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2500002645451w/2017-28006 | 文号 | 丽教办〔2017〕8号 |
组配分类 | 其他文件 | 发布机构 | 丽水市教育局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17-01-0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丽教办〔2017〕8号
各县(市、区)宣传部、教育局,市直属学校(单位):
现将《在全市开展“寓教于文 文教互哺”活动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丽水市教育局 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日
(此件公开发布)
在全市开展“寓教于文文教互哺”
活动的实施方案
随着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推进、功能的不断充实和特色的日渐凸显,目前,各地的农村文化礼堂已成为传承乡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在教化民风、传播文明、充实农村百姓业余生活方面的作用逐渐显现。为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这一宝贵公共资源在农村青少年成长、留守儿童教育、学生监护人培训、学生放学和节假日时段监护,以及成人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合力,为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依托全市各地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在儿童课业辅导、临时托管、兴趣培养以及成人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方面的作用,努力构建和谐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儿童健康成长,不断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机制,营造出全民重视教育、全民扶持教育、全民参与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育人合力。
二、活动内容
(一)依托农村文化礼堂特色,开辟农村学校素质教育阵地
1.深化德育教育。依托文化礼堂“一村一品”“一堂一色”建设格局,选择一批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设施完备、环境较好的农村文化礼堂,建立校外德育拓展基地。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特点,提炼确立德育主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题德育活动,培育中小学生根植心灵的家国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本土化,组织开展“讲家训、写家书、传家风”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全过程。
2.加强美育教育。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对地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演绎,积极利用当地艺术文化资源,在农村学校组建音乐、美术、舞蹈、戏曲、书法、剪纸等社团,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美育实践课程。通过外聘民间艺人授课,搭建校外艺术教育平台等方式,丰富校园美育形式,提升美育实效,充实农村文化礼堂文化活动。
3.培养阅读兴趣。加强校村合作,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开展农家书屋共建,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的开放书架,为农村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层次、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并指导学生科学系统的阅读,弥补农村学校教育图书资源不足的短板,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余热,构筑农村留守儿童管护阵地
1.组建志愿者管护队。积极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家委会成员,并通过招募富有爱心的文化志愿者、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假期回乡大学生以及乡村“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艺人、老模范),组建志愿者团队,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开办“放学来吧”等平台,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每天放学后、周末和寒暑假期间进行管护和学习辅导,形成集“看”“管”“育”“护”四维看护模式,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可教”的问题。
2.开展监护人培训。以文化礼堂为依托,设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开办“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聘请教育专家定时为留守儿童监护人传授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提升科学监护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利用年末等留守儿童父母返乡之机开展集中培训。
3.推动安全教育进礼堂。将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到农村文化礼堂课外辅导教学计划,根据不同时节特点开展相应的主题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防暴力侵害、溺水救助、避险防灾等安全意识和能力。同时,积极配合当地学校开展“安全活动月”“安全教育周”等活动,互促互进,提升安全教育宣传效果。
(三)深挖农村文化礼堂内蕴,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阵地
1.传承优秀孝德文化。组织中小学生在农村文化礼堂感知弘扬中华优秀孝德文化,积极推进儒学文化进礼堂,打造随时随地“可触摸”的儒学经典。多形式开展诵读中华国学经典、挖掘优秀家风家训、学习村规民约等活动。倡导中小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团结同学,让学生心中有爱、有礼、有责,知感恩、懂友善、会尊重,争做美德少年。
2.传承特色乡土文化。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当地节庆假日,组织师生和家长互动编排节目,参与农村文化礼堂春节祈福迎新、重阳敬老、庆祝国庆、感恩助学等活动。积极创设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土民间手工艺为特色的学生社团,聘请民间艺人、传统手工艺者、民间技艺传承人开讲授课、传授技艺,打造植根乡土的校园文化特色,并通过农村文化礼堂进行展示。
3.传承古今乡贤文化。组织中小学生探寻村落、姓氏和优秀的历史文化名人,学习当今“最美人物”,开展寻找“优秀乡贤和校友”活动,用先进事迹感召、教育学生,营造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的良好氛围。利用文化讲堂、文化展陈、文化宣传栏等载体,集中展示在各自领域作出重要成就的人物事迹,在学校开展寻找“最骄傲校友”等活动,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崇学向善,敬贤尊能的良好氛围。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农村文化礼堂各类特色展馆,因地制宜开发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接受教育。
(四)延伸农村文化礼堂功能,拓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阵地
1.实现成校与文化礼堂资源整合。把文化礼堂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工作基地,既解决成人教育资源不足,又方便群众和成校的联系,把扫盲、技术培训、教育讲座等走进乡村的文化礼堂,实现一个场所,多种功能,促进农村文化礼堂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推动成人教育向农村、薄弱地区延伸。
