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区县动态
畲乡振兴的“三重密码”
发布时间:2021-12-16 09:10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拥有一个具有畲族文化特色的4A级国家级旅游景区;五个行政村,有三个是畲族村,其中两个是国家级特色村寨;畲族婚嫁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是一个展示畲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从这个窗口向内看,可以看到一个民族乡振兴的发展脉络——2009年,中国“畲乡之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打造,让大均走上了旅游兴乡之路;2015年,一条畲乡绿道将大均全域串联成“大景区”,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19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大均深植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思维,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乡村振兴之路。

回溯大均这12年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时代要求、政策机遇、乡贤引领、村民意愿和资本入驻、商品经济等所有因素在这里生动交融,共同构筑了乡村振兴的“三重密码”——将富民放在首位,以最大力量激活人的“复兴”;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为乡村注入内生活力;探索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让富于民畲寨兴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始建于唐末的大均,乡名源自于《论语》,取大均之意。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均”二字寄托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富民。”乡长吴名标告诉记者,不同于汉族人的敢闯敢拼,忠勇淳朴的畲族百姓对于故土更加眷恋。正因“故土难离”,大均始终是人口大乡,且绝大多数常住人口为畲族人。“发展对于大均来说,格外迫切。”

2009年,在所有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当中,“人人可参与、人人都受益”的旅游产业无疑是最佳选项。彼时,发展有畲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也是景宁的心之所向。

于是,打造中国“畲乡之窗”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一重点项目落地大均村,并被寄予了厚望——一面是县重点项目,承载着景宁“旅游兴县”的梦想;另一面是一个贫穷畲乡心之所系的振兴良方,饱含着当地群众致富的期盼。

2010年,得知家乡兴建景区,原本在温州学厨的“90后”柯淼峰决定返乡开办农家乐。他将位于景区内的房子装修一新,企盼着富足生活的来临。这也是无数“柯淼峰”的梦想。

然而,农家乐开办之初,大均村人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收益——景区收费,大量客流被挡在栏杆之外。“创建景区归根结底是要让老百姓富起来。”2015年,景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取消景区收费,让富于民。

取消收费后,“柯淼峰们”迎来了立竿见影的作用:随着景区客流量大幅提高,景区内的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景区内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多了;有的村民在景区内的婚嫁表演队上班,每天吹吹唢呐就能挣上百元;有的村民将自家种的蔬菜挑到农家乐销售,一年下来也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除了让富于民,景宁决心让更多的大均人受益。2015年,一条绿道将大均畲族乡四散的村庄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景区。

穿行在依山傍水的大均畲族村——伏叶村,随处可见一座座古朴的民宿、一个个色彩缤纷的农家小院,仅在只有50多户人家的伏坑自然村,如今已经开出了12家农家乐、民宿。“每到节假日,村里也和城里一样车水马龙。”伏叶村党支部书记雷建余说,去年“五一”期间,伏叶村举办了“诗画畲乡·花漾大均”首届民族乡村百花大会暨小样的花园春季花展,吸引了3万多名游客,为村民带来了130多万元的收入。

在另一个畲族村——泉坑村,同样可以看见遍地开花的农家乐、民宿。目前,泉坑村建起了13家精品民宿,提供105张床位和425个餐位,年接待游客逾12万人次,村民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

“这些年,旅游业让一方百姓富足了,并带动了‘返乡潮’。激活了人的力量,便是乡村走向振兴的最充足底气。”吴名标说。

政府有为推动市场发力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如何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大均,“有为政府”先行打出组合拳:景宁县每年安排一般公共预算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下好“整盘棋”。在城乡融合这条主线下,聚力花园乡村创建是格外亮眼的工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列行动,引进全市首个以色列MABR技术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建成公厕14座,实现市级生态文明村全覆盖;涉农贷款余额逐年增加;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基本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在有形之手的助力下,市场、社会协同推进乡村振兴,这也是大均的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前列的秘诀之一。

