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区县动态
文化塑魂勠力同心迈向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1-10-14 09:01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开启了华夏文明的第一道曙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黄帝文化始终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多年来,缙云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激活黄帝文化活力,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历史遗存融入当代生活。

文化自信在历史传承中坚定,文化血脉在交融创新中延续。经过长期持续深化研究黄帝文化,缙云形成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并开发了缙云烧饼、缙云爽面、缙云黄茶等众多与黄帝文化相关的产业,年产值超过30亿元。

传统文化深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无形的,但强大的触发力和推动力却是真实可感的。如今,人们徜徉于绿水青山,流连于古街旧坊,汲取着这片热土所滋养的璀璨文明,也令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机遇。

随着从“文化覆盖”到“生活富裕”的进程不断加速,“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的宏伟目标,正逐渐成为清晰可见的现实。

文脉赓续 协力把握发展机遇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近年来,缙云仙都黄帝祭典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让文化遗产、古籍文字活起来,更成为维系缙台两地交流与合作的精神纽带。

宁静雅致的古民居、挺拔参天的古树群、朴素淳朴的原住民……位于仙都风景区的溶江乡岩门村,因仙都黄帝祭典被外界熟知,眼下,这个浸沐着黄帝文化的古朴秘境,正成为越来越多台商台湾青年创业发展的首选地。

“我想尽己所能发展乡村业态,更希望两岸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为两岸同胞带来更多福利。”10月10日,在缙投资创业的台商蔡幸爵在岩门村上官坑自然村向记者畅谈了未来的设想。

蔡幸爵来自台湾新北,是缙云草根文化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由他的团队负责的浙台融合共建项目——精致农业展示区、上官古村农文旅三创基地、台湾管家特色精品民宿、岩门有机图书馆、道班咖啡驿站等,目前正在建设中,未来的岩门,将成为乡村振兴两岸人才基地和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

台湾创业者的到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能量。和蔡幸爵一样,丽水山耕品牌传播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颜峻瑜也是典型的“台青创客”。2017年他来到丽水,参与了全市180多家公司、企业的品牌设计,其中缙云的“有缙道”是他最关注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有缙道’不仅展现了缙云农产品的生态质量,更将黄帝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其中,消费者在品尝缙云农产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在颜峻瑜看来,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强大动能,“黄帝文化在台湾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以文化为切入点,‘有缙道’一定能享誉海峡两岸。”

蔡幸爵、颜峻瑜是众多台胞扎根缙云创业的缩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只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持之以恒与文明对话,文明的内生力量就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影响。

以文化为纽带,近年来,越来越多台胞来到缙云发展,目前台属企业已有55家,年产值逾20亿元。与此同时,台胞台属企业还积极捐资捐物回馈社会,近五年来捐资捐物就超过7500余万元,真正践行了“两岸一家亲、缙台一家人”的理念。

文化反哺 产业铺就共富大道

黄帝文化“出圈”的背后,是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的诚意和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

仙都黄帝祭典等活动的广为人知,正是文化自信的鲜明例证,它触动了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历史传说、艺术审美的钟情与厚爱。

“很久以前,轩辕黄帝在缙云仙都的鼎湖峰架炉炼制仙丹,饿了就和个面团,贴在炼丹炉内壁烤着吃,因此缙云烧饼也称‘黄帝饼’‘轩辕饼’……”这是每个缙云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黄帝文化早已深深融入缙云乡愁富民产业之中。

民间传说仙都景区是轩辕黄帝发明缙云烧饼的地方,景区所在的仙都街道,随处可见烧饼铺,每家店内都醒目地写着缙云烧饼的传说,就连包装袋上也印着同样的文字。

辛丑(2021)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的举办,使仙都景区迎来了大量游客。一大早,仙都街道下洋村村民刘初见就将刚出炉的“半酥烧饼”放进了竹篮,趁热送往好溪对岸的“近云丽舍”民宿。

“游客很喜欢听着传说故事吃缙云烧饼。”负责烤饼的是刘初见的丈夫李伟军,他每天卖上千个烧饼,“最近游客越来越多,附近民宿的烧饼订单也翻了倍,我一天得烤2000多个饼。”

融入黄帝文化的缙云烧饼大俗也大雅,既出现在街头小摊,也出现在酒店餐桌,既是消费者青睐的民间小吃,也是缙云的美食名片和旅游名片。

将视线延伸开来,这个与黄帝文化紧密相关的小烧饼,已经成功走向世界。总部位于仙都街道的缙云烧饼,如今在全国拥有7000多家门店,成功进军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等16个国家。以北山村、岱石村等四个烧饼专业村为代表,年产值达24亿元。

