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部门专栏 >> 市关工委 >> 品牌工作
【杜谞文】人民教师退休不退业,做文化守护者传播者
时间:2021-10-25 09:3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综合处

杜谞文,1945年生,中共党员,2005年缙云县东渡中学退休,东渡镇株树村人。学识渊博,吹拉弹唱更是样样精通,村里人都亲切地称其为杜老师。杜老师在村里德高望重,颇有威望,自退休以来,先后担任株树村老人协会会长、株树村“儿童之家”管理员,从此专心投身于株树村农村文化事业中,尤其在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更是体现了老教师退而不休的风采。

当好“儿童之家”守护者,为孩子们提供精神家园。退休后一心投身农村工作的杜老师宛若辛勤孺子牛,默默工作,无私奉献。杜老师热心担任村“儿童之家”管理员,并长年为青少年开展文化、体育、器乐等各项活动,吸引村青少年积极参加。每逢节假日或周末,“儿童之家”都有着杜老师忙碌的身影。2019年更是荣获省级农家书屋优秀管理员。株树村“儿童之家”的前身为株树村农家书屋,于2012年开始“营业”,其制度完善,藏书3100余册,涵盖历史、科技、农业等各个方面。身为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杜谞文更是贴心地将一本本藏书进行编码,按少儿类、财政类、文化类、生活类、科技类、其他类等进行分类,便利了书友们“寻宝”。“农家书屋”每天早上8:30按时开门,一年365天无休,经常组织青少年开展“故事会”“读书会”等活动,每天都有诸多村民尤其是村里的儿童沉浸其中,找寻自己需要的“颜如玉”和“黄金屋”。

2019年,株树村“儿童之家”在原有的株树村文化礼堂和株树小学基础上修建而成,设置了国学馆、民乐课堂、书法区、手工区、益智游戏区、娱乐区、图书室、科普小屋、农耕文化区等多个学习和游戏场所,配置了电视机、电脑、图书、报刊杂志、民族乐器、书桌等基础设施,为儿童提供约600平方米的室内外活动场所,场地功能区划分合理,相关配件设置完善。“儿童之家”每周末开放,同时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寒暑假等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儿童课余生活,陶冶生活情操。翻开“儿童之家”厚厚的管理档案,数年来的活动、故事跃然纸上。“这是前两年‘村晚’,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节目”“母亲节这一天可热闹了,志愿者们带领全村的孩子们一起动手做馒头,并带回家和妈妈一起分享。”“这是2020年的暑假,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对‘儿童之家’的管理也更为严谨,每天做好室内消毒、戴口罩、测温等防控工作。”……杜老师手捧着台账本,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

每年暑假,“儿童之家”都会开展暑期书法课堂,杜谞文老师亲自教村里的小朋友学习软笔书法,感受书法的独特魅力。2019年暑假,儿童之家更是开起了少儿乐器班,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开展笛子、二胡、琵琶、鼓等民族乐器学习活动,让孩子们走进音乐的世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邀请浙江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来为孩子们上暑期班,吸引了小桃村、东溪村、黄山脚村、大庭村等附近60多名学生前来听课。今年暑假还没开始,杜老师已早早地联系好了县邮政银行的志愿者们开举办活动,为孩子们策划丰富多样的暑期实践活动。

自“农家书屋”运行以来,深受村民的喜爱,每到春节,常常还会有远道而来的“拜年客”光临,大家“泡”在其中,流连忘返。“村里的农家书屋好啊,小孩子在这里看书,我们大人也放心,不仅不会乱跑,还能学到知识。”“我喜欢在这里(农家书屋)看书,这里的故事书都好好看哦!”“农家书屋真好,书也多,不用花钱就能看到自己想看的,真好真好!”……

在杜老师的坚持努力下,儿童之家已然成为了儿童们快乐成长的“第二家”,孩子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在这里充分享受着关心和关爱。如今来“儿童之家”的孩子越来越多,大部分小朋友是把这里当作了一个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精神家园”。

当好农村文化传播者,为魅力株树添砖加瓦。除了管理株树村“儿童之家”,杜谞文还是老年活动中心的管理人员,自2018年6月开始,每个月农历初九老年活动中心都会组织全村老人进行集中学习,学习内容涵盖健康知识、法律法规、传统文学等方方面面。近日,杜老师又组织老人们悉心学习《弟子规》,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株树村春晚已有十几年历史,杜老师负责后,为了新春能够给村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他每年都会提前好几个月便开始筹划,排节目、买乐器、租设备、定服装、选音乐,一刻不曾懈怠,力求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只为了春节晚上两个半小时的完美呈现。虽说节目都是草根参演,但却毫不俗气,乐器、舞蹈、歌唱、走秀、婺剧、三句半、小品等节目丰富多彩,现场观众满座,掌声不断。每年的村晚都深受株树村及邻村村民的喜爱,为春节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琐碎,并不比退休前的教育事业轻松,杜老师始终兢兢业业,乐在其中。

杜老师总说,“农村文化事业就像教书育人,即使从三尺讲台转至‘幕后’,初心依然是传播文化。看着村民开心的笑脸、孩子们徜徉书海的满足,再麻烦再累我也愿意,只要我还能走动路,我都会将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火炬》202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