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区县动态
宜居之城的幸福坐标
发布时间:2020-12-03 09:15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过去的五年,是善建善成的五年,是群众获得感更强的五年。

五年来,丽水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品质。

在建设中发展,在管理中完善。承载着幸福家园梦想的丽水人精耕细作、步步向前,一座天蓝、水清、地绿、宜居的高品质之城逐渐成形。

着眼当前、面向未来,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家庭,只要用心,都能清晰地听见,品质生活携幸福来敲门的声音。

规划先行

绘就发展新蓝图

初冬的傍晚,夕阳在南明湖面洒下金色的余晖。从大水门一路沿江滨向东前行,防洪堤和绿道并驾齐驱,一直向好溪延伸;散步、慢跑的人群渐渐多了起来,湖面几艘游艇驶过泛起层层金色浪花,轮滑少年们在运动场上绕圈训练……置身江滨,一幅风景长廊的画卷徐徐展开。

这是位于丽水市区中轴线上最美的景致,这也是“一江双城”的宏伟效果,是丽水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体现。

高质量的发展规划,是城市开发建设的灵魂。这些年来,丽水中心城市坚持“人产城文景”深度融合,先后制定两个“五年规划”和两轮“城市总体规划”。2017年5月10日,《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总规》)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总规》明确按照“一心两轴、四区四级”的市域空间结构,推进城镇体系结构优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中心城市以瓯江(南明湖)为轴线形成“一江双城三片”的空间结构,坚持“青山画城、绿水兴城、文化荣城”的特色发展理念,形成“北居中闲南工”的空间功能布局。

五年来,丽水中心城区妙笔绘宏图,以愚公移山精神推进南城大开发和江滨、城东、城北、联城区块开发建设,“一江双城”和“北居-中闲-南工”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80后的张楠军从小在市区小水门长大,2008年房子拆迁后,他在附近有了一套安置房,三年前,又在绿城望京园买了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这些年,他见证了江滨区块的日新月异,西起小水门,沿瓯江大溪向东延伸,一幢幢高端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公共设施纷至沓来,在丽水市区轮廓上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一来对这里有感情,二来觉得江滨的环境好。防洪堤的夜景特别美,每天在阳台上看着夜景,觉得这就是生活啊。”

如果说,一个处州公园盘活了城北区块,一个南明湖锻造了宜居的中轴线,那么,市区的城东区块、市中心区块等旧城正从过往中剥离更替,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的新空间。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向前迈进,联城、花街等区块从泥泞荒土到高楼林立,已是丽水中心城区夺目的现代化宜居板块。

规划先行,绘就发展新蓝图,在丽水市区不断成长的身躯里,丽水市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从2015年末的56.4%上升到2019年的63%,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1.58平方公里。

立足生态

彰显城市生态魅力

按照《总规》,“十三五”期间,城市建设的时序突出“一片三点”,促进丽水城区集约高效发展。“一片”即重点开发建设城东片区,这里将是“十三五”时期城市建设主战场。

从飞机场角低矮的鸭棚,到坐拥寿元湖、明星湖的水光山色,市区城东区块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了美丽升级。

“双湖”的建设,最早源于功能性考虑——为了解决丽水盆地易涝区防洪排涝问题。其湖面面积约18万平方米,湖岸景观绿化约15.81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有3个处州公园那么大。

得益于多年来锲而不舍的治水工作,上游的寿元河、寿明河、贺家坑、白门坑、殿前坑、贺明暗河等水系都为它注入汩汩清流。2019年,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了《“两湖”绿化提升工程选址》。目前,湖畔风光已初显雏形。

“地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这是城东区块给人最直观的感受。而这诗意栖息地的打造,离不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从市区层面来看,丽水乐山,老城有万象山,南明山是南北城的过渡景观,三岩寺是北城与联城、花街区块的天然绿廊,6000多亩的植物园正在建设当中。丽水乐水,瓯江、好溪绕城,丽阳坑、贺家坑等穿城而过,还有寿元湖、明星湖等湖泊点缀城市。所有这些共同铸造了一座生态宜居之城。

宜居之城的打造,同样离不开每一项紧扣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或项目的落地、实践。这些年,丽水始终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望着水流潺潺、绿草依依的丽阳溪,在溪畔住了30多年的蒋锡唐颇为感慨:“以前,短短100米河道有五六个排水口,我们的生活污水就直接排到河里。”门前的丽阳溪水散发着阵阵臭味,无奈之下,老人将西面唯一的一扇窗户关闭,想不到这一关就是30年。现在,丽阳溪整治成果让他打开了这扇窗,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这是丽阳溪的新生,也是丽水这座生态宜居之城的新生。这些年,丽水通过丽阳坑、好溪堰等水系综合治理,以及“五水共治”“保卫蓝天战”“打造全国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工作推进,丽水城区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创建提质

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在莲都区灵山社区展示厅的沙盘上,可以看到浙江省“未来社区”首批试点里的“丽水创意”——全通空中花园将住宅楼包裹在一片绿意中,让人仿佛置身森林中。

“丽水是个大花园,社区是个小花园,每幢建筑又是一座微花园,从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有层次的花园城市。”丽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陈洪军说,作为城市建设的新型单元、建设美好家园的浙江方案,“未来社区”归根结底在于宜居。而是否宜居,不仅要看生态环境美不美,更要看群众幸福指数高不高。

以幸福为尺度,灵山社区还将打造“远亲不如近邻”的未来邻里场景、“终身学习”的未来教育场景、全民康养的未来健康场景、“居家办公10分钟转变、生活娱乐10分钟实现、家校10分钟到达、交通站点10分钟出行”的未来交通场景等“九大未来场景”。

“透过这些未来场景,不难发现建设未来社区的出发点,正是在于解决老旧小区存在的诸如交通出行、停车难、配套服务缺等难题。”陈洪军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来社区所展现的是老旧小区改造的高级形态,是一项民生工程。

一直以来,丽水城市建设始终将改善群众生活品质、提升群众生活满意度作为头等大事。在“十三五”期间,丽水通过“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为打造“宜居之城”添砖加瓦。

“再见,九里村。”2018年10月底,林苹一家与居住了14年的老房子挥手告别。就在这两个月之前,九里蛙蟆坑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签约,林苹家的房子也列入了红线范围。

对于生活在城中村里的人们来说,尽管有怀念,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憧憬和向往。因为,过往岁月有着种种不便:逼仄的村路,低矮破旧的房屋,横在头顶的“私拉乱扯”,见缝插针、横七竖八的停车乱象……“我们的安置房离寿元湖很近,环境很好。”林苹深知,与老九里村说再见,是为了更美好的相遇。这五年,像林苹一样因为“城中村改造”收获幸福的人越来越多。仅2019年,市区就有1970套、共计21万平方米安置房交付。

不破不立,旧去新来。如今,城中村变社区,老旧小区变景观,每个改造区域都日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道风景,越来越多丽水百姓通过改造,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实惠,实现安居乐业。秀山丽水的美好生活,正由梦想照进现实。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沈 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