小小烧饼也牵着两岸情,成为两岸百姓的“致富饼”。2019年,缙云籍台胞刘思敏在参加了缙云烧饼培训中心的免费培训后,和丈夫在台湾宜兰开出了一家缙云小吃店,缙云烧饼成为当地居民的“爆款美食”。

“起初只是做给家人吃,邻居们很新奇,也来尝尝,然后便一发不可收。”刘思敏把缙云烧饼的图片和传说上传至社交平台,引来台湾网友纷纷点赞留言,于是她试着在网上接单,“下单的人太多了,我忙不过来,干脆拉着丈夫一起开了店。”

黄帝文化反哺乡愁产业、助力农民创业增收的案例在缙云比比皆是——

缙云爽面不仅与黄帝文化息息相关,更被缙云先民赋予了“舒畅、享意、富足”的美好愿望。如今,这个传说曾让黄帝连声赞“爽”的缙云美食,不仅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还逐步成为缙云“乡愁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富民大产业,全县累计培训认证爽面师傅1000多人,发展加工户3000多户,年产值超2.2亿元;

从品种看与天台、仙居等地茶叶同源的缙云黄茶,通过挖掘黄帝文化、健康养生文化内涵,成功走出一条产业富民之路,今年品牌价值已达4.67亿元……

文旅融合 和合共生启航新征程

源远流长的黄帝文化和自然秀美的仙都风光,深为游人所喜爱,也成为艺术家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晨雾里,穿着蓑衣的老农牵着一头大黄牛荷锄而归,农妇挑着担子紧随其后,一只大黄狗欢快地跑前跑后,古朴的丁步桥下,碧绿的水面倒映着远处的鼎湖峰……这美妙的山水人文画卷,是游客对仙都最深刻的印象。

全国各地的影视剧组被仙都的独特魅力所吸引,纷纷来此取景,随着400多部影视剧的热播,仙都景区名气日益增大。受此启发,仙都鼎湖村村民麻伟建租下废弃的旧祠堂,摆上影视剧组留下的道具,改造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农家乐“轩辕堂”。

“最近住宿和用餐的人特别多。”麻伟建说,将祠堂装修成类似热播电视剧场景花了他30多万元,但正是这些创意吸引了大量游客,“年收入有四五十万元。”

除了鼎湖村,仙都街道周围的村庄也都因文而兴。距鼎湖峰2公里的铁城村,目前已建成20多家主打菜饭品牌的农家乐。“天龙百步”农家乐老板章立洪告诉记者,在旅游旺季,铁城农家乐的营业额甚至可以与鼎湖村“掰掰腕子”。

有了文化幸福感,才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如今,黄帝文化、影视文化深深地影响着缙云民宿业的发展轨迹,不断提升着仙都景区的辐射力,仅今年上半年,仙都民宿、农家乐就新增18家,其中外来投资占30%以上。而随着仙都景区周边石窟生态的加速恢复,旅游业态也日益丰富多元,当地先后创建了37个省级以上“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并陆续开发了30余条、300多公里户外驴道。

每周二到周日上午,伴随着赞颂黄帝的诗文音乐,《轩辕赞》实景祭祀祈福表演在黄帝祠宇举行。

“不少游客是冲着《轩辕赞》来仙都的。”仙都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在创5A过程中,管委会对仙都黄帝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我们正致力于更深更精准地挖掘黄帝文化富矿,打造出更多叫得响、传得远的地标性文旅项目、标志性文旅产品,让更多人在感知、感悟黄帝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把更多传统文化之美传播出去。”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挖掘历史文化的同时,缙云积极推进特色文化物化和有形化,以黄帝文化为主题开发了50多种文创产品,成为游客的最佳伴手礼。围绕首届省祭黄帝大典,当地还邀请了10余支设计团队,推进文创产品和养生餐饮开发。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千百年来文化绵延不绝,人们在坚守中感受传统、在继承中发扬传统。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培育了肥沃的土壤,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在交流黄帝文化的网络互动区内,网友的留言代表了无数人的心声,“不仅展现了文化的深厚积淀,更展示了人们在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的初心和奋进前行的决心。”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付名煜 汪峰立 通讯员 叶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