在海拔600多米的畲村李宝,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摇身一变成为国家级特色村寨。2016年初,来自杭城的卢仲华一眼相中了这里,开始了“云中公社”农旅融合致富共同体的打造。

“云中公社”,就在云雾之中。在这片从未被工业化浸染过的土地上,他和村民一道,组建起“云中公社”,开辟了数百亩荒地,种养着最纯净的食材。并将整村进行打包经营,走上了农旅融合之路。

“之所以取名‘公社’,是希望全村都是一个共同体,村民人人都是老板。”卢仲华介绍说,“云中公社”旗下的云耕生活旅游公司,每年会拿出20%的股份收益让李宝村每家每户参与分红,共同致富。

“一间民宿,就是一个振兴乡村的窗口。我希望,通过自己改造的‘山语间’民宿,把更多客人引流到景宁,让他们认识大均、爱上大均。”伏叶畲家阿姐雷福珠说。

2014年,与茶叶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雷福珠返乡种茶,如今在伏叶,她融以别出心裁的巧思,打造出一间“可以住的茶肆”。品红、煮黑、留白、溢清、饮黄……这家名为“山语间”的茶民宿每个房间有着不同的主题风格,用色彩静静地讲述茶与畲乡的故事,成为人们打卡的好去处。

在大均的绿水青山里,像卢仲华、雷福珠这样的投资者还有很多。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推进,越来越多“有房无人”的空心村,变为创客云集的旅游“金名片”。

穿行在大均乡的各个村庄时,还能听到“国家特级厨师、杭州楼外楼主厨返乡经营农家乐”“浙江冶民园林有限公司投资300余万元打造伏叶花卉产业园“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道道光,打在了大均这座隐于山水深处的美丽畲乡,为大均与工商资本项目共生发展描绘出了一个清晰可见的未来。

生态创新持续深化

顺应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大均又把目光瞄向生态,以更高的效率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就在不久前,大均发布《数字化精品研学基地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报告》,在全乡范围内量化绿水青山的基础上,精准瞄向精品研学产业项目落地区域,细化核算可供产业发展运用和综合保护开发的生态产品总值为4503.39万元。这是该乡继2019年发布全国首份乡镇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后,发布的全国首份针对具体产业项目落地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

发布会上,大均根据研学基地核算得到的生态产品价值与市场研学运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约定研学基地所在的行政村村集体以提供生态产品的生态资产“入股”,直接参与研学运营利润分配,不断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带动畲汉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当天,大均乡发布了“5+1”数字化精品研学首批课程。这批课程以当地特有的生态禀赋、民族特色和文旅资源为基础,以畲画馆、民族书屋、水碓垟亲水平台、泉岱星空无人机研学基地、伏叶数字化农业观光体验园和梅花圩丛林咖啡吧为精品点位,推出以美育、体育、科学实践教育、耕读传统教育和亲子家庭教育心理学为基础内容的研学产品。

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道路上,大均积极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通道,提高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意识,进而助推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共同富裕。

2019年,大均获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奖励金188万元,于乡域内生态保护与修复。同时,注册成立景宁大均“两山”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健全生态资源资产产权交易机制、生态市场交易机制等横向交易机制,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每年向大均支付25万元,用于购买畲乡之窗4A景区在乡域范围内的生态产品使用权。

大均小溪流域因全域1类的优良水质和十多种急流,成为全省首个急流水域救援培训基地,并建成水域救援科教馆,成为省、市等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定点合作基地。2020年累计开展各类水域救援培训36批次,培训学员超过1500人次,带来900多万元经济效益。

近年来,景宁农商银行创设的“生态贷”金融产品,为大均授信额度5亿元,并以GEP预期增量收益作抵押向大均两山发展公司发放首笔“生态贷”50万元;农商银行、邮储银行等创设“景宁600精品畲农贷”“白茶贷”等金融产品,发放贷款4亿余元。

“乡村振兴就像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吴名标说,曾经,山与水是制约美丽乡村发展的障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大均着力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点。从发展生态旅游业到激活水经济,再到大力推进研学产业,“大均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刘淑芳 徐丽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