2.贴进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在完善成人教育网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化礼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举办有助于农民增收、提高生活品质的培训,开设“农业小课堂”“政策小课堂”“法制小课堂”,开展农家乐、种养殖、来料加工、家庭美化、健康养生、急救救护、政策法律等知识技能培训。
3.关爱老人开展养教结合活动。充分利用文化礼堂的有利条件,设立老年教育相对固定的学习场所,配备教学设施设备,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和展示学习成果等形式,推进养教一体化,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三、工作要求与机制保障
1.高度重视,紧密配合。开展“寓教于文 文教互哺”活动是我市加强中小学育人工作,促建校村共建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地各校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精心部署安排。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要主动向学生开放农村文化礼堂,会同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为活动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形成工作合力。
2.统筹安排,强化安全。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寓教于文 文教互哺”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方案,统筹安排各项活动。城区学校、市直学校也要主动对接农村文化礼堂,结合实际开展活动。宣传部门要主动做好活动指导,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安全检查,组织媒体进行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各中小学要强化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安全有序地组织中小学生到农村文化礼堂开展活动。
3.注重实效,形成特色。各地各校要根据农村文化礼堂特点,遵循德育工作规律,结合实际开展好活动,并积极创新载体和形式,及时总结经验和亮点,真正使活动开展接地气、聚人气,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
附件:丽水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寓教于文 文教互哺”活动实施方案责任分解表
附件:
丽水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寓教于文文教互哺”
活动实施方案责任分解表
序号 | 活动内容 | 具体项目 | 责任处室 |
一 | 依托农村文化礼堂特色,开辟农村学校素质教育阵地 | 1.深化德育教育。选择有条件的文化礼堂,建立校外德育拓展基地,提炼确立德育主题,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全过程。 | 基教处 |
2.加强美育教育。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对地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演绎,积极利用当地艺术文化资源,在农村学校组建音乐、美术、舞蹈、戏曲、书法、剪纸等社团,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美育实践课程。通过外聘民间艺人授课,搭建校外艺术教育平台等方式,丰富校园美育形式。 | 基教处 | ||
3.培养阅读兴趣。开展农家书屋共建,为农村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根据学生年龄层次、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并指导学生科学系统的阅读。 | 基教处 | ||
二 | 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余热,构筑农村留守儿童管护阵地 | 1.组建志愿者管护队。组建志愿者团队,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开办“放学来吧”等平台,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每天放学后、周末和寒暑假期间进行管护和学习辅导。 | 职成高教处 |
2.开展监护人培训。以文化礼堂为依托,设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开办“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聘请教育专家定时为留守儿童监护人传授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提升科学监护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利用年末等留守儿童父母返乡之机开展集中培训。 | 职成高教处 | ||
3.推动安全教育进礼堂。将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到农村文化礼堂课外辅导教学计划,根据不同时节特点开展相应的主题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防暴力侵害、溺水救助、避险防灾等安全意识和能力。同时,积极配合当地学校开展“安全活动月”“安全教育周”等活动,互促互进,提升安全教育宣传效果。 | 安全处 | ||
三 | 深挖农村文化礼堂内蕴,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阵地
| 1.传承优秀孝德文化。组织中小学生在农村文化礼堂感知弘扬中华优秀孝德文化。多形式开展诵读中华国学经典、挖掘优秀家风家训、学习村规民约等活动。倡导中小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团结同学,让学生心中有爱、有礼、有责,知感恩、懂友善、会尊重,争做美德少年。 | 基教处 |
2.传承特色乡土文化。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当地节庆假日,组织师生和家长互动编排节目,参与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创设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土民间手工艺为特色的学生社团,聘请民间艺人、传统手工艺者、民间技艺传承人开讲授课、传授技艺,打造植根乡土的校园文化特色,并通过农村文化礼堂进行展示。 | 基教处 | ||
3.传承古今乡贤文化。组织中小学生探寻村落、姓氏和优秀的历史文化名人,学习当今“最美人物”,开展寻找“优秀乡贤和校友”活动,用先进事迹感召、教育学生。利用文化讲堂、文化展陈、文化宣传栏等载体,集中展示在各自领域作出重要成就的人物事迹,在学校开展寻找“最骄傲校友”等活动,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崇学向善,敬贤尊能的良好氛围。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农村文化礼堂各类特色展馆,因地制宜开发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 基教处 | ||
四 | 延伸农村文化礼堂功能,拓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阵地 | 1.实现成校与文化礼堂资源整合。把文化礼堂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工作基地,既解决成人教育资源不足,又方便群众和成校的联系,把扫盲、技术培训、教育讲座等走进乡村的文化礼堂。 | 职成高教处 |
2.贴进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在完善成人教育网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化礼堂,举办有助于农民增收、提高生活品质的培训,开设“农业小课堂”“政策小课堂”“法制小课堂”,开展农家乐、种养殖、来料加工、家庭美化、健康养生、急救救护、政策法律等知识技能培训。 | 职成高教处 | ||
3.关爱老人开展养教结合活动。充分利用文化礼堂的有利条件,设立老年教育相对固定的学习场所,配备教学设施设备,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和展示学习成果等形式,推进养教一体化,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 职成高教处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