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区县动态
景宁:勇当山区和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奋斗者
发布时间:2021-09-03 09:46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景宁畲族自治县,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景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畲乡”。

随着浙江吹响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号角,景宁畲汉各族群众展开了科学发展的新蓝图,继续保持奋进者姿态、激发创新性张力,加码发力推动跨越赶超,努力勾画出一幅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新时代畲乡画卷。

“景宁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关爱的民族自治县和全省26个山区县之一,将肩负起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高扬‘丽水之干’奋斗旗帜,一是要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支撑,重点抓好交通、能源、旅游、医疗、教育、养老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二是要以‘双招双引’为战略抓手,超常规推进精品农业提质扩面、工业平台‘二次创业’、全域旅游迭代升级;三是要以实干实绩为鲜明导向,弘扬忠勇精神,厚植感恩文化,凝聚奋斗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勇当山区和民族地区改革创新、生态富民、城乡融合、团结进步、共建共享先行示范的奋斗者。”中共景宁畲族自治县委书记王世强说。

生态经济聚力起势

“这个是黄晶梨,是绿色生态‘景宁600’产品。鲜嫩多汁,甜过初恋。”在景宁鸬鹚乡葛山村精品水果基地里,鸬鹚乡青年党员蓝军蕾、陈苏萍正通过抖音、快手平台,声情并茂地向消费者推销当地的农特产品。

海拔1000多米的葛山村距离县城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前几年,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务工,村里的大量土地被荒废闲置。如何让这些田地重新得到利用,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沃土,鸬鹚乡党委政府积极破题,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引导村民将手中的闲置土地进行流转,并引进工商资本投资。

2018年,在外经商多年的柳育林看到了家乡绿水青山带来的商机,选择回乡发展,向村里承包了一千多亩山地,种植李子、黄晶梨、苹果等水果,并成立了馋上葛山水果基地合作社,加盟签约成为“景宁600”农产品品牌单位。经过三年的培育,柳育林种植的水果如今是供不应求。

高品质的市场路径和销售渠道是实现“景宁600”产品畅销、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景宁坚持从生产基地建设、农业主体培育、农产品包装设计、市场营销推广等方面构建品牌体系,做好“景宁600”的增量、提质、营销文章。借助山海协作的东风,先后在温岭、宁海、上虞、海盐等结对县市设立了“景宁600”销售专柜。近三年来,山海协作的飞柜经济窗口为“景宁600”农产品打开销路,全年销售额从2018年的760万元、2019年的1750万元突破至2020年的3800万元,销售额实现逐年倍增。

“我们依托山海协作大平台,通过‘景宁600’的品牌赋能,让这些大山里面的好产品跨入了大城市的超市、商场,提升了市场溢价,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景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景宁全县11万亩耕地和150多万亩山林,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最佳资源,大山里的农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海拔经济”,稳步行进在共同富裕的路上。

日前,浙江省共富办发布《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点任务清单、突破性抓手清单、重大改革清单和典型案例清单》,景宁“全力打造‘景宁600’开辟山区高质量绿色发展共同富裕新路径”,入选浙江省缩小地区差距典型案例。

从摆脱贫困,到持续增收致富,近年来,景宁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越走越宽,绿色成为畲乡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青山有价,可以核算。188万元、50万元,这分别是大均乡获得景宁县政府拨付的首笔“生态增量采购资金”和景宁农商银行发放的首笔“生态抵押贷款”。

2019年,《景宁县大均乡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报告》正式发布,至此,大均乡成为全国首个发布GEP核算报告的乡镇。而一方山水的价值重估让当地人意识到,原来他们生活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GEP核算报告让人们知道生态环境究竟好在哪儿,进而能合理且有序转化成经济价值。可以说,GEP核算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角。”大均乡党委主要负责人说,作为近年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水域救援培训产业算是为大均开辟了一条“先富路”,而通过带领村集体创办数字化精品研学产业,则是为集体增收开源,开辟了一条“共富路”。

近年来,大均乡加大对绿水青山的保护力度,全乡域河流均达标Ⅰ类水质,被指定为浙江省水域救援基地,还建起了水域救援科教馆。2020年以来,大均已累计开展各类水域救援培训80余批次,培训学员超过2300人次,1380多万元直接经济效益留在了大均。

今年,大均乡又精准瞄向了数字化精品研学产业项目的落地区域,发布了全国首个针对具体产业项目落地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细化核算可供产业发展运用和综合保护开发的生态价值达4503.39万元。随即,大均乡以核算得到的生态价值,让村集体“入股”研学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在大均的生态美景背后,可以看到景宁保护生态、“向美而行”的决心。

2020年,景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25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93,首次降到2以内。全县GDP比2002年增长了8.3倍,财政总收入增长了17.4倍,县域竞争力排名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中位居前列。

精准“造血”惠及民生

日前,距离景宁县城40多公里、地处海拔660米的郑坑乡卫生院“未来乡村·数智健康”云诊室,接诊了首批病人。

雷妙根是这30多位高血压、高血糖等慢病患者之一,他坐在乡卫生院云诊室里,景宁人民医院(浙大一院民族分院)里的专科医生在“未来乡村·数智健康”云诊室中心通过视频,指导乡卫生院医生潘秋玲对他完成了诊疗。

