,确保引进项目的质量。凡是列入禁止目录的产业一律不允许在我市落地建设。

  二是限制类:坚持增加值率负面清单管理。反对传统路径、梯度转移和低质扩张,限制用能大、治污支出大、增加值率低的企业落地,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建立清洁生产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借力发展、融合发展、转型发展。

  三是优化类:坚持行业负面清单管理,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一大一精一优”:

  “一大”:将传统产业(机床工模具、微电机、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和阀门)通过技术创新,整合提升为现代装备制造业,预计2014年产值600亿;

  “一精”:通过新材料技术应用和传统材料革新,将不锈钢产业和生态合成革产业转型升级为环保材料产业,预计2014年产值550亿;

  “一优”:通过“三名”工程,扩大羽绒鞋革、日用化工产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预计2014年产值200亿。

  四是重点类:坚持要素负面清单管理,培育绿色生物技术、绿谷信息产业、绿带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生态工业路线规划: 

    

 

  (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计划。

  1.加快绿谷信息产业园建设,推进产城融合。

  确保完成年度2.25亿元投资计划,实现1号地块年底装修,2号、3号、5号地块主体结顶,4号地块部分主体结顶,加快北区块征迁工作。

  建设信息服务业基地,培育第三方服务企业。做好绿谷信息产业园区、天宁、中东路信息产业孵化园招商工作,力争引进3-5家具有一定水平和知名度的信息开发服务企业。

  2.加快企业两化融合,推进电商换市。

  一是推进“电商换市”。加快电子商务在企业营销中的推广和应用。

  二是实施两化融合行业示范试点工程。力争实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50亿元以上,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6亿元以上。

  3.加快“智慧政务”试点建设与应用开发,推进智慧丽水建设。

  (三)开展转型升级三创工程。

  1.现代产业集群创建工程。

  一是培育发展以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及相关关键配套为重点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建设工业和机器人生产基地。

  二是开展合成革生态化改造,汽配空调整机龙头引进、木制玩具和轴承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

  三是开展阀门、钢铁、汽车配件等一批低产低效行业整治提升,开展印染、化工、造纸、制革、电镀等行业的关停、整治行动。

  2.“名企名品名家”创建工程。

  一是大企业培育。重点推进龙头骨干企业和制造业50强企业向“五型企业”发展。力争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亿以上企业15家。

  二是“成长之星”培育。继续开展制造业100家成长型企业评价工作。开展1000家小微企业监测,300家纳入重点培育信息库,新增100家以上企业上规模。

  三是企业家素质提升。积极开展企业总裁班、高级研修班等各类培训活动,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5000人次。

  3.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创建工程。

  一是组织实施100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以增量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是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作用,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培育认定一批示范企业。

  三是重点开展市区物联网和生物医药、丽缙五金产业园苍山区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基地)的创建工作。

  (四)支撑体系和保障机制。

  1.支撑体系:

  (1)政策扶持体系。

  出台和完善生态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大技改项目投入、节能环保、废物循环利用相关技术推广应用、清洁生产中高费项目的补助。

  (2)要素支撑体系。

  一是投资支撑体系。全面落实投资强度、节能减排、产出效益、上缴税收等指标,建立项目履约保证金、税收保证金、项目退出制度和土地承诺回购制度。开展项目建设各类活动,营造加快投资的浓厚氛围。

  二是资本支撑体系。加强与银行合作设立担保基金、助保贷、协会联保基金,引进转贷资金,风险投资基金,设立政府引导基金。

  三是土地支撑体系。加快低丘缓坡开发试点第一阶段的开发。力争实现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新开发可供工业用地1.5万亩,出让工业用地6000亩。

  (3)技术支撑体系。

  一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组织实施市技术改造“双百工程”,力争今后三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0%以上。大力开展人工换机械、机械换自动、单台换成套、数字换智能行动,力争机器装备投入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二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力争创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家,总数达100家以上,努力争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确保新产品产值增速达到20%以上。

  三是推进企业设计创新。抓好丽水工业设计基地环境建设,开展工业设计走进产业基地、走进产业集群、走进重点企业等活动,促进工业设计与产业、企业紧密合作。

  2.保障机制。

  (1)绩效和差异考核机制。

  调整完善生态工业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生态工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落实在发展质量效益、结构调整、绿色发展等指标上,形成企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的发展导向。充分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实行差别化政策,杜绝考核目标一刀切、小县大县一把尺的弊端。

  (2)改革创新机制。

  对企业土地利用状况,企业占用资源的多少(用能、用电),设备工艺先进性、综合效益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全面推进“亩产论英雄”评价制度,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扶持机制。

  (3)风险监测和服务保障机制。

  加强企业运行监测平台建设,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沉着应对各类突发矛盾和事件。充分利用好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企业应急转贷资金政策。帮助改善生产经营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提振发展信心。

 

 

丽水市经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