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市府办文件
索引号 113325000026455663/2015-12304 文号 丽政办发〔2015〕88号
组配分类 市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 市府办
成文日期 2015-07-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度丽水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白皮书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5-07-27 00:0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府办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2015年度丽水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白皮书》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6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15年度丽水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白皮书

第一章  综述

1.1 项目背景

城市交通的发展水平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伴随丽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市域经济全面发展以及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新趋势,丽水市的区域地位愈发重要,经济发展方向愈发明确,经济发展体系愈发成熟。

与经济发展相同步,丽水市城市交通也呈现需求多样化以及出行高频化的基本特征。而丽水市现阶段的交通服务体系,与新的交通需求不能完全匹配,城市交通面临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对丽水市动、静态交通系统的冲击。由于丽水市公共交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以公共交通出行为主导的城市动态交通系统并未完全建成;以停车供给为主导的城市静态交通系统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机动车的快速增加,使得原本薄弱的丽水市交通系统负荷增大,城市交通压力骤增,城市交通拥堵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丽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治堵工作,于2013年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治堵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抽调交通业务部门的技术骨干,联合交通相关单位共同推进丽水市治堵工作的进行。领导小组根据丽水市经济和交通发展实际,从交通相关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以及城市交通运营三方面统筹兼顾,制定丽水市交通治堵5年工作计划,并细化治堵工作相关责任,定期对治堵工作进展进行考核监督,保证丽水市交通治堵分阶段实施的质量。

为了总结治堵工作开展以来的成效,梳理治堵工作的不足,指导治堵工作下一步开展,现编制《2015年度丽水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白皮书》(下简称交通治堵白皮书)。

1.2 编制期限

交通治堵白皮书的编制基年为2014年(车辆运行分析年为2015年)。治堵工作行动计划安排为2015年,治堵工作总体目标实现年为2017年。

1.3 编制范围

交通治堵白皮书的编制范围是丽水市区(即丽水市莲都区)。

1.4 名词解释

丽水市域:即丽水市域行政辖区,包括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及景宁县,面积约为1.73万平方千米。——资料出自《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方案稿》。

丽水市区:即丽水市莲都区行政辖区,莲都区辖岩泉、紫金、白云、万象、联城、南明山6个街道(南明山街道由原来富岭、水阁2街道合并设立并委托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峰源、太平、仙渡、丽新、黄村、5个乡;碧湖、大港头、雅溪、老竹4个镇及208个行政村、25个社区、4个镇属居民区,莲都区面积约为1594平方千米。——资料出自《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方案稿》及莲都区政府网站。

丽水市中心城区:丽水市中心城区为丽水市莲都区南北双城392平方千米。——资料出自《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方案稿》及丽水市规划局。

中心城区“一江双城”。一江双城,即以瓯江-南明湖为轴线形成南北双城相互融合的中心城市空间框架。——资料出自《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方案稿》

公共自行车“1+9”模式:丽水九县(市、区)共用市本级一个后台系统,按照丽水市本级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标准,统一软硬件、统一用卡、统一收费标准,九县(市、区)各自发行的“公共自行车租赁卡”可实现跨县(市、区)使用。——资料出自丽水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1.5 编制依据与参考文献

1.5.1 政策文件

《关于做好2013年浙江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的通知》

《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浙江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考核管理办法》

《2015年浙江省住房建设系统治理交通拥堵工作实施方案》

《2015年浙江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宣传工作要点》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公布公交优先示范创建城市的函》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意见的通知》

《2013年丽水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任务分解书》

《2014年丽水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任务分解书》

《2015年丽水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任务分解书》

《2013年丽水市治堵办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2014年丽水市治堵办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2013年丽水市建设局治堵工作年度总结报告》

《2014年丽水市建设局治堵工作年度总结报告》

《2013年丽水市城管局治堵工作年度总结报告》

《2014年丽水市城管局治堵工作年度总结报告》

《2013年丽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城市交通治堵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2014年丽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城市交通治堵工作总结及2015年初步想法》

1.5.2 相关规划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方案稿》

《丽水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

《丽水市创建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实施方案(2014-2017)》

《丽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

《2013-2017城市道路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丽水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2014-2030)》

《丽水市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丽水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

《丽水市客运出租车发展规划(2014-2030)》

《丽水市绿道网规划》

《丽水市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人防专项规划》

1.6 技术路线

丽水市年度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白皮书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丽水市交通治堵白皮书编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交通背景分析

2.1 地理区位

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部与台州市相连。丽水市距温州126公里,距金华122公里,距杭州292公里,距上海512公里。

莲都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瓯江中游,是浙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丽水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莲都区东部与青田县毗邻,南与云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接壤,西与松阳县相连,西北与武义县交界,东北与缙云县连接。

2.2 城市发展

2.2.1 城市荣誉

丽水被誉为“浙江绿谷”,生态环境质量浙江省第一、中国前列,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位居浙江省首位。对外开放旅游点68个,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8家。2005年1月,丽水市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9年12月,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7月,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4年1月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丽水市中心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并被评为“2014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2.2 行政区划

丽水市域下设1个市辖区即莲都区,下辖青田、缙云、遂昌、松阳、云和、庆元、景宁7县,代管辖龙泉1市。

2.2.3 自然资源

丽水市自然资源丰富、特产众多,森林、水能、农副产品、矿产、野生动植物等五大自然资源总量均为浙江省首位。

丽水市域共有3800多种植物,是厚朴、元胡、茯苓、白芍等名贵中药的主要产区。同时矿产资源丰富,叶腊石的储量占全国的1/3,遂昌金矿是浙江省最大的金矿,缙云沸石矿是全国最大的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沸石矿。下辖各县(市、区)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有六个县(市)分别被评为首届特产之乡——中国柑桔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青瓷之乡、中国宝剑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中国木制玩具之乡。

莲都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持较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区内发现矿产20多种,分布在170个点,其中金属矿有钛磁铁矿、铅锌矿、银矿等,非金属矿有莹石、花岗岩、泥煤、高岭土等。

2.3 社会经济分析

2.3.1 经济发展总量

2014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丽水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克服诸多压力与挑战,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奋力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

2014年丽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9424元,比上年增长6.6%。丽水地区生产总值全省第九,全省排名的34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10项居全省前三。

2014年丽水市区地区生产总值261.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6%;人均生产总值为56582元,比上一年增长4.1%。2014年市区三产业结构为6.5:40.5:53.0。

2.3.2 用地特征

用地特征主要依据丽水市总体规划,集中于对丽水市中心城区用地特征的表述。丽水市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40.03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99.3平方米,各项用地面积及构成比例详见表2-1。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中公共设施比重较低,存在用地结构失衡、相关功能短缺的现象。典型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规模较小、建设相对滞后,城市用地中绿化用地比例失调。

表2-1现状用地平衡表

序号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1     R     居住用地       1178.72   29.4

2     C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99.86    10.0

3     M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189.90    4.7

4     W    工业用地       1111.73   27.8

5     T     仓储用地       33.56      0.8

6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642.06    16.0

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109.64    2.7

8     G     绿地       337.29    8.4

合计       4002.76   100.0

注:(资料来源: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方案稿)

2.3.3 人口规模

根据2014年浙江省5‰人口抽样调查结果,2014年末丽水全市常住人口为213.1万人,莲都区常住人口数为46.29万人。

2.4 交通供需现状分析

2.4.1 历年机动车保有量分析

2005-2014年丽水市域历年机动车保有量如表2-2所示。2014年丽水市域机动车自然数为568222辆,十年间自然数平均增长率为11.41%;市域汽车自然数为256434辆,十年间自然数平均增长率为17.91%。

