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踏进“若慕植馆”基地的大门,就听到“叮咚”声不绝于耳。电脑屏幕上的淘宝旺旺,同时开着几个窗口,基地负责人陶重毅忙不迭地回复着消费者的咨询,一旁还有三名身着畲族服饰的村民正在打包绿植,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通过直播带货,线上平均日销售额已经达到一万元。”“我种的兰花可受欢迎了,网上订单排到了年底。”“冬天没啥农活,在这儿帮忙打包,一天能挣120元。”……走在遂昌妙高街道东峰畲族村,电商带来的丰收喜悦流露在农民的欢声笑语间。
随着民族乡村“数字+”发展试点的全面启动,东峰畲族村依托250亩蔬菜大棚硬件资源和种植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对接电商企业,为少数民族乡村振兴“修路搭桥”。去年,全村20多位大棚承包户的线上交易总额,已经突破1000万元。
一条让“绿水青山”触网,为“金山银山”接单的高“智”量乡村振兴新路径,正在民族乡村的广袤大地上不断拓展延伸。
开辟线上天地
产业发展搭上电商“快车”
初冬的遂昌寒气袭人,但在距县城约3公里的东峰畲族村,蔬菜大棚里依然温暖如春,绿意盎然。
站在村口,远远就能望见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分立田间,延绵不断,颇有“十里连营”的气势。
随意走进一个大棚,暖流迎面扑来,一株株叶类蔬菜青翠欲滴,处处生机勃勃。
2011年,东峰畲族村成立双月合作社,以全县建设“菜篮子”工程为契机,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50亩土地建起蔬菜基地。由此,村民们一方面可通过流转土地获取租金,一方面可租地种植蔬菜或在基地内务工挣钱。“这可比过去家家户户各自种田强多了!”村民巫孔华租了3亩地种植蔬菜,年收入超过了6万元。
“我们村过去是出了名的穷,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更别提收入了。但现在,完全不一样喽!”村党支部书记项梅玉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蔬菜基地,村集体经济就有了源头活水。为更有效地发挥蔬菜基地的增收致富作用,村里还将基地股份全部收回,采用合作社模式运营,有效保障了村集体经济的稳定收益。
正当大家沉浸在“稳稳的增收幸福”中时,一位“80”后创业者带着他的“绿植”搬进了东峰村。他的到来,也为东峰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遂昌小伙陶重毅最初在自家阳台种植多肉植物,通过淘宝在网上销售,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2012年,随着网店销量日益增长,他与创业伙伴找到了东峰村,“这儿有连片的蔬菜大棚,能给多肉生长提供适宜的气候条件。”
这带着巧合的“供需无缝对接”,使双方一拍即合。不久,占地约两亩的“若慕植馆”线下基地便顺利落户东峰。
“2017年起,我们转型种植室内绿植,主要销售小型灌叶植物、室内小盆栽等。”陶重毅说,从最初的自家露台,到1000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如今他的淘宝店月销售额已近40万元。
酒香也需勤吆喝。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过去的互联网销售渠道已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如何触及影响更多的潜在客户?网络直播成了关键的‘敲门砖’。”陶重毅告诉记者,“若慕植馆”一周做5天直播,主要时段集中于中午和晚上,每场都有上万人次观看,带货额逾万元,“做这行久了,我们在培育养护室内植物方面积累了充足的经验,直播讲解的优势也比较明显。”
看到“若慕植馆”的新变化,附近几个多肉、花卉大棚的种植户纷纷试水直播带货。今年3月以来,村里近10位直播达人通过直播销售花草绿植、畲家美食,“直播”成了东峰村民的“新农活”。
创新培育模式
农户玩转带货网销平台
周业乾怎么也想不到,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临老了还赶了一回时髦”。
晚饭后,在位于自家种植基地——“龙谷兰苑”的直播间内,周业乾早早支起三脚架,架上手机,打开直播软件,“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啊!今天我们上架的是寒兰、春兰、建兰、蕙兰……”
年近六旬的周业乾,从事兰花批发行业已有二十多年。2013年,他将兰花种植基地从金华迁至遂昌,在东峰扎下了根。
“干这行多年,攒了不少线下的回头客,前几年基地的生意一直很平稳。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基地的成交量从去年开始大幅下滑。”一筹莫展之际,周业乾无意间点进了中国兰花交易网的一场直播链接,“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直播,很新奇。”
时任东峰村党支部书记雷文彬正巧从省里培训归来,向大棚种植户们聊起了直播带货这一“热趋势”。有了村干部的支持,周业乾吃下了“定心丸”,但第一场直播却以价值百元的兰花被1元拍下而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让我们意识到,要通过直播带货,必须先经过系统化培训。”项梅玉告诉记者,为了让种植户掌握直播规则,不违规不被封号,村里向县里申请资金,邀请专家团队进村开展直播培训,周业乾正是首批学员之一。
