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生态环境局 >> 建议提案 >> 人大代表建议
索引号 11332500MB16044477/2021-34706 文号 丽环函〔2021〕37号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 发布机构 丽水市生态环境局
成文日期 2021-10-2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F012号重点建议的答复意见
发布时间:2021-10-28 09:30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生态环境局


夏翔代表:

您在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建立“中国碳中和先行区”配套政策机制的建议》(F012号,以下简称建议)被市人大被列为重点建议,由市政府吴晓东市长领办,我局主办。提案紧扣政策导向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对丽水推进碳中和先行区建设,健全政策机制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专业性,为我市创建中国碳中和先行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经认真研究,并结合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投公司等单位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市人大重点建议办理工作要求,我局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第一时间部署落实,并制定办理工作方案,成立办理工作领导小组,梳理部门职责分工,开展前期调研和部门会商,研拟对策。7月9日,市政府召开重点建议办理工作面商会,吴晓东市长要求,要加快争创“中国碳中和先行区”,着力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按照吴市长要求及人大建议内容,前阶段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

(一)建立了碳达峰、碳中和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我市已组建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围绕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碳排放、居民生活“四个维度”和能源总量、碳总量、能源强度、碳强度“四个指标”,研究全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有关政策建议构建,统筹编制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和科创“6+1”重点领域行动方案,进而制定全市“碳达峰、碳中和”总体性工作方案和行动方案。建立全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体系、改革体系、工作体系、评估体系,研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

(二)确立全国碳中和先行区创建工作重点及实现路径。围绕省政府对丽水提出的“域内碳中和、碳汇可交易、内外双循环”目标,聚焦丽水长期绿色低碳发展历史脉络,以及温室气体“源、汇”现状和未来趋势,有序推进碳中和先行区创建理论和战略研究,攻关碳中和先行区创建指标体系、时间表、路线图、任务表等一批重大关切、重大战略问题,探索一条符合丽水实际的碳中和路径。加强与国内外顶尖专业智库团队交流合作,摸清丽水碳排放底数,制定碳中和先行区创建主要措施、重点项目和配套政策,科学定量、建立指标体系。

(三)推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坚决遏制新上高耗能项目。提出建立重大产业项目招引用能预评价机制、重大投资项目年度计划用能审核会商机制等,实行关口前移,严控高耗能项目引进和落地。二是严格项目准入。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按照要求报省能源局审核确认。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0.52吨标准煤/万元的新增能耗项目,严格落实能耗减量或等量替代措施,实行差异化用能权交易制度。推动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纳入环评、能评,积极承接国家碳评试点(钢铁、化工等行业)落地丽水。三是全面开展高耗能、高排放“两高”行业项目清理整治。对已建、在建、拟建的八大高耗能行业和数据中心项目进行“地毯式”“清单化”清理整治,遏制高耗能项目的违规违法用能行为。四是科学分解十四五节能降耗考核指标,对完成不佳的重点县、重点高耗能企业实施错峰生产。五是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加强节能分析、预警,密切关注每月用电量增速情况和变化趋势分析,对节能目标进度完成滞后的县(市、区)、重点高耗能企业进行节能预警和督查。六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能源要素支持。尽力争取合理的“十四五”能源“双控”目标任务。七是抢抓抽水蓄能发展机遇,积极向省发改委(省能源局)推荐了一大批抽水蓄能站址。根据最新了解到的情况,6月底我省向国家上报的24座规划站址,丽水市占三分之一(8座),总装机870万千瓦,总投资520亿元。

(四)开展了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我市已率先启动开展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制定《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年行动方案》,完成全省首个地方性碳汇方法学——《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经营碳汇普惠方法学》编制和备案,开展全市乔木森林碳汇潜力调查研究。2020年12月,我省于全国首创的零碳党政机关创建工作在丽水宣布启动,在启动仪式上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同遂昌县人民政府签订碳中和战略合作协议,约定购买当地碳汇资源用于本单位大型活动会议碳中和。2021年,杭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金华市人民政府也购买我市碳汇资源开展大型会议碳中和。

二、下一步落实“建议”办理的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建议内容,对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政策要求,结合丽水创建碳中和先行区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碳中和先行区创建配套政策体系的研究和制定。重点围绕市场机制、激励政策、低碳发展、试点示范等方面,做好如下工作:

(一)完善环境资源市场交易机制。落实和完善碳配额、排污权、用能权等企业环境权益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一是以“县县有基地”为目标开展碳中和(碳汇项目)基地建设,开展符合国际国内主流标准的碳汇项目核证申报,参与融入全国统一碳市场和长三角一体化碳普惠市场,推动大型活动碳中和、企业履约交易等多种形式交易实践。二是推动全省统一地方性碳排放权和林业碳汇交易在我市落地,尽快完成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资产重组、实体运作、制度建设、资质调整,在省级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功能基础上将其经营业进一步扩大到企业碳交易,以承接我省在全国性碳市场之外的地方碳市场交易,进而打造全省乃至长三角、华东地区的综合性绿色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城乡新能源聚合参与绿电交易。三是以申报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为契机,推广信易贷、生态贷,研究建立低碳发展基金融合“两山银行”,打造低碳金融服务体系。用好用活高质量绿色发展产业基金、生态工业发展基金。