2005-2014年丽水市区历年机动车保有量如表2-2所示。2014年市区机动车自然数为156499辆,十年间自然数平均增长率为12.37%;市区汽车自然数为80640辆,十年间自然数平均增长率为13.99%。

通过对丽水市机动车及汽车保有量增长情况的分析,丽水市正处于机动化快速发展时期,出行机动化的需求增速明显。

表2-2 丽水市历年机动车保有量(丽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提供)

丽水市域机动车保有量(辆)    丽水市区机动车保有量(辆)

汽车       摩托车    合计       汽车       摩托车    合计

2005       58876     157558    216434    25502     30155     55657

2006       73565     186133    259698    32592     37970     70562

2007       88445     214548    302993    38917     46131     85048

2008       94314     234768    329082    36814     52884     89698

2009       115366    257355    372721    42542     58607     101149

2010       143521    277739    421260    50877     63863     114740

2011       172098    292033    464131    58955     67930     126885

2012       200894    300060    500954    66849     71477     138326

2013       232529    307515    540044    75044     73710     148754

2014       256434    311788    568222    80640     75859     156499

平均增长率    17.91%   8.02%     11.41%   13.99%   11.05%   12.37%

2.4.2 车辆运行

2015年4月1日,丽水市交通运行指数监控平台正式运行。平台将丽水市城市中心城区部分区域依据片区划分为白云片区、岩泉片区、万象片区、紫金片区四个区域,道路按照快速路、主干道、次干路和支路,进行交通运行指数的发布。该指数是一种反映道路交通拥堵严重程度的相对性数字化指标。

交通运行指数监控平台主要利用监控区域范围内65套路口电子警察抓拍系统,实时采集前端过车数据。监控系统每5分钟进行一次模型计算,取值0-10,共分为五级,其中0-2表示路网处于“畅通”状态,2-4表示路网“基本畅通”,4-6表示路网“轻度拥堵”,6-8表示路网“中度拥堵”,8-10表示路网“严重拥堵”,每一级别采用不同颜色表示。丽水市交通运行指数监控平台的界面如图2-1所示。

图2-1 丽水市交通运行指数发布平台

通过对交通运行指数监控平台运行两个月的数据分析,观测区域的交通运行状况整体良好,车辆运行呈现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一周交通运行状态的峰值出现于周六日,运行状况主要以中度拥堵及以下为主,工作日交通运行状态主要以轻度拥堵及通畅为主;一日交通运行状态随出行时间呈双峰状分布,即丽水市早晚高峰交通出行特征明显,运行指数基本维持在轻度拥挤及通畅。

2.4.3 道路系统建设

丽水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主要围绕丽水市“一江双城”的空间结构展开。“一江”,即瓯江流域及南明湖;“双城”,即北城和南城;其中北城道路网络已基本成形,道路系统建设主要以局部功能调整为主,南城道路网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道路系统建设主要以网络框架搭建与功能完善为主。

截至2014年底,丽水市中心城区主干道长度为40.99公里,次干道长度为78.02公里,支路长度为24.02公里,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为5.0km/km2。

2.4.4 公交发展

丽水市区公共交通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3年之前,丽水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主要以私营为主,此阶段公共交通发展存在经营不规范,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公益性难以体现等问题。第二阶段为2013年之后,丽水市整合中心城区所有公交线路并完成国有化改造,集中优势资源,通过新增公交车配给,优化公交线网,升级公交站台,新修公交场站,建设智能公交系统等措施,推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

截至2014年底,丽水市区共有公交线路45条,其中中心城区公交20条,城乡公交25条。中心城区公交线路总里程为249.9公里,城乡公交线路总里程为530.5公里。截至2014年底,丽水市中心城区共有高峰时段(7:45-8:45,16:45-18:30)公交专用道6条,总长15.6公里(双向)。

2.4.5 慢行系统

丽水市区慢行系统主要是由丽水市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和市区城市绿道系统构成。

丽水市区公共自行车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并进,通过全市各县(市、区)共用市本级一个后台系统,统一软硬件、统一采购、统一用卡,市县公共自行车规格、车型、品牌等与市区统一标准建设,打造丽水公共自行车品牌,形成了丽水特色的“1+9”模式,该模式得到浙江省治堵办的肯定与推广。截至2014年底,丽水市区共投放公共自行车4150辆。

丽水市区城市绿道系统建设开始于2013年,绿道建设主要通过绿廊、慢行道、服务设施、标识设施的建设,为丽水市民提供通勤、休憩、旅游、指示、停车、交通换乘、卫生、安全等服务。目前丽水市区首条绿道南环(中山路-大猷街-古城路-卢镗街)已正式投入使用,中环和北环也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2.4.6 静态交通

丽水市区静态交通主要包括以停车场库建设为主的静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以停车管理服务为主的静态交通信息服务建设。

丽水市区停车场库建设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现状,中心城区停车供需关系的差异较大。北城老城区由于历史发展问题,部分老住宅区停车位配建指标偏低,部分区域的机动车存在占用人行道现象,部分区域的停车场被挪用,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南城片区停车场库建设情况较好,人口密度较低,出行活动不及城市中心频繁,目前能基本满足停车需求。

丽水市区停车管理服务主要通过中心城区路面公共停车泊位的咪表停车管理实现。咪表停车管理主要由城管局根据中心城区交通状况,对咪表停车收费区域进行合理划定和调整。根据实际的使用效果,咪表停车管理系统有效地实现了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资源的有序管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之间的供需矛盾,提高了道路利用效率,同时对于有序规范路边停车、缓解设置地点周边的停车压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4.7 交通管理

丽水市区交通管理主要包括管理重点道路的秩序、组织实施城市的微循环交通,优化停车配给以及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市区治堵重点道路秩序管理主要通过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与城市管理设施排查等手段实现。同时中心城区范围内积极更换、设置隔离护栏、交通标志等,着力改善治堵重点道路通行环境。

城市循环交通主要通过对中心城区重点区域设立隔离护栏、监控以及交通标志引导等,开展微循环交通组织实施。

优化停车配给主要是清除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影响交通运行秩序的路面停车泊位。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丽水市交通管理部门已经完成项目立项工作,并正在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同时会同丽水市运管、公交、运营商等进行技术和建设方案对接。

2.5 拥堵成因分析

1.交通需求快速增长。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丽水市区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根据前文所述,丽水市区十年间机动车保有量平均增长率为12.37%,丽水市GDP(可比价)平均增速为11.51%,两者比值的弹性系数接近于1,说明丽水市机动车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二是机动车驾驶证的保有量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底,丽水市区的汽车驾驶证保有量为149616本,高于目前汽车实际拥有情况,结合丽水市的城市发展阶段,推定丽水市区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将会延续。三是丽水市区人均日出行次数增加,根据2014年丽水市交通调查结果,目前丽水市中心城区居民的日均出行次数为2.82次,远高于金华、衢州等,同时也高于2007年丽水市交通调查的统计结果,说明丽水市中心城区的城市活力不断提升,交通活动日趋频繁。综上所述,市区交通需求持续增长成为一种阶段性常态。

