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秀山丽水 >> 绿谷风采 >> 畲乡景宁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宁云中大漈
时间:2021-11-30 14:1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市政府

大漈风景名胜区,距景宁县城40余公里,位于海拔1600米的高山盆地。境内丘陵起伏多姿,田园村落景致宜人,四周有陡峻山岭如云梯向天而架,攀缘其上恍若天外有天,向称“三透天”。 景区内高达百米的高崖飞瀑形似雪花,故名雪大漈,气势雄伟,声如雷鸣。有建于宋绍兴十年的时思寺等古建筑群,寺旁有千年柳杉,胸径4.47米,为全国之最。

云中大漈:不为人知的桃源

去大漈以前,我的了解仅仅是,她是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一个乡,“云中大漈”是2006年2月刚评上的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能与新昌大佛寺这样的知名景点齐名的大漈,该是何等的样貌,我却全无概念,甚至,在网上也搜索不到关于她的资料。想到要去发现一份不为人知的美丽,让这次行程从开始就有几分兴奋。 一路车行,过景宁,高速公路的路牌上开始出现“大际”字样。“大际”就是我们要去的“大漈”,但是当地人一再强调,他们地名的正确书写应该是“漈”而非“际”。漈字有三种词义,一是海底深陷处,二是水边,三是闽方言,指瀑布。景宁与福建毗邻,受闽方言影响,本地方言把瀑布也称为漈。大漈也就是大瀑,可见这里的瀑布是乡民们最引以为傲之处。 时值盛夏,景宁县城所在的鹤溪镇上还是暑热难当,过了三十公里,车子突然拐进一条盘山公路,不断地往上往上再往上,气温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降了下来。 大漈景区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山区腹地的大漈乡西岸村,离县城五十公里,海拔一千多米,是典型的中山盆地。景区四周高山屏障,千米以上的山峰五十余座,最高山头海拔1689.1米。盆地内有13片田洋和9个山丘,当地人称“九仔十三洋”。清代诗人严用光曾留下“层崖远上最高山,十里平畸碧几湾”的名句,意思是说在又高又远岩石层叠的山中,有一片十里田和数湾碧水的天然盆地。 因为海拔高,一年四季山头都是云雾缭绕,于是有了“云中大漈”这样的美名。又因为高山盆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里成为一个“深山粮仓”,大旱之年大丰收,大漈山区远在汉代就已形成规模。千百年来安宁祥和,鲜有战祸兵灾,所以留下丰富珍贵的古建筑,古树林和悠久的乡土历史文化。 到了大漈乡西岸村已近黄昏,在这个山中盆地全然感觉不到一丝燠热,凉风习习。清溪、大瀑、名树、古寺、廊桥……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就这样徐徐展开在我们眼前。 绝无仅有的多功能廊桥 大漈风景区由几处景点组成,可是在我看来,西岸村普普通通的民宅民舍,配着田园风光,也是绝好的风景。 一湾清浅的溪流玉带般环绕着村庄,而家家户户都在溪边筑屋。房子还多是泥墙红瓦的老屋。溪流名曰沐鹤,古雅异常。最让人称羡的是,溪中还有成群欢腾的红鲤鱼。饮这样的水,再枕着苍翠欲滴的青山,呼吸新鲜清芬的空气,难怪大漈人长寿不稀罕了。 跨在沐鹤溪上的,有两座不可不看的廊桥,一座是桥里搭着戏台开着商店的胡桥,另一座是有三层楼屋的护关桥。据说这样多功能的廊桥全国也是少见的。 说起浙江廊桥,许多人第一个联想到的会是泰顺。其实,在浙西南的许多乡村,都有廊桥的倩影。在山间田头的廊桥不仅起到了渡河的功效,还提供了许多如置景、游览、避雨、纳凉等其他功能。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对此也有颇多运用和借鉴,就如很多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水景营建。和这种精致的园景比起来,散落在乡野的廊桥,实用性更为突出,而从美的角度去看,也更有生活气息。 进村不久就可以遇上横跨在溪流上的胡桥。胡桥的外貌和概念里的廊桥相去甚远,方方正正,如果不是跨溪而建,几乎可以当它是一座房屋。它是浙西南山区特有的抬桥式木结构的古桥,长17.4米、宽17.2米、跨径10米,始建明朝,有的建筑是在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和现在重修的。 胡桥是各地少见的正方形木桥,外形很独特。里面就更奇怪了,方方正正的桥面上不但搭着戏台,还开着若干店铺,旧时,大漈人就在这里以货兑货,鸡蛋换盐。可见它不但起着便利交通的作用,兼具经济贸易、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多种用途。 胡桥中的戏台非常小巧,全木结构,戏台周边都设有雕花栏杆,顶部还有彩绘藻井。虽然今天看来,和胡桥的外观一样,已有几分破败陈旧,但是可以遥想当年台上丝弦呕哑,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 现在胡桥是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桥里的厢房,有的成为了村老人活动室,有的作为村部办公室。有演出时,这些办公室可以当作剧团演员的化妆间,以及休息室。平时劳作闲暇,村里的老人们喜欢围坐桥里桥外,聊聊家长里短,一派和谐乡风。 从胡桥继续往前行,不出五分钟,就可以看到第二座有趣的廊桥——护关桥。 和胡桥一样,最先吸引人们视线的,是护关桥奇特的造型。它是三层三檐楼屋式木结构廊桥,长29米、宽8米、高9米、跨径25米,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它脚跨汇流鹤川龙溪的蛟潭,面迎村庄,背对时思寺和雪花漈水口,起到了护佐村坊和方便交通的作用,护关桥的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 走进护关桥里,也像走进胡桥一样,不能不佩服大漈人造桥的想象力。不同的是,胡桥偏重实用的交际娱乐功能,而护关桥则寄寓着大漈人的人生理想。 桥中第一层是关帝庙,正中供奉红脸关羽,左右是财神爷。财神招财进宝,关公护关镇关,在这一层,大漈人的人生愿望朴实而平常。可是再上面两层,就可以看出大漈人的与众不同之处了。

