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区县动态
乡村产业的“智慧”变革
发布时间:2021-04-15 10:07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在莲都区大港头镇北埠杨山村的“数字茶园”里,智能综合气象站、土壤剖面水分仪、智能虫情测报灯、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智能化防霜风机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实时监测着基地温湿度、土壤墒情等与茶叶种植密切相关的信息。

这些数据,最终都会在莲都区“丽水山耕”数字化平台上实现整合,经过精细分析后再反馈回给基地,便于管理者有的放矢地调节温湿度、配水施肥等。

作为首批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县之一,莲都以“数字农业”为产业振兴赋能,致力于打造数字指挥中心、智能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智能供应链体系、茶叶产业数字化应用、蔬菜产业数字化应用,实现农业农村大数据标准规范建设。

像“数字茶园”这样实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如今在莲都已比比皆是。数字化的“火种”,正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莲都乡村迅速燎原。

“智慧大脑”

实现农业大数据应用

“这是丽水千里香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虫情简报、气象检测、土壤墒情,可以看到茶园的风向风速、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水分等检测数据。每天8时、12时、16时,系统还会自动拍摄茶园情况,并形成动态视频,持续监测茶叶生长过程。”莲都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俊锋在“莲都区‘丽水山耕’数字化平台”打开了一个农业主体的数据向记者介绍。

在这个数字化平台上,能看到莲都农业产业的数据中心、乡村振兴产业监管平台、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农业农村决策分析平台、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平台等情况。

去年,莲都区整合已建设省市区业务系统的核心数据以及国土、旅投、气象、林业、市农投等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对接省智慧农业云平台67类已有数字资源,结合莲都本地实际情况,建立跨部门的“农业智慧大脑”——莲都区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

什么是“农业智慧大脑”?这是一个涵盖了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生产服务、农业销售服务的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平台,主要包括前端的农业资源监测分析系统、中端的农业产业生产管理系统、终端的农业产业销售服务系统以及农业电商监测系统。

精准化、网络化、智能化是莲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小到什么时候该浇水、施肥,大到哪些农产品正热销、主要消费市场在哪里,都能通过这一数据中心实现智能管理,让农产品紧跟需求生产,让生产销售更‘有智慧’。”莲都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益平说,依托农业大数据构建的“智慧大脑”以精准需求带动精准供给——在需求侧,运用大数据进行客户识别和精准营销,以销带产;在供给侧,通过结构性改革,用大数据、智能化精准指导、监控农业生产,切实解决为谁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是“莲都区‘丽水山耕’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方,项目相关负责人占琪告诉记者,与许多地方搭建的大屏不同,“丽水山耕”搭建的是品牌农产品线上展示平台的“H5界面”,“让消费者通过手机‘看、听、触、买’实现沉浸式体验,并借助后台数字化系统为农业和农户沉淀产品的展、销、用等数据,进而反作用于供应链的改造升级。”

“智慧工厂”

“慧”种“慧”生产

“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数字化种植模式可节约20%的水和电、30%的肥料和50%的劳动力,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受冻害面积大幅减少,实现产量和质量双提升。”位于莲都区大港头镇北埠杨山村的丽水莲湖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见华说,一旦发生异常情况,他的手机就会收到预警信息,他也可以用手机直接实现茶园的高速智能化、无人化管理与控制。

“数字茶园”充分运用大数据,引入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实时采集信息、发布数据和动态监控,完成在线监控、病虫害适时预警和示范点产品质量全程追溯,提高了茶产业数字化水平。

近年来,莲都区围绕蔬菜、茶叶两大主导产业,以信息化、智能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技术转型应用。2020年,莲都农业基本完成3个数字茶园示范基地建设和2个蔬菜产业数字工厂化应用项目。

在丽水郎奇农家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数字化蔬菜大棚里,记者看到,这里已经变成一个集温室大棚控制、智能水肥为一体的数字化“蔬菜工厂”。

记者注意到,监控仪表不仅显示当下温度,同时对空气的湿度以及土壤的温度、湿度等信息都进行着实时监控,所有的监控数据都在“莲都区‘丽水山耕’数字化平台”记录并整合分析。

“这一数字化种植模式,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室内温、光、水、肥等诸多因素综合协调到最佳状态,实现产品生产提质增效。”丽水郎奇农家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金林美说,“预计每平方米温室一季可增产30%以上,可有效节水、节肥、节药,使整体能耗降低15%-50%。”

如今,智慧农业的应用场景,不仅出现在茶叶、蔬菜等农产品种植上,在农业加工企业里也比比皆是。

“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以数字化设备改造升级传统生产流水线,可以实现果蔬脆片生产的自动化控制和监测。”据丽水市绿洁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改造前相比,如今企业产值增加了110%,直接带动菇农200多户,每吨鲜香菇的价值提升180%左右。

事实上,传统农业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加工效率较低、效益不高等问题,要扩大规模、提升效益,数字化建设是首选——以现有生产条件为基础,加入传感器采集等设备实现控光、控温、控湿和流水线智能化作业,并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通过可视化监控增强精确性和产品质量稳定性。

目前,莲都区已有10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施了数字化生产线建设项目。

“数字农业”

为乡村振兴赋能

大棚数字化种植、农业“智慧工厂”等生产模式颠覆着大众对传统农业的观感,成为莲都农业迈向智能化的标志。当农业插上“智慧”翅膀之后,莲都的“数字农业”开始承载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数据最有说服力——去年莲都区投入2093万元建成智能质量安全体系和智能产品供应链体系的蔬菜、茶叶数字化产业应用,实现全年茶叶新增8600亩;全年水果种植面积20.09万亩,产量18.23万吨,同比增产3.06%;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9.9万亩,产量40.35万吨,同比增产1.37%。

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也推动了莲都“数字农业”的发展步伐。

目前,莲都农业领域正在兴起一股智能化浪潮,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种植、管理到销售各个环节的应用,正在加快农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2月26日举行的“国际茶日·大使品茶”“莲城雾峰”“2021年第一杯春茶”活动上,在北京会场中,滋养于莲都绿水青山间的“莲城雾峰”茶叶、处州白莲、轩德皇菊等生态精品农产品被呈上餐桌,同一时间,在莲都会场里,观众们跟随镜头“走”进海拔300多米的生态茶园中,观看莲都茶叶的生产、采摘、加工全过程,并通过茶艺表演、茶故事讲述、专家论茶及嘉宾品鉴分享,感受全景式的莲都区5G数字茶园基地风采。

“我们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丽水山耕’数字化平台验收,在前期已经搭建好种植生产管理前端体系的基础上,继续搭建后端的营销体系,努力实现产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数字化全覆盖。”莲都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徐根发说。

在“农业智慧大脑”、数字化项目建设等助推下,莲都正在向流通电商化、服务多元化、生产智能化、产业生态化转变,本地农业加速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大数据、智能化正助推乡村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一场发生在“田间地头”的数字化变革,正在莲都乡村大地倍道而进。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沈隽 余俞乐 通讯员 陈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