2.中心城区结构功能调整缓慢。丽水市中心城区呈现“一江双城”的基本结构,北城老城区人口集中,道路狭窄,停车等服务设施不足,在较小的地域内集中了丽水市区大部分的生活服务设施和部分行政办公场所,人流高度集中,交通流高度交织,加重老城区交通运行系统的负担。南城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暂时不具备完全承接丽水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转移的能力,南北城区的联动也需要适度超前的交通基础服务设施作为支撑。因此在丽水市中心城区城市结构功能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区域性时段性的交通拥堵现象。

3.中心城区路网结构不合理。2014年丽水市中心城区道路级配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1:0.45:0.54,远不能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关于城市道路级配的有关要求。主干道是城市道路交通的主骨架,次干道是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血管,支路为城市道路交通的毛细血管。路网级配不合理会导致道路交通流不能由低一级道路向高一级路网有序汇集,同时也会导致高一级道路向下一级道路不能有序疏散,使得关键节点的交通运转压力大,路段交通运行速度降低,城市路网的整体服务效率降低。

4.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供给不足。丽水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车辆的增长速度,停车难问题较突出,并且停车等静态交通问题对城市动态交通的影响日益增大。2013-2014年,丽水市交通治堵办会同相关部门,针对丽水市停车问题,通过编制停车专项规划、清理挪用停车位、新增停车位、建设智能停车系统等措施强化停车的合理供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丽水市停车问题需要同时解决历史欠债问题以及新增停车需求的合理引导问题,工作难度较大,工作任务较重。

5.市区公交发展基础薄弱。2013年丽水市区收回中心城区所有私营公交线路,并开始推进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建设。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市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但由于丽水市公共交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公共交通服务系统还不太完善,公共交通的效用并未完全发挥。2014年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为13.4%,而其他运输方式,特别是私家车、非机动车等的出行比例仍保持较高的水平。

6.中心城区交通管理相对滞后。伴随丽水市交通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交通问题集中发生,交通管理短时间内面临严峻的考验。目前丽水市交通管理部门正在积极筹建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停车管理等现代化的交通服务系统,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效率,但该系统处于初步搭建阶段,依然面临拓展方面的技术和资金难题。

7.市民文明交通意识仍有待提高。有关调查显示,61.3%丽水市区居民认为“缺乏文明交通意识”是导致丽水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第一原因。丽水市交通管理部门结合“六城联创”和城市治堵工作,从加大治理力度和多渠道、全方位城市文明交通宣传两方面入手,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的实施。文明交通意识的不断提高,可以有效的降低交通安全隐患,保障正常的交通秩序,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第三章  城市交通治堵措施评估

交通治堵白皮书的治堵措施评估严格按照浙江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布的《浙江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考核管理办法》以及丽水市治堵办颁布的历年丽水城市交通拥堵工作任务书、工作考核办法的要求进行。

3.1 城市空间

丽水市区城市空间持续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但进展较为缓慢。城市功能完善与空间优化是引导丽水市用地合理布局的重要举措。2013年丽水市开展了新一轮的总体规划,近两年市区城镇用地不断增大,用地开发逐步向“一心两轴、四区四级”转移。但大量城市功能仍集聚在老城区,核心区1.5平方公里集聚了服务全市的多所医院、重点小学、骨干幼儿园、大型商场、菜市场及粮油批发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人流高度集中,而外围组团开发职住不平衡、配套不健全,造成向心交通趋势明显、核心区交通拥堵尤为突出。目前丽水市政府正在开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活动,从城市交通治堵与环境保护角度对城市用地进行优化调整,丽水市新建项目也严格按照新一轮的城市规划相关要求推进。丽水市城市空间,从优化旧城区功能和引导新城区用地两方面入手,改善城区结构,优化城市功能,缓解交通拥堵。

3.2 公共交通

3.2.1 概述

丽水市区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交服务设施基本完备,但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不仅是引领丽水市城市发展的战略体现,也是丽水市城市交通“未堵先治”的核心抓手,同时还是建设“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支撑南北双城空间拓展的重要保障。2013年以来,丽水市分别从战略规划、建设和运营等层面统一入手,积极推进公交优先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经过两年的时间,丽水市区公共交通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公共交通硬件服务设施有很大改善,万人公交标台拥有率,公交线路优化等方面均成绩突出。同时丽水市也在积极地推进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的管理效率和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由于丽水市公交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公共交通服务系统还不太完善,公共交通的效用并未完全发挥,公共交通的分担比例较低。

3.2.2 历年治堵措施

2013年丽水市区交通治堵工作公交方面主要措施有五项:一是回收中心城区的私营公交线路进行国有化改造;二是新增公交车配给,市区年内共新增公交车28.9标台,完成率为235.59%;三是公交线网优化,市区公交线路优化23条,完成率1150%;四是公交专用道建设,年内共完成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公交专用道(双向)建设10.3公里,完成率为106%;五是出台一系列公交专用道管理办法。

2014年丽水市区交通治堵工作公交方面主要措施有六项:一是新增公交车配给,市区年内共新增公交车34.1标台,完成率为103%;二是新增公交站点,市区年内共新增公交站点20个,完成率125%;三是优化公交线路,市区年内共优化公交线路16条;四是公交专用道建设,年内新增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公交车专用道(双向)5.3公里,完成率为106%;五是开展特色公交服务,包括推出公交小巴、招手即停小巴等多层次特色公交服务,通过应用移动4G技术为中心城区公交提供车厢内的免费Wi-Fi服务;六是积极鼓励政府公务人员带头践行绿色交通。

表3-1 丽水市治堵工作市区公交分年度指标汇总(丽水市运管局提供)

丽水市区公交总量       2013年底      2014年底

公交分担率(%)10.8 13.4

万人公交拥有量(单位:万人/标台)      8.1   7.5

公交客运量(单位:万人)       3149       3906.3

公交场站数量(新增;单位:个)    0     1

公交场站数量(总量;单位:个)    5     6

公交车辆数(新增;单位:标台)    28.9 34.1

公交车辆数(总量;单位:标台)    256.1      296.5

公交站点数(新增;单位:个)       --     20

公交线路优化数量(单位:条)       23    16

公交线路总数量(单位:条)    34    45

公交线路总里程(单位:km)   507.3      780.4

公交专用道长度双向(总量;单位:km)      10.3 15.6

表3-2 丽水市治堵工作市区城乡公交分年度指标汇总(丽水市运管局提供)

丽水市区城乡公交       2013年底      2014年底

公交客运量(单位:万人)       1073.2    1291.3

公交车辆数(新增;单位:标台) 6.3   19.9

公交车辆数(总量;单位:标台) 87.3 107.2

公交线路优化数量(单位:条)       8     2

公交线路总里程(单位:km)   343.8      530.5

3.3 路网优化

3.3.1 概述

丽水市区路网骨架基本成形,路网连通度不断提高,但城区道路级配不太合理。路网优化是丽水市未来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实现丽水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交通基础。目前丽水市路网的结构性失衡较为明显,次干路及支路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要求。2013年丽水市以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为契机,开展了丽水市综合交通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规划中确定的丽水市区路网的“一环、五纵、四横”主骨架也在逐步搭建。丽水市关于路网优化方面的治堵工作主要是在优化城市道路网络的基础上,针对路网中的特征路段、特定节点以及断头路等进行优化设计,并抓紧推进建设。

3.3.2 历年治堵措施

2013年丽水市区交通治堵工作路网优化方面主要措施有三项:一是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市区年内共完成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0条,完成率为125%;二是改善路网通行能力,市区年内治理影响通行的拥堵点8处,完成率为200%;三是打通断头路,市区年内打通影响通行的断头路1条。