第二层是文昌阁,供奉的是传说中主宰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这也是各地文昌阁普遍供奉的神祇了,廊桥的第三层另辟魁星阁,单独供奉金鸡独立、手持毛笔的魁星爷。两位神祇楼上楼下,取的是“魁星点斗,文运昌盛”之意,说得通俗点,也就是鼓励大家读书成才。 大漈人重视教育,是从他们的祖先开始。这里要提到大漈的老祖宗梅氏。大漈梅氏是北宋庆历八年(1045)从云和迁来的,当时大漈盆地还是一片高山沼泽,称为西泽。梅氏祖先在东边一个叫赵坪的小山村和山民们一起开渠排水,筑岸垦田,开垦建设了西岸等大漈村落。梅氏家族历来重视耕读风尚,农家子弟读书的风气很浓。宋代曾出过两个进士,明清两代出过数十位举人和贡生,直到现在乡民们还保留着良好学习文化氛围。 千年柳杉王 在许多村落,都有祠堂这样的建筑,大漈也不例外。与众不同的是,大漈的梅氏宗祠周围环绕着古寺和名木,寺曰时思寺,有保存完好的精美的宋元建筑,木是柳杉王,年龄已有千岁,仅凭这两样,就足以让人对这个小村落的人文价值刮目相看。 古刹、名木和祠堂都在护关桥东侧的一处高地上。要走上十几级石阶才能平视山门。而在山寺东侧的高坎上,就矗立着一株千年柳杉王。

