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近日,青田县温溪镇学神村的党建主题公园里,传来了嘹亮的宣讲声。当地党员干部相聚在此,共同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不少村民被精彩的宣讲吸引,纷纷驻足认真聆听。
这个将党建文化与公园景观深度融合的乡村公园,不仅是村民日常聚会、锻炼的场所,更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阵地、党员群众的精神家园。
类似的乡村公园,在丽水山乡遍地开花。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在精致优美的公园里散步、健身、拉家常,如今已成为丽水农村百姓的生活日常。小小一方独具匠心的景观天地,不仅打造出舒适的人居环境、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态,更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新内涵和新功能。
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
党史长廊、宣誓广场、红色雕塑、纪念碑浮雕……走进学神村的党建主题公园,映入眼帘的是绿树红花、江南榕堤、秀丽江景,其中依托党建文化精心打造的红色景观区域格外引人注目。
“公园和村委会仅一墙之隔,建成后就成了我们村党员干部的‘加油站’。在这里,我们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学习党史,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神村党支部书记刘一化告诉记者,党建主题公园设有党建活动区、党史学习教育长廊、浙西南革命精神宣传栏、村情村史等板块,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功能性和景观性的有机统一,用接地气的方式宣传党的政策,用生动的乡土语言把党的理论播撒到百姓心间。
“党建主题公园丰富了基层党建模式,实现了党建教育基地从室内向室外延伸,党员组织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周边群众也被浓厚的党建文化感染,受到红色教育的熏陶。”据青田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乡村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和学神村党建主题公园一样,越来越多的乡村公园正成为利用开放空间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平台。
在缙云县壶镇镇,陇东村、工联村、湖川村等五个民主法治村共同构成了浙西南法治乡村景观带,其中陇东村以乡村公园为载体,将法治文化元素植入公园设施、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使法治文化的普及宣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入民心。
“公生明,廉生威”“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走进陇东村生态法治公园,浓郁的法治文化、廉政文化气息迎面而来,随处可见的一句句警示格言、一首首廉政诗词,构成了独特的公园景观。
“自生态法治公园建成以来,村民经常聚在这里读诗、交流,学习法律知识。”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卢桂平告诉记者,以公园为学习场所,村里定期邀请法律专家进村举办普法讲座,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思想根基扎牢了,化解矛盾纠纷也就容易了,多年来,陇东村一直保持着‘零上访’的记录。”
生活变迁的时代见证
一座座乡村主题文化公园,不仅契合了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见证着农村生活的生动变迁。
“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游玩,到了节假日就更热闹了。外地客人踏上绿道,看到瓯江两岸的风景时,都会被惊艳。”在青田县祯埠镇,陈篆村民林金定向记者介绍了瓯江干流祯埠绿道建设带来的变化。
瓯江之畔、山水相伴,绿意浓浓、诗意悠悠。位于青田西北部的祯埠绿道,与石门洞景区、千峡湖景区相邻,像一条蜿蜒的“巨龙”,串联起岭下村、祯埠村、陈篆村和海口镇南岸村。绿道不仅沿线风景优美,还结合当地乡镇的旅游特色,穿插着千帆广场、舟观江影、童趣沙坑、欢舞篆歌、杨林渔火等“网红”打卡点。
以10.5公里绿道为核心,一座宛若丝带的江滨公园落成于瓯江之畔,迎客不到一周,就吸引了数千名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地处绿道旁的祯埠村,如今同样游人如织。当地乡镇鼓励村民投身农家乐民宿产业,村民吴林燕闻讯返乡,准备打造高端精品民宿。“修建绿道之前,这儿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不少地段被当成临时垃圾场,严重影响了周边村民出行。”吴林燕说,通过绿道建设,祯埠村面貌一新,百姓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
而在庆元,一座座乡村公园则浓缩着菇城的沧桑巨变。
精致的复古木窗,质朴的乌瓦砖墙……沿着整洁的村道走进举水乡月山村,满目皆是宜人的景色,人们已经很难想象,举溪两岸曾是一派杂乱之象。
彼时的月山村,沿着穿村而过的举溪建满了违章建筑。“一根根柱子立到溪岸,底下用于圈养家禽,地面邻街的房间当作店铺,楼上住人。”月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吴亦健向记者回忆起当年的村貌。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相继开展,月山村拆除了违建,在溪畔公园建起了亲水游步道、亲水平台、景观水车等,打造了一条集观赏、亲水、休闲于一体的精品沿溪景观带,让月山村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时焕发了新活力。“生活在公园美景里、享受景观式的居住环境,让村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吴亦健说。
乡村振兴的诗意舞台
走进丽水山乡,随处可见“绿水青山入画来”的诗意。这诗意里,有穷山村的美丽蜕变,也有“脏乱差”的华丽转身。
在莲都区大港头镇利山畲族村,青瓦白墙、马头翘角的徽派建筑精美动人。村庄后靠青山、前淌碧水,村前有一片100亩的荷花园,一到夏天,大片荷花园呈现出“白莲深处有人家”美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利山村都是一幅自然和谐的山水画卷。
然而,昔日的利山并非这模样。2009年前,半个村堆着露天粪缸,用村民的话说,“垃圾靠风刮、臭气靠蒸发”。
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当地启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旧村改造,同时加入畲族特色元素,把荒废的稻田改造成莲花公园,并修建游步道,便于村民穿梭赏景。容颜大变的利山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百亩荷塘也成了全村人的聚宝盆。赏莲花、采莲子、品莲心茶,喝莲子酒、吃全莲宴……村民告诉记者,夏日周末最高峰时,能迎来数千名游客。
村民徐联法在村里建起了民宿“临荷轩”,在他看来,村里人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村中央的荷花公园是一大功臣,“好景色能长久吸引人,也能带来滚滚财源。这一大片荷花,让我们捧稳了‘金饭碗’。”
当利山百亩莲花景观成为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法宝”时,缙云县壶镇镇联丰村正为闯出“逆袭”之路而四处取经。随着名气逐渐扩大,利山的故事也传到了联丰村。2020年初,一个结合利山百亩莲花景观、借鉴台州后岸村卡丁车项目的“万莲花海卡丁车项目”在联丰村正式落地。
为了打造荷花主题,联丰村整合村边40多亩烂泥塘、臭水沟和抛荒田,投入400多万元打造了超大荷花塘,在荷塘中建起了三层瞭望亭和水上游步道,并在荷塘四周配套建设了周长800米的卡丁车赛道。去年,联丰村举办了首届荷花节,卡丁车项目正式对外开放。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游人,昔日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如今人流量已超过3万人次,为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
与此同时,“万莲花海卡丁车项目”的火爆也为不少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60岁的楼建华原本在村子附近承包了四五亩土地种植茭白,一年忙到头只能挣两三万元。现在,他在卡丁车赛场上班,负责车辆维护,一天能挣120元,遇到节假日,工资还能翻倍。楼建华笑着说,“这是我这辈子挣到的‘最容易挣的钱’。”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付名煜 叶礼标 汪峰立 见习记者吴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