2014年丽水市区交通治堵工作路网优化方面主要措施有四项:一是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市区年内完成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公里,完成率为100%,其中开工1公里,完成率为100%;二是改善路网通行能力,市区年内改善影响通行的拥堵点2处,完成率为100%;三是打通断头路,市区年内打通影响通行的断头路1条,完成率为100%;四是构建单向“微循环”,针对丽水市区路网实际情况,通过在特征区域构建单向“微循环”,破解老城交通的“肠梗阻”问题。

表3-3 丽水市治堵工作市区路网分年度指标汇总(丽水市建设局提供)

丽水市区       2013年底      2014年底

主干道长度(单位:km)   41.18      40.99

次干道长度(单位:km)   81.58      78.02

支路长度(单位:km)      24.85      24.02

路网密度(单位:km/km2)      5.1   5.0

打通断头路条数(单位:条) 1     1

改善影响通行拥堵点(单位:处)    8     2

3.4 停车设施

3.4.1 概述

丽水市区停车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停车供给力度不断加大,但停车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停车设施是丽水市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停车服务是影响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丽水市区停车问题较为明显,现状停车供给与停车需求之间的矛盾较大,停车难问题较为突出。经过两年的时间,丽水市区通过清理非法占用公共停车设施、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新建停车场库、建立咪表停车系统等措施,缓解了市区停车难问题。但是基于丽水市正处于快速机动化的发展时期、公共服务设施集中但公共停车场配备不足、北城老城区用地紧张但停车需求旺盛等实际情况,停车难的问题仍然较为明显。

3.4.2 历年治堵措施

2013年丽水市区交通治堵工作停车问题解决主要措施有三项:一是市区范围内排查修复停车设施。通过对居民小区、大型商场、停车场等停车泊位使用情况进行排查,恢复停车泊位上千个,其中新增地下车位600多,达2万多平方米,中心城区已恢复西城广场、一木家具、丽水学院图书馆等地下停车功能。二是中心城区咪表停车收费步入正常化轨道。咪表停车服务覆盖了老城区的主要路段,收费泊位596个,安装咪表267台。三是针对特殊区域停车难问题创新思维,研究城西立体停车场的项目改造。

2014年丽水市区交通治堵工作停车问题解决主要措施有三项:一是科学规划新增专用停车位。2014年新增停车泊位5102个,完成率为146%,其中公共停车位748个,完成率为249%;基本完成地下空间停车功能归位整治工作。二是取缔不合理停车泊位。针对重点区域的路面停车对交通运行环境的影响,丽水市中心城区共减少治堵重点区域路面停车泊位520个。三是提升停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主要做法是继续对中心城区路面公共停车泊位的咪表停车管理系统进行点位优化等,同时对中心城区五个停车场进行了智能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的立项,为停车场的智能化改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3-4 丽水市治堵工作市区停车场分年度指标汇总(丽水市规划局、城管局提供)

中心城区-北城      2013年底      2014年底

停车位总量    暂无统计       约6万个

新增专用停车位(单位:个)    8022       5102

路面停车泊位总量(单位:个)       596  429

3.5 慢行交通

3.5.1 概述

丽水市区慢行服务系统建设稳步推进,但“公交-慢行”一体化的绿色出行体系有待完善。慢行系统是丽水市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丽水市推进人文交通、绿色交通、可持续交通建设的重要体现。丽水市的慢行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13年编制了《丽水市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全面指导丽水市以自行车为主导的慢行系统发展。丽水市治堵办将公共自行车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建设,同时建设局等部门也将城市绿道建设作为慢行系统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快绿道建设的进展。基于丽水市旅游城市的定位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的契机,丽水市慢行系统应该与公共交通进行一体化的规划设计,统筹两者的硬衔接与软衔接设计,充分发挥公交与慢行共同构成的绿色交通体系的效能。同时慢行系统需要对城市道路人行道、人行过街设施、交叉口等服务设施进行统一的精细化设计,从硬件方面挖掘道路慢行服务设施的潜力,提升道路慢行服务设施的效能。

3.5.2 历年治堵措施

2013年丽水市区交通治堵工作慢行交通发展主要措施有两项。一是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初步搭建,市区年内共投放公共自行车3000辆,其中,中心城区的北城完成投放公共自行车2500辆,日最高租车量突破7900车次。二是市区绿道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市区年内大猷街、卢镗街、大洋路等重点路段建成“绿道”约10公里。

2014年丽水市区交通治堵工作慢行交通发展主要措施有两项:一是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逐步完善,市区年内共投放公共自行车1150辆,其中,中心城区的北城区完成投放公共自行车800辆,碧湖镇完成投放公共自行车350辆。二是公共自行车“1+9”管理系统已基本建成,得到了浙江省治堵办的肯定和推广。

表3-5丽水市治堵工作市区慢行交通分年度指标汇总(丽水市公交公司、建设局提供)

丽水市区       2013年底      2014年底

公共自行车(新增;单位:辆)       3000       1150

绿道长度(新增;单位:Km)  10    --

3.6 交通管理

3.6.1 概述

丽水市区交通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但交通管理的系统性有待加强。交通管理是丽水市交通运输系统运行的基本保障。丽水市开展交通治堵工作以来,交通管理部门积极开展治理城市交通秩序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城市交通智能化、精细化、社会化管理,在交通信息化建设、秩序严管和创新治理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丽水市交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交通信息数据资源采集区域有限,辅助决策程度低。丽水中心城区交通标志标牌、信号灯、人行横道线等交通服务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3.6.2 历年治堵措施

2013年丽水市区交通治堵工作交通管理主要措施有两项:一是进行关键交叉口改造,年内完成中心城区主干道12个提前右转、13个左转待转路口改造,科学渠化各重点路口及10个非机动车道,新推3条路段单边停车管理措施。二是新增交通管理设施,年内新增中心城区隔离护栏3.6千米,施划36个重点路口“车让人”、“勿鸣笛”、“红灯请勿越线”、“行人等候区”等提醒标识,完善更新各类交通标志50块,新增“严管示范路”、“电动车请进非机动车道”提醒标志120块和橡胶警示柱65根。

2014年丽水市区交通治堵工作交通管理主要措施有三项:一是更新交通管理设施。年内完成中心城区更换、设置隔离护栏18.12千米、交通标志58块,新增“严管示范路”、“电动车请进非机动车道”等标志110块和警示柱930根。二是特征区域的微循环组织实施。年内完成府前区块、金汇广场区块四条道路循环交通组织实施工作,设立隔离护栏550米,标志18块,电子监控点位4个,并落实专职警力加强片区秩序管控。三是提升了交通管理现代化水平。年内建成了经济开发区道路智能监控和管控系统并投入使用,同时新增中心城区48个电子监控点位,扩大了交通管理监控的覆盖范围。

3.7 治堵宣传

3.7.1 概述

丽水市区交通治堵宣传方式多样。治堵宣传是丽水市全民参与交通治堵工作的重要举措,是验证交通治堵成效最直接的渠道,同时对于提高公众对交通拥堵问题的认识有促进作用。治堵工作开展以来,丽水市治堵办及各委办局十分重视交通治堵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电子显示屏等各种载体开展宣传活动。并通过开展“四问”活动、电视问政活动、区县长谈治堵、宣传进街道等活动,切实的推进治堵工作。