220905111104034573.jpg

大漈这个高山盆地是一片适宜森林生长的沃土。古代森林茂密,现在还保留了百年以上的古树400多株,千年以上的古树有207多株。眼前的这株柳杉,原高47米,胸径4.47米,要十多个大汉手拉手才能合抱。它已有1500多年的高龄了。经植物专家鉴定,为我国大柳杉之最。 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袭、雷电轰击、儿童玩火致燃等魔劫,现在的柳杉王可谓历尽沧桑。看他的顶部已折断,主干半已枯,树身内空透天,唯有两边擎天“巨臂”依然青翠葱茏,生机蓬勃,树身内部像一间近5平方米的小屋,可容纳30多人。如果可以钻进树身里抬头向上看,一定会觉得天空特别小。可是,在抚触到柳杉王那干枯苍老的树皮的那一瞬,心中涌起的是万般的疼惜。 千年柳杉王是一位叫做梅林的老人首先发现并精心保护着的,这位老人是梅氏家族现存最年长的老人。老人与老树的缘分,在这个山清水秀钟灵毓秀的村庄,其实不是巧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大漈人心中,乃是天经地义。 有故事的梅家祠堂 进山门,先进入的是梅氏宗祠。祠堂建于明万历年间,整组建筑古朴清幽,处处透着元明建筑的特点。 祠堂分为三进,最外面是客厅、中间是序伦堂,第三进为报本堂。从这些名称即可看出,宗法社会里家族就是在这里举办祭祀、管理族众。 这是一座在建筑学意义上更耐人寻味的祠堂,据说当时建造的建筑师夸下海口,承诺建成的祠堂可以做到“四不”——不准鸟雀作窝;不准蜘蛛结网;不准尘土落户,不准有一铆一钉。 不准有一铆一钉是可以解释的,那就需要师傅有高超的技巧,完全用榫卯结构来搭建这个建筑。可是前三“不”就太让人称奇了。 现实的情况是,当我站在今天的梅氏宗祠里,它早已不再具有宗族聚会议事的功能,已经完全地隐退成了一处古建筑,除了零星的游人,平时无人光顾。可是它的地面的确干干净净不惹尘埃,屋檐下没有鸟雀作窝,墙角柱沿也没有蛛网。寂寥荒凉中,它又洁身自好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难道真是建筑师的施咒显了灵?还是一位建筑学家解开了迷底。说那是因为序伦堂四周穿透,有很好的通风除尘功能,所以才为纤尘不染。至于蜘蛛不结网、鸟雀不筑巢,则可能是因为使用的木材会散发出一种它们不喜欢的气味。 建筑上的神奇之处还不仅于此。在序伦堂,因为它是宗族议事的大厅,建筑设计时把均衡承重改为周边承重,四周密布三道檐柱,中间的柱子间距却特别开阔。这是明朝建筑中典型的减柱法,要求建筑师有高超的技艺。 还是在序伦堂,堂顶正中有一道长13米、直径1米以上的横梁,这么巨大的整木,在当时的条件下,起用了什么起重装置才将它架上去,这是一个至今未解之谜。 正因为未解之迷太多,在大漈就一直流传着关于建造宗祠的一些传说故事。 说是当初为了建好这座宗祠,资金雄厚的梅氏家族事先召开竞标大会,让前来竞标的工匠每人做一只木马,等他们都完工以后,将这些木马在沐鹤溪里浸了三天三夜。 