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区县动态
传统农业村庄的现代化“突围”
发布时间:2021-01-21 08:41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作为袁隆平院士团队选定的全国超级水稻品种试验点所在地,莲都魏村村的“国家水稻分子育种中心丽水示范基地”于去年正式揭牌;

在遂昌蕉川村1230余亩制种基地的辐射下,新路湾镇于2019年成为全省唯一的种业特色农业强镇;

依靠保护和传承“全球重要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青田龙现村走出了一条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魏村村、蕉川村、龙现村,都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随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模式日渐式微,新型农业经营者主体正不断涌现,昔日连片的良田沃土,开始创造性地链接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等现代元素。

传统农业不囿于传统,现代农业方兴未艾。随着越来越多传统农业村启动现代化“突围”探索,丽水乡村振兴的成功样本中,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统农耕瞄准现代农业

初冬到早春,时值农闲,但在莲都区碧湖镇魏村村的水稻基地里,“种粮状元”厉定伟一刻也没闲着,忙着给稻田开沟、清洗保养农机具……“现在都是靠机械种稻,得好好保养这些种稻的宝贝。”一说起水稻,50岁出头的厉定伟满脸笑容。

“魏村是个传统农业村,水稻种植面积占80%。但由于种稻效益不高,许多人选择外出经商,抛荒地也因此越来越多。”魏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厉满和告诉记者,全村荒地最多的时候超过100亩,“全靠厉定伟一年年坚持开荒,又种上了水稻。”

厉定伟热爱钻研水稻种植技术,与农技专家开展过多次试验,“儿菜-甜玉米-晚稻”“儿菜-西瓜-晚稻”“儿菜-小白菜-甜玉米-晚稻”等套种模式的亩产值都超过了1.5万元,取得了“千斤粮、万元钱”效益,造福许多周边农户。

2014年,厉定伟的50多亩稻田被袁隆平院士团队选定为全国19个超级水稻品种试验点之一,成为全省唯一的试验点。

如今,这片基地已经为华智国家水稻分子育种中心试验了218个超级水稻品种,为全国水稻增产和稳产提供了数据支撑。去年,基地在全国19个测试基地中取得了“试验时间最长、试验品种最多、田间管理最好、审定品种最全、科研成果最丰”的“五个领先”佳绩。

为了带动更多农户种粮,厉定伟还牵头成立了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专业从事粮食生产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如今,合作社成员已达到586人,基地面积2000余亩。

传统农耕转型现代农业,如今在魏村村,种稻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传承,一份将传统产业发扬光大的乡愁情怀。

在丽水,像魏村村一样坚守传统农业、瞄准现代农业开启“突围”探索的传统农业村,还有很多。

20多年前,遂昌县新路湾镇蕉川村上下源自然村是全镇最穷的地方,当时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元。“从前大家也种稻,但个个穷得叮当响。后来靠着制种,我们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据村民蓝仙庭介绍,在新路湾镇农技员程远平的带领下,村民在全部土地上都种了制种稻,这一种就是20多年。

上下源村脱贫致富,让原先不敢尝试制种的村民开始动心。如今,由蕉川村发起的制种业辐射全镇,新路湾因此成为全省最大的杂交稻制种基地,2019年成功晋级为全省唯一的种业特色农业强镇。

2020年,新路湾镇制种面积已达3491.6亩,年产“中浙优”系列杂交稻种子54.914万公斤,区域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60元。

从一产到一二三产业融合

“我们村的西瓜远近闻名,水分足,甜度高,每年一到收获季节,村道就被上门收瓜的客商挤得满满当当。去年,每公斤西瓜的收购价已经达到了3.4元。”54岁的魏村人魏海朝种了20多年瓜,他告诉记者,村里已在谋划割稻体验、西瓜采摘等农旅结合、农事体验活动,“等今年水稻、西瓜丰收的时候,村里一定更热闹。”

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乡村才真正有吸引力。近年来,丽水的传统农业村正悄然变化,转型为一个个“有产业、有颜值、有底蕴”的新乡村。

在蕉川村的千亩稻田中央,穿村而过的马路旁设立了种业文化50米长廊,潘家大屋也被改建成种业文化展陈馆,集中展示新路湾传统种业文化、传统制种农机具、种质资源及制种场景等农耕文化。制种的文化,渐渐在蕉川村开花。

去年初,蕉川村与湖山村、大田村共同被列入遂昌县“未来乡村”建设的3个试点村之一。根据未来乡村规划,蕉川村将依托千年文化底蕴和美丽田园景观,建设庭院美、景色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打造以“千年粮仓”为主题的3A级景区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诗画古韵之地。

荒地变田海,乡村变景区。谈及丽水传统农业通往现代农业的路径探索,观光、休闲、体验等现代农业元素的融入功不可没。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便是其中的领先者。

龙现村是个半数人口居住国外的“华侨村”,这里的农民深谙“稻鱼共生”之道,世代耕耘着近400亩农田。2005年,稻鱼共生系统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让这个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加快收集、整理各类传统农耕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龙现村依托“农旅融合”将整村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明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并通过举办“开犁节”“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农事活动,享受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

每年丰收季,是村民叶翠梅忙得不可开交之时。“现在村子人气旺,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田鱼干成了许多游客的伴手礼。”叶翠梅告诉记者,她和丈夫单是制作、销售田鱼干,一年就能挣十几万元。

古老的稻鱼共生系统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总种植面积达5万亩,稻鱼米价格从过去的每公斤4-6元提高到20多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有力支撑。

传统农业接入“智慧大脑”

随着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兴起,昔日传统农业村的村民,也纷纷从农耕时代的传统农民向着现代“职业农业产业人”转型。

稻谷烘干机、旋耕机、收割机、打捆机、撒药无人机……厉定伟夫妻俩耕作700多亩稻田,靠的多是现代科技手段。

“去年,我投入60多万元新添置了收割机、推土机等4台农机,今年又买了两台植保无人机,耕作效率更高。”厉定伟告诉记者,今年全国首个“智能示范基地国家水稻分子育种中心·丽水示范基地”也将开工建设,“180亩基地建成后,除人工插秧外,水稻种植过程将通过机器人实现全智能化。”

厉定伟所说的基地,是去年10月莲都区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署的协议项目。今年,莲都区碧湖镇将打造国家级现代育种智能示范基地,袁隆平院士为了支持基地建设,于去年9月10日亲自为水稻试验基地命名。

据了解,“国家水稻分子育种中心丽水示范基地”一期建设经费1000万元,将通过装备自动灌溉系统、智能喷雾系统,使用植保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现代化智能设备,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效果的田间智能物联网系统、自动化植保系统、品种测试评价系统和新品种示范系统。

与此同时,利用华智生物智能大数据平台,田间表型、环境型与基因型数据都将进行整合分析和深度挖掘,为作物新品种国家级审定推广、现代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打造丽水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科技名片。

通过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反哺农业,如今在丽水,“智慧农业”正一步步变为振兴乡村的现实。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沈隽 余俞乐 朱敏 通讯员 任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