3.7.2 历年治堵措施

2013年,丽水市进行“四问”活动,主动提升交通部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等;2013年8月,丽水市治堵办发起“我为治堵献一计”活动,通过丽水市政府官微、丽水在线、丽水网论坛,“@丽水发布”、“@丽水治堵”及信件等方式向群众征集意见和建议,征集到有价值的建议600多条。2013年8月29日丽水市进行交通治堵电视问政活动,要求重点部门一把手对治堵工作中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一一做出承诺。2013年10-11月,丽水市开展“治堵在行动”县(市、区)长谈治堵直播访谈节目,将治堵工作向市县纵深推进。同时专门印制治堵宣传画册、报纸专版和电视宣传片,多渠道进行治堵宣传。建立治堵信息周报制度,及时掌握动态,开展检查督促,市委办每月对治堵工作进行督查通报。围绕治堵工作,丽水市治堵办在丽水网等本地主流论坛与网民形成良好互动,展开治堵策略大讨论,听取市民对交通治堵的建议,并就治堵政策及时解答市民疑问,协调解决市民关心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目前,丽水市交通治堵工作已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2014年,丽水市治堵办在继续实施上一年治堵宣传策略的基础上,通过丽水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推出文明交通公益广告、《交警连线》等栏目,对“中国式过马路”、违法乱停车、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和典型事故案例进行定期、不定期曝光。开展治堵宣传进社区活动,同时以搭好“双微”(微博、微信)平台为突破口,为市民提供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

第四章  城市交通发展系统分析

4.1 相关规划解读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方案稿》,确定丽水市城市性质为:浙西南中心城市、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产业示范区、国际生态旅游城市。新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对丽水城市发展战略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城市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城市生态和环境保护。

4.2 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1.城市发展定位有所提升,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丽水市参与更大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提出更高的交通要求。

国家赋予丽水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等殊荣,浙江省赋予丽水市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地位,要求丽水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同时伴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浙江省争当排头兵的契机,丽水市迫切需要充分的挖掘交通服务资源,释放城市交通活力,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完善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更好的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省级发展战略,实现城市定位的调整和功能的完善。

2.城市交通体制有所创新,省级层面综合运输体制改革为丽水市调整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015年浙江省全面启动综合交通运输改革工作,从建立健全大交通管理体制,到深化运输市场改革等均有新的思路和想法。丽水市需要紧抓改革契机,一方面积极对接省级层面关于运输体制改革再深化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上,优化调整城市发展策略,提升丽水市综合交通管理效能。

3.城市发展方向基本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为丽水市交通发展划定了基本方向。

2015年是《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开展实施的第一年,针对总体规划中关于丽水市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正在积极推进。交通发展作为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保障和重要支撑,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结合总规的编制,丽水市开展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公共交通专项规划、自行车专项规划、停车专项规划等相关交通专项的编制,为丽水市交通的发展划定了方向,制定了战略,提出了措施。

4.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增加,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为丽水市交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居民收入的增加促使丽水市本地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且近年来丽水市自驾旅游的快速增长,使得市区道路车辆密度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丽水市居民采用公交方式出行的比例较低,公交出行分担率增长缓慢,以公共交通出行为主导的城市交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目前丽水市的拥堵分布呈现时段性和路段性,并未出现区域性的城市拥堵。但伴随交通出行需求的快速增加,如果不采取妥善的交通综合调控措施,城市交通拥堵将呈现常态化和区域化。

5、城市交通品质有待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丽水市交通品质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丽水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交通安全、环保、健康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增加,交通出行需求逐渐呈现多样化、高标准的特点。因此积极推动丽水市城市交通低碳绿色发展,提升丽水市交通系统服务能力和水平,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交通出行环境,不断提高交通服务的满意度,将是丽水市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4.3 交通发展战略愿景与模式

1.战略愿景

以实现丽水市交通“绿色、安全、可持续”为愿景,建成服务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2.交通发展模式

借鉴交通发展战略构建的基本原理,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土地、政策等各种要素以及交通供需本身发展前景,交通治堵白皮书的编制单位充分考虑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与丽水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相关内容,并与丽水市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拟定,丽水市交通发展模式主要是:以路面公共交通汽车优先发展为导向,构建并完善慢行系统为支撑,调整并优化城市静态交通服务系统,引导形成符合丽水市情市况的交通出行结构,其核心是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统筹和谐发展。

4.4 交通发展目标

根据新一轮丽水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相关内容,丽水市交通发展目标为:实现丽水市的交通区位提升、交通结构优化、交通环境改善、交通资源集约发展、交通能耗持续降低、交通投入提效和交通特色彰显。

4.5 交通发展战略与策略

1.丽水市交通发展战略

综合考虑丽水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结合丽水市自身特点,确定丽水市的交通发展战略为: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主要特点是针对丽水市城市发展需求,制定“757”交通发展战略体系。

2.丽水市交通发展策略

丽水市交通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五项内容,分别为丽水市区域一体化,交通与空间(用地)协调化,公交+慢行组合化,交通需求管理策略以及公交导向的交通保障策略。

区域一体化发展策略,主要是通过共建共享区域交通走廊,加强区域互动联系;通过共建交通联系层交通走廊,强化中心城区的区域辐射能力。

交通与空间(用地)协调发展策略,主要是通过整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优化交通枢纽组织能力;通过强化环城交通走廊发挥过境交通的截流作用和对城市内部交通的分担作用;通过完善过江综合交通系统结构和通道层次,调节过江交通需求结构和空间分布。

公交+慢行组合发展策略,主要是通过公交主导南北城跨区交通联系,强化公交走廊的带动作用;通过提升老城区公交出行品质,优化核心区出行结构;通过完善老城区公交接驳的慢行交通系统,改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

交通需求管理策略,主要是优化老城区道路网络结构,优化道路交通组织管理;强化停车需求控制,完善停车管理政策,加强停车管理和执法力度。

公交导向的交通保障策略,主要是建立保障公交优先发展的土地利用政策和保障公交优先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

4.6 城市交通系统整体框架

丽水市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的主旨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丽水特色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核心是形成动态平衡的交通供需长效机制,主要内容是围绕城市交通供给、城市交通需求、城市交通问题以及交通发展策略动态展开。丽水市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框架如下图4-1所示。

图4-1 丽水市城市交通系统整体框架

第五章  2015年工作行动计划

5.1 2015年交通治堵的目标和策略

2015年是浙江省政府部署城市治堵五年计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治标逐步向治本过渡转移的重要一年。2015年丽水市交通治堵工作将严格按照浙江省政府“要更加坚定不移抓治堵”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落实“绿富美”,深谋治堵之策,推进治堵工作的纵深发展。

5.1.1 治堵目标

以全面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落地为契机,结合丽水市“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城市定位,着眼可持续的交通发展,积极推进丽水市“绿色交通、低碳出行”城市品牌,全面实施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措施,着力优化丽水市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稳步调整交通供需关系,建设智慧交通系统,加强交通秩序管理,营造畅通、绿色、文明、高效的城市交通环境。

5.1.2 发展指标

1.公交优先发展: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不含步行)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公交线路运营班次提升5%;提升运量最大的前6条线路公共汽车高峰期间平均运营速度,15公里/小时以下的提升20%,20公里/小时以下(15公里/小时以上)的提升10%,或达到20公里/小时。