三天过去后,多数木马不是散架就是吃饱了水,只有一位山东师傅做的木马,因为精选硬木,榫头与榫眼紧密吻合,竟一点水渍都没有渗进去。大家都认为这位师傅是鲁班的秘密传人,会鲁班大法,便把工程交给了他。 山东师傅在建筑上是一位高人,为人上却有点小器。在施工中,梅家人没有给他提供早晚两次点心,他心里已有几分不快,接着,梅氏家人又几次来掂量他的斧头,更是犯了他的大忌,以为梅家人对自己的手艺不信任。一气之下,山东师傅在序伦堂快要完工的时候,把廊檐下的额枋全都锯平,又施了咒,让梅家永无出头之日。 等他气乎乎回到老家,却见妻子笑盈盈地拿出了一把金斧头。原来梅家除了给了他相应的报酬以外,还特地打了一把纯金斧头送到他府上作为感谢。这份厚礼让山东师傅很羞愧难当,马上赶回大漈,要求为梅氏宗族再建一座钟楼。 为了弥补梅氏宗祠的平头短枋,山东师傅在钟楼的每一层都设计了长长的伸出檐廊的象鼻昂和特别高翘的檐角,还破了自己的咒,祈福梅家人出人头地。 祠堂盖好以后,这里成了梅氏族人议事和祭祀天地及祖宗的地方。据传说,梅氏族人每年要在这里举行两次隆重的祭祀活动,即春祭和秋祭。但这里的祭坛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分为左右两个祭坛,左耕右读。左为基本,右为尊贵,且族规里有规定,凡参加祭祀活动,一家一人须四十岁以上的男丁。但有一个例外,读书人不论几岁都可进祠堂参加祭祀活动。祭祀活动结束以后,祭品也是按耕读分开分配。所以有时候,读书人往往可以分到一份很大的祭品,而耕者只能分到一小块。 在梅氏祠堂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祠堂大门的石头路都造好了,但现在走的是偏门。据说,梅氏祠堂的正门是留给考取状元的人开的,叫做状元门。梅氏家族从南宋以来有四位进士却没有状元,所以一直以来走偏门而不开正门。梅氏家族重视教育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时思寺 如果在大漈有导游,他会告诉你,梅氏宗祠、时思寺、心经钟楼、马夫人殿等等,这些是时思寺风景点的组成部分。事实上,我更愿意把时思寺当作一个独立的寺庙来看待。不管怎么说,梅氏宗祠是世俗社会的建筑,而时思寺,则更具彼岸的理想色彩。 时思寺是一座非凡的古刹。说他非凡,出于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他和柳杉王一样古老,是宋代古寺,建筑有着明显的宋元特点;其次,他是一座融合了儒、道、释三教教义的寺院,还兼供地方神祇马夫人。这种特殊的现象,正是大漈乡民原始的多神信仰遗风的体现。 关于这座寺庙的由来有着一段感人的史实。据地方志记载,南宋初年,大漈人梅元屃(音戏),梅氏的八十七代世祖,在他6岁的时候祖父去世,他要求父亲在他祖父的墓旁建一墓庐,守孝3年,不管刮风下雨,夏雷冬雪,不离墓侧。后来,这件事情传到了宋高宗那里,宋高宗很受感动,于绍兴十年(1140)旌表他为孝童,把他守墓的庐 室赐名为“时思院”。明洪武元年(1368),诚意伯刘基题额“时思道场”,宣德元年(1426)改为时思寺。

