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区县动态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和保护
发布时间:2021-11-18 09:59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作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产物,青田稻鱼米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

“稻鱼共生”最大限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一种独特的生态农业模式。千年来,青田一直延续着传统,世世代代将它传承下来。

让人欣喜的是,如今,在有限的水田资源里,青田人将“稻鱼米”做成了一个响当当的产业。这背后蕴含的,是青田人对传统农耕精神的执着坚守,对更具效率的生产经营模式的开拓创新,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理解。

以中国农业智慧闪耀世界

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离县城22公里,开车半个多小时就能抵达,村口赫然立着费孝通的题字——中国田鱼之乡。

这是一个半数人口在国外的“华侨村”,也是一个“田鱼乐园”——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有塘就有水,有水必有鱼,田鱼如家禽。

这里的农民用传统的“稻鱼共生系统”耕耘着近400亩田地。犁田、插秧、投放鱼苗,在水田里种稻,在稻下养鱼,这既是今天方山乡原生态的田园风光,也是这里千百年来再寻常不过的农耕场景。

“我们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为节约稀缺的耕地资源,连田埂都是尽可能缩窄,只要能走就行。”农民朱旭青是村里的种植大户,打理约200亩稻田和田鱼育苗基地。他告诉记者,在“稻鱼共生”系统里,种田基本不施化肥农药。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生虽然种植密度有所下降,产量却能提高15%左右,“‘稻鱼共生’使水稻秆格外壮硕,结的穗也大,田鱼功不可没。”

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初洪武年间的《青田县志》已有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于稻田及圩池中养之。”

“青田‘地号瘠土,无平原广市’,先民只能陵谷以居,因山垒石为田。”青田县文化馆原馆长郭秉强说,山田方圆有限,而且存不住水,即便下雨,也会顺流直入山沟,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蓑衣田”。在此耕种,稻谷产量可想而知。“正因为‘蓑衣田’蓄水不易,先人舍不得将好不容易积蓄的水放掉,一年四季都存着。这反而为田鱼生长提供了稳定的水域环境,就此形成了绿色天然的共生系统。”

郭秉强进一步解释这个共生系统,即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实现系统自身循环,维持了生态平衡。

2005年6月,“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实施地龙现村被列为核心保护区。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整合有限的水土资源,达一田两用、一水两用、稻鱼双收、互惠共生之利,让我们见证了先祖的智慧。”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如是说。

以鲜活载体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然而,“稻鱼共生”传统耕作方式也曾受到巨大冲击。据已退休的青田县农业专家吴敏芳介绍,“稻鱼共生”种养的效益,一度只有普通农田的1/5,农田撂荒以及改种外来水稻、养殖其他鱼类的情况较多。

转机出现在2005年“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后。

“原来我们一直沿用的古法稻田养鱼,还是千年宝贝。”农民金岳品于2007年底从法国归来,受到“稻鱼共生系统”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启发,决定返乡加入稻鱼养殖事业。

2009年,金岳品组建了方源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前3年几百万元投入不见底,一直到2012年才有微薄盈利。2014年,他成立了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拿下了田鱼和稻米两项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14年10月“世界粮食日”期间,他在泰国捧回了“亚洲模范农民”的奖牌。在金岳品的带领下,越来越多村民入社,龙现村的稻鱼米种植开始走向市场化和精品化。

“我们要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古老遗产。”这是金岳品雄心背后的朴素梦想。而打造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无疑是对古法最好的传承。

如今,金岳品的梦想有了一个更扎实的载体。2017年,青田县直面山区农业发展瓶颈,从体制机制探索着手,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改革创新,成立了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集中打造产业平台。

拢指成拳,品牌集聚效应立现。在农业发展公司的牵头下,种植规划、分配落户、收储营销快马加鞭。特别是推动形成了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等“五统一”的新型山区种植模式。

通过示范基地带动,稻鱼米不仅摆进超市货柜,而且身价倍增。青田“稻鱼米”品牌的成功打造,恰是粮农组织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所希望的,传承农耕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工匠精神坚守生态种养

2018年11月14日,青田县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秘书处签订合作协议,青田稻鱼米品牌成为大会合作推广品牌。青田提供2.2万公斤优质青田稻鱼米作为首届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的指定用米。

来自青田高山稻鱼基地的大米,让11个国家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13位部长级官员,以及来自联合国成员国政府、地理信息相关领域国际组织、学术界、产业界的1000余位代表赞不绝口。

在许多人的概念中,向大型高端会议场所供应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有很大的规模,而实际上,目前青田县只有稻鱼米“五统一”标准化基地5000亩。

5000亩水田,对于地势平坦广阔的平原地区来说,并不算大。但在青田,得来并非易事。也正因为水田资源太珍贵,所以青田人一直非常舍得花工夫和心思在水田里。

2017年起,青田县积极推进“五统一”,逐步形成农民分散种植、政府统一经营销售的农业发展模式,先后建成以稻田养鱼为主的粮食生产功能区2万亩、省级稻鱼共生精品园2个、稻鱼共生主导产业示范园1个、整建制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区1个,逐步形成以鹤城片、山口片和温溪片等乡镇为核心,以万阜、章村、舒桥等乡镇为补充的“一核多点”的产业格局,实现以点带面、从线及面的产业体系。

为了确保稻鱼米的有机生态,青田县依托互联网技术,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数据为支撑,实现青田稻鱼米“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只要扫一下青田稻鱼米包装袋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就能通过互联网看到所购米的产地、产品介绍、生产基地的环境气候、农药残留检测报告等,还能对稻鱼米采收、分仓、入库等过程进行追溯。同时按照“青田稻鱼米”品牌标准,严格准入范围和条件,以快速检测与定量检测相结合,以结果为导向,把好品牌准入关。

正是对生态种养的坚守,才有了“稻鱼米”进军高端市场的可能。“做好一件事,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种地也不例外。”青田县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刘淑芳 叶礼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