2.强化交通管理:治堵重点路段机动车守法率90%以上,非机动车和行人守法率80%以上,无机动车违法停车现象。加强公交专用道管理,社会车辆占用公交专用道发生数控制在1起/10分钟以内。

3.科技交通治堵:2015年4月1日起正式发布丽水市中心城区交通运行指数。

5.1.3 治堵策略

1.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和谐统一。丽水市城市拥堵的表象为交通出行的时段性、区域性不畅。城市布局以及用地规划是产生交通出行的先决条件。在城市规划时,应统筹区域内的公共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特别针对教育、医疗、交通集散、行政服务等优质公共资源需要进行科学的均等化配置,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的脱节问题,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2.适度超前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结合丽水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及阶段性需求,本着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优先安排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绿色安全、便捷快速的城市换乘体系等,增强公共交通服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有效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针对丽水市公共交通发展趋势,分阶段论证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BRT等公共交通方式的可行性。

3.采取经济手段治理交通拥堵。通过完善差别化的城市停车费征收标准,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停车费等措施,有效疏导车辆进入城市中心城区,减少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

4.采取行政手段治理交通拥堵。推进公车制度改革,抑制单位车辆数量增加,以车辆补贴、班车等方式解决单位用车需要。通过政策鼓励,积极鼓励公务人员绿色出行,通过“一卡通”充值优惠等措施,积极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5.加强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通过加强丽水市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为丽水市民和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和规范管理服务流程,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5.2优化城市空间及用地布局

5.2.1 规划层面

主要从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结合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推进《丽水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实施。二是针对丽水市开展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的创建,推进《丽水市创建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的修改及送审工作。三是基于上位城市规划及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结合丽水市实际发展需求,稳步推进丽水市区道路交通、慢行交通、停车系统、交通管理等交通专项规划的编制、修改以及送审工作。

5.2.2 建设层面

主要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积极配合丽水市区“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工作,优化老城区的城市用地布局,改善老城区的交通运行环境。二是严格执行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成果,同时建立新建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机制,减少项目建设对交通运行状态的影响。

5.2.3 管理层面

做好交通相关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管理工作。

5.3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

5.3.1 规划层面

以丽水市创建公共交通优先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丽水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2014-2030)》的编制工作,根据丽水市积极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公交规划报告的调整和完善。丽水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将全面细化丽水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关于城市公交发展的策略和实施细则,指导丽水市公交发展。

5.3.2 建设层面

从四方面开展:一是推进公共交通首末站建设,丽水市区计划开展2个公交首末站建设,建成1个。二是优化设计公共交通中途站,计划完成中心城区10对公交停靠站的港湾式改造。三是建立市区智能化公交运营调度系统,2015年逐步完成设备的采购、调试安装等工作。四是持续公交服务设施供给,2015年计划新增公交车辆50辆。

5.3.3 管理层面

从建立公共交通长效发展机制入手,一是继续推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集中优势资源,整合丽水市公共交通市场,优化公共交通服务措施,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为丽水市公共交通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二是逐步建立丽水市公共交通成本核算机制、服务质量考核机制、财政补贴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提升公共交通管理效率和公交服务质量。

5.4完善城市道路网络

5.4.1 规划层面

根据《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以及《丽水市综合交通规划》,针对丽水市路网发展的实际需求,适时推进中心城区路网专项规划等相关工作。通过该专项规划,对原有的道路红线进行优化和完善,进而形成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级配,对道路交通进行区别化设计,最终形成满足丽水市交通出行需求的城市道路网络格局。

5.4.2 建设层面

从三方面开展,一是完善城市路网,逐步推进断头路的治理与贯通工作,2015年计划打通对市区通行能力影响较大的断头路1条;二是优化城市路网,逐步优化城市路网的级配,2015年计划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条,共计1.2公里;三是疏通城市交通堵点,畅通城市道路网络,2015年计划改善交通拥堵点1个,开工建设人行过街设施1处。

5.4.3 管理层面

从两方面开展,一方面是道路交通联合执法,联合路政、交警等道路交通秩序管理部门组成联勤联动执法队伍,提升执法效率,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另一方面是道路交通执法智能化管理,通过对道路管理部门执法过程的智能化提升,优化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率,保障执法安全。

5.5改善城市停车系统

5.5.1 规划层面

针对《丽水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执行情况及问题反馈,从解决停车历史遗留问题和引导新的停车需求两方面,继续深化丽水市中心城区重点区域的停车专项研究和解决方案设计。同时对解决丽水市中心城区特殊区域停车问题创新思维,向地下空间要资源,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对选定地块进行停车场实施方案设计。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拓展停车相关规划的广度和深度,合理的引导丽水市区停车设施合理布局,缓解丽水市中心城区的停车供需矛盾。

5.5.2 建设层面

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继续清理非法侵占停车场,保障公共区域的基本停车供给;二是优化停车设施供给,完成旧小区车位改造3处,新增停车位150个,市区新增停车位3000个,其中公共停车位150个。三是完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建设,针对丽水市区的大中型停车场,继续稳步推进停车场的智能化建设。

5.5.3 管理层面

主要从两方面开展,一是继续加强对路边停车的管理,科学合理规划路边停车,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的闲散资源,同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改善路边停车的周转效率。二是提升停车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充分的挖掘现有咪表停车管理系统的服务潜能,提升停车位资源利用率,缓解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停车供需矛盾。

5.6强化慢行系统

5.6.1 规划层面

针对《丽水市中心城区自行车系统规划》、《环南明湖慢行系统规划》等系统的推进,结合丽水市实际需求,优化调整相关规划,推进慢行系统体系化和网络化建设,提升慢行系统的吸引力。同时稳步推进公共交通系统与慢行系统的一体化研究,积极引导城市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出行体系。

5.6.2 建设层面

主要从两方面开展,一是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络,2015年计划新增公共自行车500辆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二是优化慢行服务设施,2015年计划开工建设人行过街设施1处,优化交叉口服务设施,保障行人过街安全。

5.6.3 管理层面

主要是建立《慢行系统管理办法》,规范丽水市区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慢行系统的生态、休闲、旅游、健身等功能,提升丽水市慢行系统的服务质量,加快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一体化进程。

5.7实施需求控制

5.7.1 规划层面

根据《丽水市区停车差别化收费政策》的实施效果,结合《丽水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的停车建设情况,吸收中心城区咪表停车系统对区域交通秩序的影响结果,进行丽水市中心城区停车差别化收费政策的细化研究和收费标准具体设计。同时研究其他交通需求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增加丽水市交通需求控制的策略集。

5.7.2 建设层面

主要围绕两方面开展,一是差别化收费阶梯计费制度的建设:按照不同区域收费标准不同的基本原则,对停车收费标准实行差别化收费管理。同时,对道路停车实行阶梯式计费方式,以体现停车时间越长收费标准越高、加快流转、提高泊位利用率的原则。二是动态调整机制的建设:停车收费区域划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交通状况和泊位供求状况,由公安交警部门会同价格、城管执法部门提出区域划分调整的具体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5.8加强交通管理

5.8.1 规划层面

根据交通管理部门制定的《2015-2017年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及交通管理细化整治方案,结合丽水市交通管理需求实际,适时推进丽水市区交通管理专项规划工作的开展,引导丽水市区的交通管理的科学发展,综合协调“道路-交通流-管理者”的关系,指导市区交通管理法规的完善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持续深化丽水市区智能交通系统规划的相关内容,提升丽水市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5.8.2 建设层面

