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除夕夜,家家户户的红灯笼高高挂起,温暖着寒冬里的大街小巷,也给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带来安宁与幸福的感觉。这个时候,无论身在何处,与亲人相聚在一起、拥有一个团圆的年末成为每一个游子心底最深的祈盼。在丽水,一个热热闹闹的除夕夜,最主要的年俗就是:吃年夜饭、谢年、守岁。
灯笼高挂的除夕夜
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丰盛美味的年夜饭
在丽水,年夜饭也有着山乡风情,饭桌上以“糖糕粽,鸡肉冻”为主体,鸡鱼肉是必备的菜肴。在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分岁”的桌上,除了鸡、肉、鱼外,还需有象征合家团圆的豆腐丸、意含年年有余的芋艿、借喻八宝进门的“八宝菜”(以萝卜丝干为主,加咸菜、金针、木耳、香菇、红萝卜丝、冬笋丝、油豆腐丝等凑成八样品种,共炒成一菜称“八宝菜”)。
鸡肉冻
八宝菜
糖糕
除了这些讨口彩共贺吉祥的菜式,丰盛的年夜饭还包括:甜糯可口的糖糕,糖糕是以糯米籼米七、三掺合,用水磨或干磨加红糖(白糖)调作,也有不加糖的“本色糕”,还有添加肉类、枣子、果脯等的“肉糕”,用竹制的蒸笼炊制;丽水人不仅仅在端午节吃粽子,年夜饭的餐桌上也有,粽子均用箬叶包制,以龙须草(或蒲草、棕榈及麻线)束缚。按外形可分四角常规粽、长形“枕头粽”、长尖形“尖脚粽”等。有些大家庭,在包粽时,要用大箬叶包一挈最大个的粽,叫“管家粽”,该粽子是供家长(或该家辈分最高者)吃的;过年吃豆腐也必不可少,一种是供滚、煎及做豆腐丸的豆腐,另一种是供油炸制作泡豆腐、酸条的;还有黄粿,黄粿是浙西南山区特有的一种食品,这种米粿不但韧性好,而且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是丽水人们特别喜爱的一种食物。
豆腐丸
泡豆腐
黄粿
守岁
在丽水,全家吃了年夜饭后,就红烛高照,灯火通亮,家家户户“满堂红”,大家长夜围炉而坐,叙旧话新,通宵不眠,俗称“守岁”。
守岁是我国大江南北盛行的习俗,该习俗在唐朝已多次出现在诗人的吟诵中,如杜甫的“守岁阿咸家,椒盐已颂花”,白居易的“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的“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等诗句,可见唐朝已盛行“守岁”。到了宋朝,这一习俗已遍及城乡,许多志书均有记述,苏东坡就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等描述守岁情景的诗句。
丽水“守岁”之俗,和各地同中有异,因为丽水在守岁时,往往和“谢年”及“压岁钱”关联在一起。
谢年
谢年,为丽水民间历代相沿的祭神仪式,除夕夜吃了团圆丰岁饭后,就谢年祭神(也有在年夜饭前谢年的)。祭神的桌案,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成,前桌围上桌围(或全张红纸),桌上供有三牲(大雄鸡、嘴含尾巴的猪头和米或面制作的羊)及鱼等,茶饭、黄酒、刀、盐以及象征金、木、水、火、土的金针、木耳、豆腐、香菇、冬笋等五样斋菜,祭时红烛高燃,炷香缭绕,由家长(或家族中辈分最高者)主持祭事,先祭天地,次祭“香火榜”(贴在家里中堂上的神榜),再祭本家祖宗。家祭仪式后,再由家里人用篮筐盛着祭品,去祭本境菩萨、土地公、太保庙神等,若家中有猪舍,也需祭“猪栏土地”。
谢年祭祀
谢年仪式后,往往时近半夜,当此,“相守夜欢哗”的孩子兴致已过,都已去睡,待孩子入睡后,父母就用红纸包着钱币,放到沉睡着的孩子枕头下面,称为“压岁钱”。昔日,压岁钱都用铜钱铜板或角子硬币,习惯为八枚,老人称此为“八仙压岁”。
对于此俗,丽水民间有个传说:相传古时,有一“祟”妖,身黑手白,每年除夕夜出现,穿门钻户专门危害小孩,凡孩子的头被此妖的手一摸,就惊悸不安发烧不退,就算治愈,亦成痴憨呆大。为防“祟”害,每年除夕夜作父母的就心惊肉跳,秉烛达旦守护孩子,但是仍然防不胜防,年年还有孩子遭受祸害。
有一年除夕夜,有一孩子入睡后,他父母就在床前守护着,夜半后,因倦乏而合上了眼,就在这时,“祟”出现了。当此妖伸出恶手去加害这个孩子时,手刚伸到枕边,枕下骤间迸出闪亮的强光,吓得“祟”妖吱吱怪叫而逃。孩子的父母惊醒后发现如此奇事,深为不解,后来翻动孩子的枕头,发现枕下有八枚用红纸包着的铜钱,这是孩子玩腻了搁置在枕下的,此时,父母方悟到是这红纸包着的铜钱“显威”救护了孩子。此事一传开,大家争相仿效,果然灵验。自此,祟害消除,此俗沿传。因“祟”与“岁”谐音,后来“守祟”就演化为“守岁”,而红纸包着八枚铜钱搁在枕下的“压祟钱”,也就演化成长辈们给孩子的发“小红包”式的“压岁钱”了。
传说各地有异,“守岁”之俗大致相同,守岁的“守”,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回顾留恋之情,亦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岁满怀希望之意。在这“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两年”之时,守岁的人们,当然因境况不同,也心态各异,但对“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辞旧迎新,大家终应是乐多憾少的。
时代在变迁,过年的习俗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变。有人说“年味淡了”,有人说“今日的生活日日象过年”,是呀,昔日过年方能吃到的“糖糕粽,鸡肉冻”,如今早已不是平常百姓家的稀罕物了,但那贴春联,倒贴福字,给孩子压岁钱等习俗仍在沿承,守岁之俗亦在延续中演化,愿大家能在守岁中悟到“偏从此夜惜年华”,拥有美好的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