“以前我们都是小病家里熬,熬不下去再去看医生,等到大病了就往省城跑。”雷妙根说,没想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省城名医,连车费都省了。

多年来,景宁山区百姓一直被看病难、看病远、看病烦的问题困扰着。近几年,景宁积极整合省、县、乡三级医疗资源,完善乡卫生院云诊室互联、物联设备,推出“未来乡村·数智健康”建设,实现由省、县专科医师远程掌控乡村慢病管理,打通乡村患者高质量求医问药的“最后一公里”。

为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2012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开展“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决策部署。2013年5月,景宁人民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大一院)正式签约结成帮扶对子,成为浙大一院民族分院。结对以来,景宁人民医院积极探索“省-县-乡”三级诊疗模式,使山区百姓“小病不出家、大病不出县”。截至2020年,景宁县域内就诊率达92.5%,同时还吸引了福建寿宁、温州泰顺等丽水市周边地区患者前来就诊,县域外患者到景宁就诊的住院人次增长56.78%、门诊人次增长35%。

截至2021年7月,浙大一院累计派驻专家670余人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20余项,解决疑难病例1500余例,远程会诊180余例,开展教学查房3700余次,开展学术讲座480余场,下乡义诊服务群众1.5万余人次。

民生之变,远不止于此。近年来,景宁不断优化拓展城市空间,在绵绵大山里延伸出依托“一新一老一副城”的布局:在距离县城7公里的澄照创业园,宽阔的柏油路,忙碌穿梭在园区内的大货车,投资达2亿元的澄照学校拔地而起,那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副城”,更成为了展示当地城乡融合发展的窗口。鹤溪老城区改造积极推进,外舍新区和澄照副城建设拉开框架,并基本成型,县城建成区面积从原有的3.9平方公里扩大到近10平方公里。畲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优化。

抓好民生事业,是增进人民福祉、夯实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近年来,景宁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等目标任务,以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为引领,扎实推进融合发展和民生改善。推动教育提质工程,与省内名校合作办学,高考一段上线率连续五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开展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发放“政银保”小额贴息贷款共5.08亿元,推进助农增收、推动就业创业。

安居乐业共同致富

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从2019年开始,景宁就以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为抓手,以“解危、脱贫、集聚、生态”为目标,优化人口、资源要素和生产力布局,积极引导偏远山区村、地质灾害隐患点村民向中心村镇集聚,托起了偏远山区群众一个又一个“安居梦”。

日前,来自景宁梧桐乡14个自然村的500多名群众,陆续报名参加景宁金山垟畲族特色小区大搬快聚项目一期的选房摇号后,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参观了崭新的小区。梧桐乡枇杷岗自然村村民蓝勇勇难掩心中的喜悦,对入住新小区充满了期待:“这个小区的户型、环境都很好,而且房子和小区绿化都融入了畲族元素,特别有归属感。”

金山垟畲族特色小区位于景宁县城南部,距离县城中心4.5公里,可安置3000余人。“我们希望把金山垟畲族特色小区建设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美丽幸福家园。”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而在红星街道王金垟下山移民安置小区、大均乡泉坑村水碓洋安置小区,已经入住的群众不仅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居住、交通、就医、教育条件的改善,有的甚至通过经营农家乐、民宿走上了致富路。目前,景宁全县已有3万余名高山远山群众搬出大山、融入城镇。2019年至2023年,景宁计划每年安置3千人,总共安置1.5万人。

此外,景宁以县城为中心,组团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目前共创建省级特色小镇1个、市级2个,三个小镇联袂推进,有效聚集了惠明茶、高山蔬菜、电子商务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引导人口有序向产业、集镇和城区集聚。

在乡村享受城市生活,在城里看到民族风光。景宁通过做好“融”文章,有效破解了县域小城市发展困局和制约,探索出一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当地通过实施《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来规划。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和畲族“忠勇精神”,鼓励畲汉干群共同砥砺前行,创成红色示范乡镇3个、红色乡村示范村7个。抓紧畲族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推进畲族博物馆、千年山哈宫等工程的提升和建设,并培育如歌舞剧《印象山哈》《畲山黎明》等文艺节目。发展畲族文创,加大畲乡特色饮食产品、畲族服饰等特色文化精品项目创作和商业开发。

近五年来,景宁共投入少数民族专项发展资金1.34亿元。2018年,景宁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2019年,景宁县委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民族团结之花在畲乡大地盛放。

如今的景宁,正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发展注魂赋能立根,紧扣“聚力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主基调,奋力打造大花园最美风情特色园。努力在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中争先进位,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现代化建设中先行示范,在全省建设“重要窗口”进程中发挥民族自治县独特作用,着力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写好“金山银山”文章,把诗画畲乡建得更美,创造畲汉共同富裕的新生活。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郭真 徐丽雅 通讯员 吴俊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