主要从四方面开展,一是创建交通常态严管示范区,2015年计划创建交通常态严管示范区2个,每个示范区内重点治堵路段不少于2条。二是建设公交优先服务系统,通过公交专用道的管理,提升公共交通的运行速度和服务效率。三是建设重点区域交通拥堵常态化管理体系,2015年计划治理重点道路8条,无机动车违法停车行为,社会车辆占用公交专用道发生数控制在1起/10分钟以内。四是建设城市主干道快速通道,2015年丽水市计划打造主城区快速通道5公里,提高城市主干道通行效率。

5.8.3 管理层面

主要从三方面开展,一是加强交通管理执法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工作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和整合科目考试音视频监管系统和网络,依托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便民服务平台、网上车管所、流动车管所等,在车驾管理、违法处理、事故处理、路面执法推出多项便民利民措施,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二是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科技水平,通过配备交警执法科技装备和交通安全防护等交通科技装备,改善民警执法环境,提高执法效率,全面提升交通民警信息化实战应用能力和个人防护能力,实现路面交通执法执勤信息化、规范化、智能化。三是引入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以及交通组织管理方案论证等评估机制,辅助交通管理方案的制订。

5.9 倡导交通文明

5.9.1 规划层面

根据《丽水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3-2015)》的执行情况,并针对丽水市交通文明面临的实际挑战,配合公安部《2015年“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推进丽水市交通文明的宣传工作,增强丽水市民交通出行的法治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

5.9.2 建设层面

主要从三方面开展,一是建立新闻宣传机制,通过在报纸、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组织现场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交通治堵”。二是建立社会宣传机制,通过营造社会宣传氛围、开展文明交通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在全社会形成文明行车、文明走路、文明乘车的良好风尚。三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文明出行”活动,努力提高市民交通文明素质。

5.9.3 管理层面

主要通过制定年度和半年度治理丽水市城市交通拥堵工作宣传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治堵宣传的主要内容和计划安排,落实责任分工,进一步动员全民参与治堵。

5.10 2015年度治堵措施汇总表

2015年度市区治堵措施汇总表以《2015年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任务、进度、责任表》为主,具体措施见下表。


具体要求

具体点位

任务分解、进度安排及工作措施

 
 

公共优先

公交分担率

提高2个百分点


任务分解:运管局、城市公交公司、城乡公交公司

进度安排:

1、3月份启动该项工作,全年持续开展;

2、12月底完成提升2个百分点。

工作措施:

1、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及站点,完成线路新增优化工作;

2、增密市区公交线路及运营班次,提高服务水平;

3、加强公交运营管理,提升准班准点率;

4、全年加强公交优先和绿色出行宣传倡导,鼓励机关干部职工带头乘公交,提高市民绿色出行自觉性。

 

大运量公交线路前6条,高峰期间平均运营速度15公里/小时以下的提升20%,20公里/小时以下(15公里/小时以上)的提升10%,或达到20公里/小时

分别为:

6路,

1路,

2路,

9路,

4路,

11路

任务分解:城市公交公司

进度安排:

1、4-6月份省治堵办确定提速基准数;

2、7月份对提速线路堵点现场踏点;

3、8月份初步提出提速方案;

4、9-10月份开展提速行动;

5、10-11月份完成提速。

工作措施:与交警支队、城市管理局、建设局等部门共同做好提速难点治理工作。

 

新增公交车辆(全市域范围含下辖市、县、区,不含更新) 50  辆


任务分解:城市公交公司、城乡公交公司

进度安排:

1、4-5月份调研新能源车辆;

2、6-7月份初步确定车辆车型;

3、8-9月份实施车辆采购招投标;

4、10-11月份车辆采购到位。

工作措施:加强与周边市的联系,40%为新能源汽车。

 

公交线路运营班次总量比上年提升5%


任务分解:城市公司、城乡公司

进度安排:1、2-6月份完成新增线路的班次增加量;

2、7-11月份完成增密线路的班次增加量。

工作措施:新增线路班次为主,增密线路班次为辅。

 

1、公交首末站开工2个、建成1个

2、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改造 10 对。

分别为:南城工业区公交首末站、大洋路南公交首末站、开发路公交中心

任务分解:市运管局、市建设局(9对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改造)、市旅投公司(1对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改造)

进度安排:首末站工作1、4-8月份完成项目前期;

2、9月份进场施工;

11月份完成建设南城工业区公交首末站;大洋路南公交首末站、开发路公交中心开工建设。

公交停靠站改造工作:

1、3月份确定港湾式停靠站的改造站点;

2、由市建设局、市旅投公司在11月15日前完成所有公交停靠站基础改造。

3、11月底前市运管局完成所有站亭站牌安装建设。

工作措施:加强与发改、建设、国土、开发区、市政等部门的配合,建设资金排入年度建设预算。

 

建立公共交通长效发展机制:公共交通成本核算机制、服务质量考核机制、财政补贴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任务分解:交通局运输处牵头,市公交管理处负责具体工作

进度安排:5月组织调研,6-7月出具初步意见(初稿),8月征求各相关部门及企业意见,9月上报市政府审议,争取10月前出台。

工作措施:1、组织到省内、市内相关市县调研;

2、根据调研情况组织相关部门研究讨论;

3、落实人员撰写文稿;

4、向局班子汇报;

5、书面征求部门、企业意见;

6、行文上报市政府研究确定。

 

路网建设和停车系统

新建改造城市道路    3  条计 1.2 公里

分别为武平路600米、外国语学校北侧支路310米、水南路300米

任务分解:道路建设计划已下达到旅投公司

进度安排:武平路计划11月前完工,其他2条计划6月前完工。

工作措施:1、倒排施工计划;

2、加强现场监管;

3、责任落实到人;

4、完善督查机制。

 

全面打通规划内影响交通通行的断头路  1   条

长虹路东段(东港-好溪段)330米

任务分解:建设计划已下达到旅投公司

进度安排:计划4月底完工。

工作措施:1、倒排施工计划;

2、加强现场监管;

3、责任落实到人;

4、完善督查机制。

 

改善交通拥堵点  1 处

括苍路中心医院点

任务分解:该建设计划已下达给市政处

进度安排:计划5月前完工。

工作措施:1、倒排施工计划;

2、加强现场监管;

3、责任落实到人;

4、完善督查机制。

 

开工建设人行

过街设施  1  处

丽水市教工路道路及管网工程K+881.0处人行天桥(教工路天桥)

任务分解:市旅投公司工程部负责项目建设,其它部室配合

进度安排:3-4月组织进场施工准备,8月进入基础施工,争取10月完成基础工程。

工作措施:1、组织施工图交底;

2、组织进场施工。

 

完成旧小区停车位改造3处,新增停车位150个

丽光小区55个车位

金田小区30个车位

园丁新村65个车位

1、丽光小区目前已完成15#16#17#区块改造内容,完成工程量12%。计划3月、4月、5月完成丽光弄以东区块施工;6月份、7月份完成丽光弄以西区块施工;8月份完成绿化施工及完工扫尾。

2、金田小区目前完成部分排水工程及道路硬化,完成工程量38%。计划3-6月份完成部分宅间屋后排水工程及道路硬化、稳定层浇筑;7月份完成小区内部分道路高

压水泥砖铺设,排水工程及稳定层浇筑;8月份完成小

区内剩余道路硬化及高压水泥砖铺设;9月份完成路面沥青铺设;10、11月份绿化工程施工和扫尾工程。

3、园丁新村目前完成6、7、8、9、10、11幢宅前屋后道路硬化及部分主道路硬化。完成工程量28%.计划3、4月份完成1、2、3、4、5幢宅前屋后排水工程及道路硬化;5月份、6月份完成高压水泥砖铺设及花岗岩铺设;7、8月份绿化施工和工程扫尾。

