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鸟报春山花开,请到我伲奔乡来,彩虹流云传喜讯,三月三日摆歌台……”每到农历“三月三”这一天,来自莲都区老竹畲族镇、金华武义县柳城畲族镇、莲都区丽新畲族乡、松阳县板桥畲族乡四乡镇的畲民就会自发聚集一处办歌会,通宵达旦对唱畲乡特有的山歌。
这个由四个毗邻畲族乡镇各取一字得名的“竹柳新桥”三月三畲族文化活动,自1994年首次举办以来,4个乡镇已经轮流组织了26年。不知不觉间,最初简单的畲族歌会,发展成为展示畲族传统婚嫁习俗、开展畲族体育竞赛、品尝畲乡风味小吃等丰富多元的主题畲族文化活动。
如今,“竹柳新桥”不仅已发展成为浙江省保护和开发畲族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还成为示范带动民族区域文化传承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代名词。这条畲族风情带,不断拓展着内涵和外延,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彰显着乡村振兴的动人风貌。
畲族文化的鲜明基调
赶野猪、摇锅、蹴石磉、抄杠、板鞋竞速、龙接凤、采柿子……今年6月9日,2021“竹柳新桥”民族运动会在丽新畲族乡马村村举行。来自老竹、柳城、丽新、板桥等乡镇街道的代表,不仅在体育项目中大显身手,还带来了极具畲族特色的文艺表演、畲家美食等。
“竹柳新桥”区域,是浙江畲族人口最多、密度最高的少数民族乡镇集中连片区域。过去,4个乡镇均属处州管辖,自古山水相依、民俗相承,有着源远流长的深厚友谊。
“过去,四乡镇的畲民经常聚在一起举办各种畲族主题节庆,特别‘三月三’那天,大家齐聚东西岩对歌,非常热闹。”老竹畲族镇宣传委员钟佳承告诉记者,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四乡镇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竹柳新桥’畲族文化活动的内容也不断扩展,在‘三月三’歌会的基础上,融入了畲族祭祖典礼、畲族传统婚嫁表演、畲族体育竞赛、畲族风情旅游等内容。”
呈现传统畲家礼仪的“三公主迎宾”、悠扬嘹亮的畲家山歌、原汁原味的“畲家十大碗”……在毗邻国家4A级景区东西岩的老竹畲族镇沙溪村,畲族原生态文化印记历久弥新,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抹亮色。“除了代际传承畲族文化传统,我们不断挖掘畲族文化特色,自创‘山哈大席’‘新沙溪之夜’‘祭祖’等畲族文化品牌,为游客安排了编草鞋、做乌米饭、参加篝火晚会等丰富的民俗体验活动。”沙溪村党支部书记蓝红星说。
据了解,“山哈大席”是沙溪村的”的“文创品牌”之一,每逢“三月三”“七月七”等重大节日,村民就会铺起长桌、摆满佳肴宴请来客,宾主边吃边赏文化展演、礼仪表演等。“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年做了200多场‘山哈大席’。无论是民宿表演还是畲乡美食,都由本村或周边村的畲族原住民合作完成,为的就是让游客感受最原汁原味的畲族文化。”蓝红星说。
“过去觉得唱唱跳跳是不务正业,现在没人这么想了,大家都觉得这能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畲族文化!《十二老太采莲乐》《金果红酿》《沙溪村的姑娘》等畲族歌舞,都是我们这些年的‘保留节目’。”沙溪村原生态表演队队员刘夏莲告诉记者,每到节庆前后,穿着鲜艳民族服饰忙排练的队员,就成了游客们“最爱搭讪的对象”。
随着观众越来越多,乐于投身表演的村民也与日俱增。目前,沙溪村已培养出10余位畲家山歌传人,组织起畲族风情表演、婚嫁表演、畲族山歌对唱等多支民族文化活动队伍。
风情畲乡的特色产业
客厅墙角悬挂着畲族妇女服饰,客房名称“水击花”“五字带”“十三行”等取自畲族彩带的图案纹饰……一栋朴素的木质小楼里,随处可见与众不同的畲族元素,这是位于沙溪村的汝南旧家民宿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最早迁入沙溪村的畲族祖先,来自河南汝南县,我们家老宅的门顶,就刻有‘汝南旧家’的字样。”民宿主人张灵丽告诉记者,2015年前,她一直在外做水晶生意,直到家乡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很多村民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原本人渐稀少的沙溪变得畲味越来越浓,人气也越来越旺,我选择回来,不仅为挣钱,也为找回失落已久的归属感。”
无数归属感的汇聚,让昔日藏于深山的小村日益欣欣向荣。如今的沙溪,大大小小畲寮星罗棋布,所有民宿都保留着浓郁的畲乡特色,成为向游客展示畲族文化的场所。背倚东西岩景区、发展旅游经济的沙溪,已成为发展民族特色乡村旅游的标杆村。
沙溪村迎来新生的故事,是“竹柳新桥”民族区域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的缩影。当下,“竹柳新桥”畲族品牌文化活动犹如一条串联畲族文化、畲乡风情的纽带,把4个畲族乡镇原先零散的畲族文化活动串联在一起,形成链式效应,释放出民族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能量。