220905111104088511.jpg

时思寺之美,在山门处就可看出端倪。 山门建筑,很像木石牌楼和古代辕门。这种山门称为照壁式旁开山门,是一种古老的罕见的山门。它不是那种以招揽香客为宗旨的开放山门,而是以禅林清修为目的的半封闭式山门,具有深山修行的意味。最有个性的是,以它瘦小的身躯,却支撑着左右两棵曲干虬枝老态龙钟的刺柏。这两棵南宋建寺时就栽下的古柏,在悠长岁月中不断地侧转扭曲,不是向天空刺去,而是坚韧地把手握在了一起。如今一站一卧,相扶相持,坚贞之情让人动容。 时思寺在全盛时期是规模较大的汉式布局的古刹建筑群,有山门、三座大殿(分别是大雄宝殿、弥勒佛殿、三清殿)、钟鼓二楼、一座胡公堂、一座马夫人楼和梅氏宗祠、马仙宫。清顺治年间和乾隆年间曾进行修缮。此后200多年,毁损严重,1985年国家拨款45万元抢修,基本保存了原来的风貌,现在共占地1193平方米。 时思寺古迹中保存最完美的古建筑是心经钟楼。整座钟楼全凭四根从底部到顶的合抱大柱支撑,靠严密的榫卯结构和斗构件勾心斗角联接,不用一根钉子或其它紧固材料。700年来,依然坚固牢靠,这不能不说是古建筑中的奇观。 钟楼的第三层,原先悬挂着一座重逾千斤的心经铜钟,是由四位僧人募缘后于明洪武元年(1368)冬,请平阳州工匠于大漈现铸的。据说钟声能远传30多里。钟的上部铸署“塔山时思寺道场”,中部铸佛教《心经》全文,下部铸列募缘僧人、铸钟工匠姓名和铸造年月。可惜早已毁损无存,难睹其貌。然而,今天登上钟楼临阁眺望,还可以领略到“隐隐寺藏红树里,沉沉钟出白云间”的神韵。 时思寺整组建筑中最能体现宋元建筑特色的,是庄严雄浑的大雄宝殿。宋元之前的古建筑,昂是平直向外的,就像“龅牙”直而略有孤度;明清时代的昂是跟大象鼻子或云彩一样卷曲圆润的。这是专家判断古建筑建造年代和风格的一种方法。时思寺的大雄宝殿是五间四进重檐歇山顶结构建筑,重檐护斗都是以四翘二踩双下昂出檐,是严格按照宋朝营造法式组装的,这种典型的宋代建筑,非常少见。在浙江,也只有宁波的保国寺大殿能与之媲美。 在乡野处能发现罕见的建筑古迹,初识者的喜悦,我们这些匆匆过客竟也有如亲历。建筑本身那惊心动魄的美,因为岁月,则沉淀得更为深刻而从容。 大雄宝殿后面是三清殿,供奉的是道教的三清天尊。这种多神信仰的风俗,是景宁一带山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同一座庙宇内,除了供奉佛道两教的神祇外,还有地方信仰的神祇,比如五显神、马夫人、汤夫人等。 在早已消失的鼓楼遗址后面,还有一座马仙殿,又称马夫人殿。这原是建在村北宫边的清代庙宇,年久失修,1992年文物抢修迁建于此。马夫人信仰是浙西南古老的地方神信仰,信仰文化圈遍及丽水、温州大部分地区和福建松溪等地。据唐代著书法家,曾任缙云令的李阳冰(李白的族叔)的碑文记载,马夫人是初唐时景宁鸬鹚村的贫苦织妇,以代人纺织当时著名的双梭清水麻布,换回粮食奉养婆婆,一次不顾洪水,冒险浮伞渡江送食物,被后人奉为“孝仙”。在大漈人心目中,马夫人差不多就是民间的观音了,把她与佛祖供在一处,也不算太唐突。 站在落日余晖里看今天的时思寺建筑群落,有着几分人迹罕至的荒芜,可也就是这份“她很美,她自己却不知道”的古怪,让人迷恋。这些精美而有价值的建筑,固然需要更多的人来欣赏,可是私心里,却又希望眼前的这份苍凉寂寞还能继续下去,宛如一幅清静幽然的山寺古画。 阳岚寨和雪花漈 如果说古建筑是大漈的思想灵魂,那么阳岚寨和雪花漈就是她的雪肤花貌。 走出时思寺,沿着沐鹤溪往上游走,路过一片柳杉林,就到了以瀑布美而闻名的雪花漈。到了漈口,看这对像猎狗一样的岩石,称为“黃犬守漈”。这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位神仙云游到这里,被厚朴的民风感动,临走时就留下带来的黃狗为村庄守护际口,防止村庄再次成为高山湖泊。眼前是层层叠叠被溪水冲刷得雪白圆润的大岩石,溪水撞击其上,溅出快乐的水花。水的流量和速度,决定了它“雪花”一样的飞溅效果,“雪花漈”正是由此得名。

220905111104138335.jpg

站在漈口的“听瀑亭”上,先听上一听,雪花瀑布轰然飞泻的声音,像乐曲般动听。再站到“长虹桥”上看一看。脚下是莽莽深渊、雪花飞瀑。抬头远望,苍苍茫茫的千米群峰高耸入云,绝壁之上,还嵌着造型精巧的一只凉亭,更衬得眼前的一切像是美妙的盆景了。