 

新增停车位3000个,其中公共停车位150个


任务分解:150个公共停车位分解为处州中学田径场附属工程35个,丽水五中迁建工程75个,万地现代商业中心(酒店)40个

进度安排:配建停车位6月份完成年度任务70%,争取第三季度完成年度任务;公共停车位6月份完成年度任务的50%,争取第三季度完成年度任务。

工作措施:项目审批时按照《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严格把关。

 

严管严治

治堵重点道路8条。机动车守法率90%以上,非机动车和行人守法率80%以上,无机动车违法停车现象


任务分解:八条严管街每条安排一位民警负责

进度安排:每月安排一次大整治,每周安排一次小整治

工作措施:日常管理和集中整治相结合,路面巡逻与监控抓拍为主要方式。

 

创建交通常态严管示范区  2 个(每个示范区内重点治堵重点道路不少于2条),机动车守法率90%以上,非机动车和行人守法率80%以上,治堵重点道路无机动车违法停车现象

万地区块、北苑区块

任务分解:由科技科负责区域内球机自动抓拍系统的安装、调试并确保能投入使用;由交管科视路面实际情况施划停车泊位及路面交通渠化,提出交通管理方案;由宣教科负责该区域的交通安全宣传;由莲都大队负责路面交通秩序维护。

进度安排:科技科、交管科于上半年前完成分解任务;宣教科于即日起进入宣传活动

工作措施:由莲都大队负责每周安排一次大整治,每日安排一次小整治。

 

加强公交专用道管理,社会车辆占用公交专用道发生数控制在1起/10分钟以内


任务分解:由科技科负责安排公交车专用道抓拍系统的安装、调试并确保能投入使用;由宣教科负责对公交车专用道进行宣传提醒;莲都大队负责路面交通违法整治。

进度安排:科技科于上半年前完成系统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宣教科于即日起进入宣传活动。

工作措施:莲都大队结合路面实际,在早晚高峰期内进行交通违法行为整治。

 

打造主城区快速通道5公里,提高城市主干道通行效率


进度安排:已定期分析流量。

工作措施:根据流量情况及时调整信号配时,提高该路的通行效率。

 

科技治堵

4月1日起正式发布交通运行指数


任务分解:1、前端卡口升级改造;

2、交警机房整改;

3、服务器及网络设备采购;

4、网络规划设计部署;

5、接入运管局出租车浮动车数据;

6、对外统一进行指数发布。

进度安排:上述工作均在2015年4月1日之前全部完成。

工作措施:将任务进行分解之后落实相关单位责任,安排计划表进行部署。

 

建立智能化公交运营调度系统并应用


任务分解:建设计划已上报相关部门

进度安排:逐步推进系统的建设:(1)设备的采购(2)调试安装(3)建立系统(4)应用.11月底前完成

工作措施:1、做好考察调研等基础工作;

2、做好相关的培训及人才储备工作;

3、相关筹备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4、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

 

建立智能交通诱导、停车诱导系统并应用


任务分解:1、城管局负责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硬件的招投标、施工,完成后纳入停车诱导系统;

2交警部门接入相关数据并进行整合,搭建智能交通平台,通过网页、LED诱导屏、电台对外进行发布。

进度安排:4月份完成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硬件招投标前期准备,5月份完成招投标工作开始施工,5月底对新建智能管理系统进行设备调试和试用;6月初纳入停车诱导系统,完成全面调试推送信息工作。

 

建立多功能城市交通公众出行服务查询系统并应用


任务分解:1:实现公交GPS实时信息采集;

2:实现公共自行车实时信息采集;

3:实现停车场实时信息采集;

4实现交通指数发布。

进度安排:2015年4月1日之前完成指数发布,2015年9月1日之前完成所有交通部门信息接入工作,搭建平台并对外统一进行发布。

工作措施:将任务进行分解之后落实相关单位责任,安排计划表进行部署。

 

规划先行

以市政府名义编制并发布《年度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白皮书》


进度安排:3月联系落实相关单位; 4月份完成初稿;5月份进一步完善和修改;6月份上会讨论通过。

 

市、县城市交通满意度

市级城区和松阳县城区治堵工作成效、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城市道路和停车场设施、交通秩序等综合评价满意度提高


进度安排:开展各项惠民利民的措施,提高治堵满意度。

 

日常工作

建立台账、资料报送、宣传、活动开展情况


进度安排:治堵办分各个处室对日常工作进行分工。

 

特色工作

1、推进县市公交一卡通(至少6个县市区完成联网);


任务分解:运管局、城市公交公司、城乡公交公司、各

县运管局和公交公司

进度安排:2015年11月底前完成

 

2、新增公共自行车500辆并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


任务分解:交通局局运输处牵头,市公交管理处、市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市公交公司)参与具体工作。

进度安排:4月公交公司上报项目并拟定新增具体方案并经市公交处同意上报局运输处审议;6月协调资金落实;争取8月开工建设站点。

 

3、府前菜市场周边交通整治提升行动;

府前菜市场周边

任务分解:由交警支队办公室协调、组织市场监管局、行政执法局、运管局等有关部门进行综合整治;

由科技科负责府前区域的违停自动抓拍系统及逆向自动抓拍系统的安装、调试并确保能投入使用;

由交管科视路面实际情况施化停车泊位及路面交通渠化,提出交通管理方案;

由宣教科负责交通安全宣传工作;

莲都大队联合市场监管局、行政执法局、运管局等有关部门进行府前菜市场周边交通整治提升行动。

进度安排:交警支队办公室于上半年前完成组织协调工作;

科技科于上半年前完成系统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

交管科于上半年前完成分解任务;

宣教科于即日起进入宣传活动。

工作措施:莲都大队每日、每周、每月均安排路面交通违法整治。

 

第六章  综合保障

6.1 储备项目保障

项目储备是丽水市治堵办着眼于交通治堵工作持续发展需要,在当期对潜在交通治堵相关项目进行发掘、研究、比选。将经初步评估具备未来开发潜力的项目机会加以收储、培育、推进,以便适时启动储备项目的开发管理工作。加强治堵储备项目的保障,能够充实治堵项目资源,增强治堵发展的后劲,同时可以优化治堵的资源配置,提高治堵资源的使用效率。

6.2 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对治堵工作的领导,配强配优治堵工作力量,建立健全各部门合力推进治堵工作的机制。结合实际,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力求在市区治堵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上,以市带县全面推进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市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职、密切配合、集中力量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全市治堵工作有效开展。

6.3 制度保障

改革完善城市交通治堵管理体制,统筹城市交通规划、道路建设维护和公共交通运营等,探索建立体系完整、机构精干、运转高效、行为规范的“丽水特色”综合交通行政管理体制。

6.4 资金保障

努力筹措财政资金,保持适度稳定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融资平台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同时简化审批流程,落实联合审批机制,降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周期。

6.5 宣传舆论保障

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治堵行动的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和实施计划。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公交优先理念和交通文明出行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人民群众绿色、文明出行,为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模式奠定基础,大力营造丽水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附件

丽政办发2015_88号.c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