同样在老竹畲族镇,每逢处州白莲花期,大批游客都会来到老竹村的千亩白莲荷塘赏花游玩。虽然现在冬季的荷塘已经看不见“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但成群嬉戏的麻鸭游水泛起层层涟漪的热闹景象,同样吸引着无数游客。
“麻鸭吃、住、游都在荷塘,它们吃光了杂草、福寿螺和水田里的害虫,排泄物肥了荷塘,还能边游边产蛋。荷塘畔还建了生态研学基地,孩子们能在荷塘里捡鸭蛋、采莲蓬、捉蜻蜓,体验生态游。”丽水市三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丽平说,一亩田能产100斤干莲子,5000余羽麻鸭,“鸭群从2019年11月产蛋,一羽鸭一年能产250余枚鸭蛋,我们正在筹建一个800平方米的基地,添置制作咸鸭蛋、莲子酒的设备,实现‘莲鸭共生’全产业链发展。”
在与老竹畲族镇毗邻的丽新畲族乡,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乡村奔向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也比比皆是。在山村村,60多亩黄金茶园今年为村集体增加了近10万元收入;在马村村,基于人们对马村棠梨的乡愁情怀和温州客商对马村棠梨的情有独钟,逐渐发展形成马村棠梨小众产业,通过村集体统一经营,价格翻番……
宣平溪水潺潺流淌,在层峦叠嶂的青山间,“竹柳新桥”民族区域正描绘着产业兴旺的美好画卷。
畲乡振兴的有效路径
正如“竹柳新桥”的村落各有特色,乡村振兴也有多条路径可选,并以百花齐放的方式,让民族区域畲汉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
“老竹村有30多名村民常年在白莲基地打工,每月至少有3000元的收入。到了采莲蓬的季节,每天的人工费按量计算,雇员的月收入可过万元。”钟佳承告诉记者,白莲种植与麻鸭养殖有机结合开创出的“莲鸭共生”模式,已成为老竹镇的主导产业,并逐步构建出“一亩田、百斤莲、千斤蛋、万元钱”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累计带动1300余户农户增收,现已在莲都区进行推广。”
民族乡村振兴,产业兴人气旺的并不只有老竹镇。去年9月22日,一场以摸鱼套鸭、农事竞技、乡村美食为载体的丽水莲都“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丽新畲族乡鲤鱼山畲寨成功举办,3000多人参加了现场活动,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超过5.8万人次。
“衢丽铁路东西岩站建设开通后的区位优势、宁波-丽水市‘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等资源优势,为我们开辟具有畲乡特色的共富路径奠定了基础。”丽新畲族乡党委副书记刘丽娥告诉记者,今年丽新畲族乡每个村的村集体收入都超过了15万元,最高的村达到50万元。
据了解,位于马村村的宁波-丽水“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余万元,拟通过三期建设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随着一二期建设如火如荼进行,马村村的古商业街、古埠头、古民居正重新焕发生机,村中的古码头、古河床、300亩天然草坪和千亩板栗基地,成为理想的休闲旅游观光写生好去处。
“当时看到这片大草坪依山傍水,还有流动的溪水,风景特别美,很适合打造亲子乐园。露营、烧烤这些画面,当时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一次偶然的机会,浙江乐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波走进马村村,没过多久,总投资48万元的丽新乐活成长亲子乐园项目就正式启动了。
“除了露营和烧烤,水上运动项目、陆地亲子运动沙滩车也可以在这里实现。目前,马村草坪已经完成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争取明年正式开业。”据王波介绍,基地一年营业额预计可突破50元万,村集体将参照营业额按股分红。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衢丽铁路进入施工阶段,“竹柳新桥”四个乡镇曾面临的交通劣势将得以全面扭转。“十四五”期间,连接丽水机场的碧湖南山互通到丽新二级公路,连接丽水到武义的一级公路,途经东西岩高铁小镇的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都在谋划实施中,这些路线的建成通车,将为民族区域打造崭新的区域交通网络。
据了解,莲都区正在积极谋划的东西岩高铁小镇、东西岩休闲小镇、丽水市动物园、物流小镇、丽新中草药深加工园区、风情东西特色小镇、东西岩山地运动小镇等项目,都将为“竹柳新桥”区域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沈隽 郑佳仑 通讯员 雷项颖 何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