2020年底,从事直播近两个月的周业乾直播营业额达30万元,相比以往每月批发所得,收入翻了一倍。
今年年初,村里又投资5万元购买了10余套直播设备供村民使用,并在有意向直播的种植户大棚内搭起直播间。从一张白纸变成“直播好手”,周业乾还客串起了直播培训老师,与专家团队一起,为村内及周边村民免费提供“保姆式”直播指导。
“不要直接说快下单”“拍照要先选一块空地”“注意避开这些违规词”……谈起“成功秘笈”,周业乾坦言得下“笨功夫”,“出错了得赶紧向行家请教,练久了就学会了。湖山乡有位大姐,在我的基地里待了一星期,回去也开了直播,一个月能卖4万多元的兰花。”
渐渐地,“换手机,练台词,做直播”成了村里的新潮流。一根网线连接城乡,重塑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也带活了东峰村的农业产业。前不久,东峰村大棚内又入驻了两家花卉植物馆。
在杭州做电商的傅源,看中东峰村的电商氛围,回来做起了水培植物线上带货;“麻姑绿植馆”的林茴,用一部手机、一个自拍杆,将村里的山林河湖都拍成了移动直播间的自然背景。
今年10月,遂昌民族乡村主播技能大赛决赛在东峰村举行,周业乾在全县6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三名。“山外有山,村里的主播们都约定要继续累积经验,明年一定为村里夺下冠军。”
注入数字动力
迈上共同富裕新征程
“直播带货”在推进东峰村产业发展中迸发出了强大能量。村民转战线上推广家乡特产,老人足不出户娴熟下单购物,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少数民族村全面振兴的新趋势、新选择。
“3,2,1,上链接!”
“库存卖完了!”
“谢谢这位网友的点赞和关注!”
今年暑假期间,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小畲味”直播间里,一群身穿畲族服饰的大学生和村民一起进行农产品直播。这些来自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的学生,在1个多小时的直播时间里,吸引了1万余人次观看,点赞量超过10万次,成交1万余元。
村民们打趣道:“以前得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农产品,现在不出家门就能卖货,比骑着三轮车、摩托车去县城吆喝可轻松多了。”
三仁畲族乡是距遂昌县城最近的乡镇,也是遂昌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镇。如何利用乡村资源,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今年初,顺应“互联网+”趋势,三仁畲族乡利用结对帮扶资金,盘活村级闲置资产,投资31万元建成乡内8个村“共同富裕”的联建强村公司——遂昌县小畲味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探索以“乡党委统领+8个村抱团+N农户增收”为模式的共富之路。
没多久,小忠村内废弃多年的村集体房屋便被改建为“小畲味”生态农产品直播平台,内设专业直播间和农产品展示厅,展示厅里不仅陈列着当地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的各类畲乡特色农产品,还有周边村民委托代卖的土特产。
每天,主播都会通过抖音直播的形式,向全国各地的网友介绍畲乡本土的优质农产品,而直播产生的收益,全部作为村集体收入。
“开通直播的第一周,我卖出了大大小小数十单产品,虽然跟大主播不能比,但每多卖一单,村民就能多一份收入,所以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小忠村的畲族姑娘雷思敏告诉记者。
得知村里开通直播后,身为党员的雷思敏便义务当起了“小畲味”主播。经过不断实践、摸索,开朗的畲族姑娘与畲乡地道的农产品,渐渐成为直播间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粉丝数量持续增长。
现在,“小畲味”的抖音号粉丝已经从最初的几十人增长到近万人以上,村里正在加大力度培养畲族特色网红主播,并推进在淘宝商城入驻的事宜,打造畲乡农产品电商特色直播,发挥“村播”经济的带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线下,“小畲味”的辐射半径同样在不断增大——平台与诸暨、南湖等地区合作,签订山海协作订单500余万元。前不久,在全市第二届优秀消薄项目大比拼活动中,“小畲味”又荣获二等奖,获得60万元奖补资金和800万元授信额度。
“平台运行后,有效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三仁畲族乡党委书记张海锋说,直播平台的顺利运营,更加坚定了当地干群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的信心,“随着线上线下流量的深度融合,民族乡村的发展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发展特色也会越来越鲜明。”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张李杨 朱敏 通讯员 陈政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