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区县动态
乡村石头记的价值变现模式
发布时间:2021-04-22 09:35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以奇岩怪石闻名的乡村,在丽水不胜枚举。但在过去,这些拥有先天资源优势的村庄,在发展旅游业时总是逃不出从“一夜爆红”到“无人问津”的怪圈。

事实上,在节奏快、淘汰率高的现代生活中,那些与实际需求不属于同一种结构的生活环境,虽然最具吸引力,但也最容易被损耗、被遗忘。作为这种环境中的“典型地标”,奇岩怪石所形成的“吸睛效应”同样迅速而短暂。

如何打破这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局?丽水多年来的创新探索证明,当乡村形成了与现代生活的精神联结,能令自然资源展现出何等强大的发展动能。而在这前行的过程中,除了绿水青山的恒久诗意,还不断涌现出了其他丰富多元的深刻价值内涵。

以石引人 偏远山村破解发展困局

缙云县壶镇镇岩下村因石而名,全村房屋、路面、台阶、桥梁等都由石头建成,如同一个充满原始风情的石头城堡,因而也被称为“石头村”。

岩下村依山势而建,现存石屋有200余幢,最古老的四合院迄今已有310余年历史。尽管坐拥优美的环境和独特的石文化,但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增收产业,当地村民纷纷离乡创业,岩下村逐渐成为仅剩百名老人留守的“空心村”。

“我们一直想发展旅游业,但因为没有经营管理经验,不知从何入手。”2011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朱光强,最初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过是“修好路、搞好卫生,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但这朴素的想法,并没有如愿引来如织的游客。

破题之机,始于2015年。那一年,岩下村成为宁波市“山海协作”工程结对帮扶对象,在交流中,朱光强意识到,老石屋、古朴景致和优美环境是岩下村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发展旅游的最大优势。

此后,岩下村不断深入挖掘石文化底蕴,在旅游服务上突出古村特色。在开展村庄项目建设的同时,岩下村对公告栏、公厕等新建设施也作出了新调整——设计风格仿古,修葺石屋确保“修旧如旧”。

随着特色资源被盘活,“石头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也越来越多。也是在这一年,常年在外打拼的金根妹夫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回到家乡,花十多万元修葺了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石屋,并做了简单的内部装修,办起了民宿。“一楼吃饭,二楼住宿,当初心里没底,没敢投太多钱,现在挺后悔,毕竟当年敢花大钱装修民宿的乡亲,如今挣得都比我家多。”即使是令金根妹颇“后悔”的简装修,也已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如今,他们家的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

与单纯的“以景引人”不同,造访岩下村的游客多为原汁原味的石文化所吸引,既“住得下”也“住得久”。因为生意太忙,金根妹在城里买的房反而闲置了,在采访期间,订房间、订餐电话此起彼伏,金根妹说,有几位上海客人每周都会到她家“住石屋”“看石景”,当地原本不值钱的油焖笋、卤豆腐等农副产品也成了抢手货。

从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到4万元,十年间,岩下人通过打出“特字牌”、挖掘“独字号”,不断丰富特色旅游产品,以提高石景的游客黏性,成功让“头回客”成为“回头客”,也使昔日的落后村成功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小康生活。

因石而兴 乡村转型迈上致富快道

在松阳县水南街道南山村,也有一个名为岩下的自然村,因地处双童山主峰双岩下而得名。与缙云岩下村不同,这儿的村民熟谙“乘势而为”的发展之道。

“双童山是松阳古十景之一,双岩美景一直小有名气。”南山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春告诉记者,凭借独特的双岩奇景,岩下一直有零散游客造访,但始终没有形成“大气候”。

2018年,双童山景区正式营业,有了平台优势,岩下和周边几个自然村的增收渠道变广了,过去无人问津的山珍土货有了销路,20多个村民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而村集体则通过流转土地,每年至少增收10万元。

双童山奇岩怪石带来的经济价值不止于此。去年6月,水南街道与双童山景区合作举办了首届旅游文化节暨南山杨梅采摘节,仅一天时间,就实现“线下带货”1万余斤,惠及300多农户。同天,景区的客流量也超过了3100人,比往常翻了一倍多。

乡村旅游起步于石景而不止于石景的成功案例,在丽水还有很多。在景宁东坑镇深垟村,畲民自古便擅长“就地取石”砌墙、建屋、铺路,古朴原始的建筑风貌保存至今。但当“看新鲜”的游客潮逐渐退去后,如何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摆在村民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石头虽美,但缺少生命的灵动”,基于这样的思考,当地村民尝试将多肉植物种植在院墙上、装饰在庭院里,天长日久,深垟村获得了“多肉石寨”的美誉。而无论是石上开花的奇景,还是多肉产业的兴旺,都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再三造访”。

好生态、好风光也吸引了投资商的目光。2019年,景宁花动畲乡旅行社在深垟村黄山头自然村流转民房,投资3000万元发展旅游。目前,太布娘表演区、民宿区、农家乐区等已开门纳客。

欣欣向荣的旅游业,带动了“三农”的蓬勃发展,与旅行社合作的一年间,深垟村集体收入达到了3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2万元,吸引游客9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丰富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将简单的“看石景”转变为“观石度假游”,无数“过客”成为“过夜客”,“石景经济”的综合效益也随之全面提升。

因势而动 乡村旅游实现四季兴旺

独特的石景虽美,但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景观,如何形成区域联动、释放级联效应,是一道现实难题。

在破题过程中,位于东西岩景区的莲都区老竹畲族镇沙溪村,走出了与岩下村、深垟村皆不同的道路。

这个背靠景区的小山村,很早就建起了独具特色的民宿体验点,但新的发展问题也随之显现。“旺季太旺,淡季太淡,一到旺季路上就堵满了车,而到了淡季却鲜少有人。”沙溪村党支部书记蓝红星说,过去,沙溪村发展旅游十分依赖东西岩风光,但客流量也因此深受季节、节假日影响,“除了赏石景,游客真正可参与的体验活动其实很少,村庄的吸引力也因此很快达到了上限。”

如何破解一年只挣几个月的“行业尴尬”?2011年,沙溪村首度打出“乡村文化牌”,筹备了第一台乡村春晚。令游客耳目一新的“沙溪村晚”很快就打出了名气,经过几年的发展,“到沙溪去‘闹年’”已成为春节前的“网红游”。

2015年起,“沙溪村晚”实现常态化,每周都会举办两台,以弥补旅游淡季的业态空白。同时,沙溪人还在多个节假日里办起了原来只在春节和“三月三”才摆出的“山哈大席”,让游客们品畲酒、吃畲菜,围着篝火跳竹竿舞,住进充满民族风情的畲家民宿,或是到沙溪后山摘乌叶、做乌饭、打麻糍、织彩带、唱山歌,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不胜枚举。2016年,传递着原住民热情的“山哈大席”,还成功注册为村庄共有文化品牌。

曾经,依托东西岩景区优势,沙溪村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实现新发展;如今,受益于沙溪浓郁的畲族风情、醉人的畲族歌声、古朴的畲族服装,东西岩景区变得更有韵味。“再美的石头也不会思考,我们不能过于依赖几块奇石,却忽视了人的创新能力。”蓝红星告诉记者,推动“石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是促使旅游产业融合更多业态,“不断丰富旅游的内容,才有可能把短时间引人注目的奇岩怪石转化为持久的生产力。”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付名煜 余俞乐 通讯员 叶琳 翁恺科 蔡君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