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溪横贯木玩之城,南门桥等一座座桥梁横跨于浮云溪。这些造型独特、富有童话韵味的桥梁,陆续成了云和的地标,令人难以忘怀。
年轻人早已习惯了与桥为伴的便捷生活,但上了年纪的云和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整个县城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条街道,城区狭小破旧,窄窄一条南门桥,是通往浮云溪南岸的唯一通道。交通如此不便,经济自然也难以发展。
如今,散布于云和各地大小不一的车行桥、人行桥不计其数。从一座桥的修建,可以看到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变化;而从一个区域的建桥修桥历史,则可以看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变迁。
云和桥梁的快速发展,与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同步,与起航共同富裕新征程同行。
镌刻老桥上的往日记忆
“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人。”北溪大桥横跨云和石塘水库,横卧在绿水青山之中,是沟通两岸的纽带和村庄发展的命脉。
然而在北溪大桥建成以前,居住在石塘水库北岸村庄的村民,出行必须先乘船到对岸的小顺村,遇上汛期或暴雨天气,水位暴涨,仅有的水路便断了,村里人出不了门,在外的村民也回不了家。
“当时每个人都盼着,能早日建起一座桥。”今年61岁的吴瑞云是石塘镇长汀村寨下自然村村民,当年进城“跋山涉水”的艰辛,他至今记忆犹新。2010年,北溪大桥建成通车,石塘镇北溪、大源口、黄庄、横山头4个行政村与53省道有了连接通道,沿线村民结束了“行路难”的历史。
“以前去趟县城,至少要一个小时,有时候为了等船,甚至得耗两三个小时。直到有了桥,四十分钟就能进城了。”吴瑞云说。
长汀村是“十里云河”风景线上的重要村庄。在长汀大桥建成通车前,进出长汀的交通工具只有摆渡船一种。名为“大桥”其实并不确切——长汀大桥全长不过183米,桥头跑到桥尾用不了半分钟,却实实在在地结束了长汀人出入靠渡船的历史。
长汀的历史,到这里,翻了篇。
大桥建成后,长汀村与丽浦线无缝对接,便利的交通,让长汀村与外界的频繁交流成为可能。“渐渐地,村里吸引了不少钓鱼爱好者,村民们做些简单的饭菜招待他们,挣些‘外快’,这也成了农家乐民宿产业发展的源头。”长汀村村委委员钱杰回忆道。
钱杰告诉记者,为了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当时的村委会主任徐宇军走出山门走访考察,带头投入140多万元建起了农家乐。自此,长汀乡村旅游业开始萌芽。
而在县城,发源于白鹤尖东麓的浮云溪像一条飘带穿城而过,云和也因此有了溪北老县城与溪南新城区之分,而矗立在城市主干道上的新建大桥,则紧密连起了浮云溪两岸。
在83岁的云和老人张娟梅记忆中,南门桥是过去唯一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桥身破旧,桥面也窄,容纳不了车辆通行。”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新建路改造被列入县重点工程,浮云溪上架起了新建大桥,新建路得以向南延伸。新世纪之初,云和县又打通了城郊前溪山,新建路南延至黄水碓村,并通往程宅、安溪等乡镇。
20年前,云和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新建大桥作为新建路向南延伸的关键节点,为城市建设和长远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座座新桥架起一道道风景
陪伴了云和人三十多年的新建大桥,留下了数不清的足迹,承载着道不尽的回忆。即便已过而立之年,这座桥依然因其特殊的历史贡献、靓丽的颜值,成为云和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市民、游客休闲游玩的热门地。
2015年,云和县开展了浮云溪滨水景观轴改造工程,全方位融入云和木玩童话元素,从建筑外型、线条等方面凸显木制玩具的灵动造型,并以明快醒目的暖黄色为主基调,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的新建大桥,成为云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去年,浮云溪水影景观工程让新建大桥再次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水影景观位于新建大桥和红光桥近500米的水面之间,主要由水幕电影、音乐喷泉、声光秀喷泉等三部分组成。每当夜幕降临,新建大桥上色彩斑斓的灯光将其装扮得如同夜间彩虹,如梦似幻。
