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油茶果收获季,走进位于莲都区丽新畲族乡马村村的丽水森老大板栗专业合作社,只见占地800余平方米的三层半生产用房里,每一层都铺晒满油茶果,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油清香。
“对岸山上白花花一片片的,都是我们种的油茶树。今年基地里单是油茶果就收了10多万斤,油茶的收益比去年增加近20%。”在合作社负责人陈刘和眼中,漫山油茶林宛若连片“摇钱树”,结出了数不尽的“黄金果”。
如今已经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几近荒废的连绵山林。从守着青山过穷日子到“一亩山万元钱”的富足生活,二十多年间,彻底改变的不止是青山的价值,更是林农们对生态循环与可持续经营的深刻理解。
荒废山林迎来产业化“第一春”
初冬时节,马村村石碧下670亩油茶喜迎丰收季,洁白如雪的油茶花竞相绽放。
“这片油茶林5年前开始挂果,现在已经进入丰产期,去年油茶收入超过20万元。”陈刘和告诉记者,最近几年,茶油产量年增1000斤以上。
陈刘和是土生土长的马村村人,年轻时从事木材加工业,直到“不能再砍树了,再砍山就全秃了”。1998年,陈刘和在老家附近承包了1027亩板栗林,“当时规模化发展林业产业的人不多,我得到了林业部门的全力支持,一心要在山林里挖出‘金矿’来。”
当时,陈刘和面对的是一片荒山。“漫山遍野杂草丛生,板栗树缺乏照料,几乎不结果。”于是,陈刘和发动亲友一起上山除草,为此还卖掉了市区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在林子附近建起了生产用房,“从除草、施肥、剪枝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落实科学管理,板栗林的效益也年年攀升。”
“产量上来了,储存又成了新问题。鲜板栗不到一个星期就会变质,我只能在板栗收获的一个多月间,每天开着皮卡车把新鲜采下的板栗第一时间往温州运。”在林业技术人员的建议下,陈刘和把目光投向了“仓储升级”。
“先在合作社里建了一个200立方米的冷库,后来又在老竹镇建起了一个1000多立方米的冷库,总共可以储藏近100万斤板栗。”解决了仓储问题,远近客户都找上门来谈合作,见山林产值越来越高,陈刘和与其他6名板栗种植大户合作成立了丽水森老大板栗专业合作社。
“最初板栗年年丰产,不仅合作社基地种板栗,还以收购、代贮等方式带动了周边上千户农户。”莲都区生态林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森老大的板栗种植面积和仓储体量在莲都首屈一指。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板栗依赖自然生长、自然落果,“靠天吃饭”的模式影响了品质,加上板栗脱壳需要人工完成,成本也在逐年攀升。“更要命的是,板栗林逐渐进入过熟期,产量逐年锐减。”正当陈刘和与林农们为此犯愁的时候,“推广木本油料产业”的新政策如春雨不期而至,合作社陆续将老化的板栗林改造成油茶良种基地,首批栽种油茶400余亩,到2018年扩大至近700亩。
科学种植榨出满山“黄金油”
“每年霜降前后,看着一颗颗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我心里就特别踏实。”时值榨油季,茶油加工厂里烟气氤氲、油香四溢。
忙里忙外的陈刘和脸上始终带着笑容,他告诉记者,最开心的时候,是首批油茶挂果的那一年,“眼看着油茶从五六十厘米高的小苗长到1米多高,单是看着枝上挂的青果,就会情不自禁笑出声。”
这样的喜悦,源于油茶林的生长特性——油茶产业虽然收益高,但种植前期投入较大,需要经过5年培育才能实现挂果。选优繁优、科学管理、品牌化发展……这一传统产业要实现长效增收,科学种植、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不言而喻。
指着满地铺晒着的油茶果,陈刘和告诉记者,目前采摘下的青果都放在室内自然风干,果壳裂开后由人工脱壳筛选出油茶籽,经过烘干机烘干后再用于榨油,品质非常稳定,“过去晾在室外的青果全靠太阳晒,遇上变天,大伙儿只能争分夺秒把果子往屋里搬,别提多狼狈了。”
科学的管理并不只体现在晾晒阶段。在油茶加工厂里,每一层都连通着运输管道,将经过晾晒筛选的油茶籽可以直接输送进一楼的烘干机;自动榨油机全速运转,全面提高了榨油的效率和品质;覆盖整个基地的微喷滴灌系统,则确保了每棵油茶树都能“雨露均沾”……三年前,漫山遍野的油茶林进入了盛果期,“每棵树都高度都超过了2米,100斤油茶籽就能榨出20多斤茶油,这样的产量还能持续几十年呢。”陈刘和说。
小小油茶果,全身都是“宝”。油茶籽榨出的茶油,作为高品质食用油登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初榨之后的茶籽饼粕,可应用于农药、医药、日化等行业;提取出茶皂素的茶粕则成为抢手的有机肥料、有机饲料……在把茶油果价值“吃干榨净”的过程中,油茶林的亩产值也节节攀升。
这笔可观的产值,不仅来自种植业,也来自新兴的养殖业。陈刘和在良种油茶基地建起了生猪养殖场,以粪肥作为油茶的肥料,不仅节约了油茶的种植成本,还发展出林下经济,探索出“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如今,合作社每年采摘收购油茶籽10多万斤,年出栏生猪5000多头,年生产总值达1000多万元。
产业链不断做“加法”融合发展
初冬时节,漫山遍野的油茶花点缀在山林之中,美不胜收。生机盎然的景象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有力带动了休闲旅游、农家乐民宿、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接力增收,促使周边乡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
“粗加工产品太过单一,附加值也不高。如今,基地生产出的茶油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山油茶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所以近几年我们开始探索做油茶的精深加工,涉及医药、洗护等行业。”陈刘和告诉记者,随着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油茶经济效益将比原先提升数倍,“产业链更加完整,市场也更大。”
产业链越拉越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陈刘和告诉记者,从最原始的生产端到最终的消费端,还存在着无数的增收创富可能,“比如我们将尝试线上直播,多渠道、多平台宣传和销售我们的产品,让山茶油系列产品销往更广阔的市场。”
“最近,我们还在和‘丽水山耕’做进一步对接,让我们的油茶品牌加入‘丽水山耕’并入驻‘丽水山超’,打造山茶油品牌知名度,提升市场影响力。”陈刘和告诉记者,“一亩山万元钱”只是新的发展起点,“我们要把一粒油茶果做成一个大产业,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牵起更多人的手走向共同富裕。”
这样的“牵手行动”,已经从理想照进实现。“在油茶基地上班,相当于出了家门就能挣钱,单是在油茶果收获的这一个多月里,我就拿到了五六千元‘薪水’。”60岁的刘根兴是陈刘和油茶基地的“老员工”,马村村党支部书记林飞华告诉记者,像刘根兴这样的村民在马村村及周边村还有很多。
守着“绿水青山”,种出“金山银山”。但陈刘和们的梦想还没有结束。“我们正致力于把油茶基地打造成集特色农业、农事体验、旅游观光、生态康养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更多人在‘一亩山’里掘出‘万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