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浙江日报头版发布《景宁将立法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立一部法 惠一方民》一文。
暮春时节,景宁畲族自治县沐浴在和煦的暖阳下,鹤溪河自东向西穿城而过,旖旎多姿。一年前,景宁被评为浙江首批高等级景区县城,如今慕名而来的游人络绎不绝,尽享淳朴的畲乡民族风。由一个山区小城蜕变为美丽名城,立法优势在景宁尽显。
2006年4月,浙江省委做出法制浙江建设的重大决策。2007年,拥有地方立法权的景宁积极响应,将1989年出台的《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以下简称《自治条例》)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了修正,在资金、项目、政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完善,给景宁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百年之计,教育为先。一直以来,景宁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独特地貌格局,让很多山区学生必须跋山涉水到他乡求学。为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景宁通过立法实行教育经费兜底,实施就近办学,让学生在家门口入学。如今,全县16所农村学校中,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有10所,占比达到62.5%;15人以下的微小班级达到全县农村教学班的60%以上,真正走出了一条具有景宁特色的小规模学校办学之路。
“有了激励措施,才能刺激地区发展。”景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利海说,《自治条例》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保证少数民族地区补贴,确保有足够的发展资金。落实到乡里,只要畲族群众积极种植白茶,每种一亩就可获得相应补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下,仅澄照乡就种植了2万多亩惠明白茶,茶企28家,年人均收入达3.1万元。
景宁
立法要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景宁为鼓励和保障大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今年再次修改了《自治条例》,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品价值的转换机制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四面青山环绕,水质清澈见底,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训练,很享受。”这两天,大均乡的水域救援定点培训基地迎来了一批应急救援队员在此训练。因为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大均乡全域达标一类水质,仅3月份,就吸引了上百名来自全省各地的民间救援队员前来参训,带动当地培训经济近百万元。
在景宁,像这样将立法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做法数不胜数,也正是这些贴近民生的立法,使得景宁在“十三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663元提高到216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8296元提高到41735元,县域竞争力排名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中稳中有进。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暴妮妮 浙报集团融媒共享联盟景宁站 徐丽雅 钟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