“这座桥不仅自身美,周围景色也很美,来这里看桥、看风景,怎么都看不腻。”张娟梅的家离新建大桥不远,每天吃完早饭,她总会到桥上逛一逛,在桥头江滨公园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
将审美高度提升到如此地位的,还有北溪大桥。站在北溪大桥上极目远眺,石塘水库澄澈如镜,周围群山草木葱郁,将石塘镇的和谐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北溪大桥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对小顺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了为良好生态“让路”。在建设过程中,沿途需对山体开挖,一旦如此,将破坏景区植被。为了最大程度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交通部门最终放弃了沿景区建路的方案,转而建设隧道。通过优化设计,北溪大桥真正实现了“路景相融、桥隧相连”。
将桥建成一道风景,也是长汀人的选择。长汀村位于云和湖畔,湖水碧波荡漾,倒映在水中的长汀大桥,如同一条斑斓的彩带,将这颗镶嵌于绿色山麓之下的村庄与外界相连。“这座桥是长汀村‘圈粉无数’的关键。站在桥上远眺湖畔的长汀村,白墙、青瓦和青山在清澈的水里形成了美丽的倒影,吸引了不少摄影师、影视团队来取景呢。”吴瑞云说。
对一个村庄而言,一座桥完全可以成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通途。“长汀村历史悠久,古村落文化、渔家文化等乡村文化丰富。得益于长汀大桥,我们不仅让游客欣赏到乡村的美丽风景,更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梦想。”钱杰说。
如虹彩桥见证辉煌历史
一座座桥的建成,对改善当地交通网布局,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云和的桥,缩短了各个区域的距离,也打开了当地百姓生活的新大门。
昔日的长汀村,是瓯江流域的第一大码头,不少村民以船为业,从事水运生意,世代“靠水吃水”。随着长汀大桥建成通车,昔日“阳光沙滩,山里看海”的梦幻设想成为现实,长汀村得以成功链接无限广阔的乡村旅游市场。
2015年前,长汀村有八成村民在外务工创业,是典型的走向衰落的“空壳村”。2015年后,拥有了交通之便的长汀人从厦门买沙,建起了两万多平方米的淡水沙滩,一下“盘活”了日趋凋敝的小山村。
“村民徐宇军返乡创业,开出第一家农家乐,没多久,全村15家农家乐民宿就发展得风生水起了。”钱杰告诉记者,“长汀沙滩”带动了村里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村民年收入从2016年的每户1.4万元增加到如今的每户3.5万元。目前,长汀村已累计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4500万元,村集体经济累计创收500余万元。
交通的改变,不仅为小山村无中生有造“海景”提供了可能,更为云和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1年起,云和大量人口向县城集聚,城东和城南区块的小区连片建起,不仅提升了云和城市现代化水平,也极大改善了云和人居环境。与之相应的是,浮云溪上相继建起一座又一座桥梁,连接起一条又一条道路,成为云和的发展之桥、小康之桥、致富之桥和连接各地的重要纽带。
最近,云和雪梨到了上市季节,吴瑞云又开始忙碌起来。“过去出行靠摆渡十分不便,经常遭遇农产品肩挑背扛到码头但船已经开走的情况。要是下暴雨停了船,蔬菜水果全都运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烂在家里。”吴瑞云告诉记者,沿线村庄建桥修路后,车子可以直接开进果园装货,“上午采摘,最快中午就能端上城里人的餐桌。”
拂去岁月的尘埃,从风霜雨雪中款款而来的座座桥梁,将城市记忆与市民审美融为一体,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继续为云和“站成一道风景”。而桥梁所承载的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精神,则作为时代象征、地域标志,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付名煜 通讯员 吴梓嫣 程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