沿着漈口左侧的山石小径曲折向下,一路有雪花漈的音容笑貌作伴。山路两侧是齐人高的野草灌木,不时有杂草探身路中。同行的摄影师提醒我拿根木棍探路,因为在炎热的夏季,时常会有小蛇贪凉到石路上来休息,“打草惊蛇”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走了十几分钟,即可到达雪花漈的底部。抬头仰望,“水似喷雪照眼明”,纷纷扬扬满谷飘洒的就仿佛是素净的飞雪。和许多名瀑比起来,雪花漈不以规模取胜,却赢在可以亲近,充满野趣。清人张琢到此吟诗:“叠雪喷珠景最奇,我来相对却相宜,胸中尘俗多如许,借与清泉一洗之”。的确,我们不但把玩了瀑下的潭水,还在谷底的大石上坐了很久很久。隆隆的水声让我们无言,时间不经意就流逝了,人世中的丝丝烦扰和点点俗尘,仿佛被这深山中的瀑布荡涤一空。 沿着崎岖的石径再往前,突然身陷悬崖峭壁之间,这就是阳岚寨绝壁了。它面迎飞瀑、下临危谷,庞大赫然,和大漈其他温婉秀美的景色比起来,阳岚寨算得上阳刚壮美。

220905111104178672.jpg

许多无意间闯入大漈的游人,喜欢绕着阳岚寨附近的山峰行走一圈。除了一路欣赏山水美景外,还有探险的乐趣。往阳岚寨再前行数里就有一个文物保护遗迹——明代的银坑洞。古时,景宁大采银矿,每年上缴朝庭白银4000多两。民间传说,大漈山中藏有18个银人,就在山中一个洞穴中。据说这个洞分岔很多,深不可测,曾经有人冒险进云,走了几天未见底,只好中途而返。民间传说不见得是信史,然而大漈山中幽谷清溪,莽莽苍苍,断崖层林,据险耸翠,光是为欣赏这份绝美的自然风光,也不枉游走一回。 夜宿山中 把大漈所有的景点细细游遍,夜幕已经低垂。一行人在雪花漈旁边的农家茶庄吃了晚饭。端上餐桌的是浮着一层黄油的农家土鸡还有各种连当地人也叫不出名称的山中野菜。山中的夏夜,寂静到只听得到蛙鸣。夜风徐徐吹在身上,空气里只嗅得到泥土和树木的清香,这个时候坐在竹子搭建的茶庄长廊里,不知今夕何夕,逍遥恍若神仙。 晚上住在大漈乡一家农民自开的旅馆里。宽大的三人间,没有纱窗,老板说“这里晚上没有蚊子”;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扇,“这里晚上要盖厚被子”。真正的夜凉如水,一夜好眠。 第二天一早,金灿灿的晨光洒满了整个窗口。晚上夜风偶尔吹动窗帘,一直担心窗外相邻的楼房里是否会有人窥见我们房间。早上掀开窗帘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外面哪里还有什么房屋,是整整好几亩绿油油的稻田。青翠的稻苗上跳跃着闪闪阳光,随着晨风荡漾起伏,早起的农人已经下田耕种,牛和牧童在田间徜徉——这一幅田园胜景直看得人目瞪口呆。 同行的摄影师早已按捺不住创作的激情,早上五点就起床把昨天所到景点又逛了个遍。走出旅馆,马上有好心的乡民提醒我们,要多穿点衣服,别看阳光这么强烈,清晨的大漈还是有几分寒意的。 阳光改变了一切。傍晚时分看上去那么萧索的古建筑在光影中熠熠生辉;老树仿佛要焕发新的青春;至于阳岚寨,空谷幽兰的寂寞一扫而空,光华灿烂的山头、层层变幻的树影、晨光在这个山谷里奏出了精彩绝伦的华彩乐章。 清晨的大漈开始苏醒。人们开始洗漱、吃早饭、活动、劳作。村子里有了孩子的嬉笑声,溪流也开始欢唱。 这是活着的桃源。在城市,很少看到这么蓝的天,这么白的云,这么青的山,没有污染,只有洁净和清凉。告别这个村落,竟让人如此不舍。还好,它是真实存在的,不至于回去了就再也找不到来时的路。

2209051111042221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