(二)建立完善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激励政策。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动能源消费高效化。全面实施“区域能评+区块能效标准”准入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钢铁、建材、造纸、纺织等传统行业,鼓励节能技术改造、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推进产品转型升级提升等措施实现能源高效化利用。探索建立“亩均效益”挂钩项目能耗、碳排、污染物总量准入机制,同时严格落实用能权交易和能耗平衡方案等措施,研究用能空间、清洁能源抵扣等政策,倒逼项目从招引和备案阶段就提升能效意识。到2025年,重点用能企业之外的节能技改力争累计实现碳排放减量15万吨以上。

(三)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完善用能激励政策。一是严控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长,对于未完成年度节能节碳目标的地区,其新上高耗能项目采取区域限批措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到2030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0万吨以内,每年实现腾出用能空间2万吨标煤以上。二是重点推动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探索“可再生能源+生态农业”等模式和路径,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基层电力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提高整体能源利用的清洁化水平,力争“十四五”新增光伏装机150万千瓦。探索建立屋顶光伏和退让土地光伏补偿机制,以政策机制赋能打造“水电领跑、风光助力、多元协调”绿色能源发展格局,强化光伏项目土地、变电站站址、线路廊道等政策引导,保障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城区高密度建站出线、西部薄弱电网提升工程等顺利实施,提升城乡电网造富增富能力。三是高质量推动缙云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促进储能产业发展,力争一批新的抽水蓄能电子纳入国家规划,积极打造华东(丽水)抽水蓄能基地。围绕绿色能源基地和抽水蓄能基地,探索建立储能配额制、储能成本分摊、鼓励小型柔性抽蓄发展等政策。四是实施电力支撑服务丽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十项举措,打造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提升源网荷储弹性互动能力,优化提升浙西南电网骨架体系,着力建设以1000千伏电网为核心、500千伏电网为支撑、220千伏电网为骨干、110千伏电网为基础的坚强智能电网,高质量创建智慧能源、多能互补试点示范区,有序推广发挥“虚拟电厂”、“峰谷调时”等创新性能源调配利用举措,打造一批绿色供能用能灵活互补、协同互动、柔性互济实景。五是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全力推进丽水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市本级省级静脉产业示范城市建设,同时积极申报新一批省级资源循环化利用示范城市试点。

(四)构建县域、乡镇、农村(社区)等多层次低碳-零碳试点体系。发挥基层首创性和主动性,助力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以县域、乡镇、社区、园区作为不同对象主体,打造一批低碳(零碳)试点示范。其中重点支持龙泉、庆元等建设全省首批低碳县,鼓励莲都区打造“古堰画乡-九龙湿地-魅力峰源”零碳区域空间。推广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园区、绿色低碳工厂。加快城市综合体、大型宾馆等节能优化改造,打造净零能耗、光伏一体化建筑样板。试点氢能、光热、储能等新技术,形成多种业态的新能源应用场景。打造乡村屋顶光伏+生态天然气等综合供能体系,建成一批零碳美丽乡村示范及能源乡村振兴示范。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开展对标欧盟肥药减量、农业机械提效、渔业船舶整改等;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强化餐饮堂食一次性塑料餐具管理。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持续优化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加强危废、医废集中处置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 

(五)数字化提升“碳中和先行区”整体智治。一是建设能源大数据中心。聚焦低碳用能和能效提升,提升市、县能源统筹能力,构建全省统一并兼顾地方特色,有能力实现数据流、信息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能源大数据信息中心,构建政府-园区-企业-设施-产品等多层次能耗数据集采、应用和研判体系,推动生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推动能源、电力、产值、税收等多维数据贯通,最大化发挥数据能效,加速数智产品衍生,支撑全市碳效治理。二是建立重点企业重点碳排放账户。以协同减污降碳为导向,在全市范围内构建覆盖全部排污许可证持证企业的碳账户平台,形成碳排放区域-行业-企业完善重点行业碳排放数字地图,分类管理方案,实现全过程数智控碳。三是构建“生态信用”+“低碳普惠”数字化应用场景。建立注入温室气体排放和抵消行为的企业、个人生态信用量化赋分和评价体系,为生产生活社会公众低碳行为识迹定轨,丰富应用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共建共享的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提升社会公众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参与度和获得感。

(六)加大绿色低碳宣传力度,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强化宣传发动和舆论引导,着力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低碳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开展节能减污降碳全民行动,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主动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促进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绿色生活方式风景化风尚。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市生态环境排放权交易中心 张丰

联系电话:0578-2098993    传真:0578-2098993

邮编: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