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十二五” >> 专项规划
索引号 11332500002645160R/2012-31012 文号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市科技局
成文日期 2012-08-20 15:59:5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丽水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时间:2021-09-30 16:48 浏览次数:

丽水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平安丽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着力推进丽水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提升全市综合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10〕66号)、《浙江省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丽水市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要求,由市地震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而成。规划期为2011—2015年。

本规划是市政府指导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审批防震减灾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

一、防震减灾发展现状

(一)地震灾害形势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唐山7.8级地震、汶川8.0级地震和玉树7.1级地震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中河北唐山地震死亡24万余人,四川汶川地震遇难69225人,受伤374640人,失踪17939人。

我省历史上共发生过M≥4.7级破坏性地震11次,其中有2次在丽水境内,分别为1574年庆元51/2级地震、1866年景宁43/4级地震,1917年庆元景宁间41/2级地震也造成了一定破坏。从公元288年~至今,丽水地区共发生M≥3级地震32次,除龙泉市没有发生过3级以上地震外,其余地区都有3级地震活动,其中庆元地区3级地震活动频度最高,强度也最大(如图1所示)。另外,台湾地区和周边海域发生的地震也容易对我市部分地区造成影响,资料表明70%的台湾6级以上地震对我市部分高层建筑有影响,台湾7级以上地震,我市绝大多数地区有感。

丽水地区地震和地震灾害具有以下特点:地震大都发生在余姚-丽水断裂带(如图2所示)周边及其分支断裂带上;震源浅、烈度高;社会影响大,衍生灾害重;远场地震波及影响频繁。

(二)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地震局的指导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期间我市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逐步健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图1  丽水地区3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公元288年~至今)

 

 

 

 

 

 

 

 

 


图2  丽水地区主要断裂分布示意图


1、防震减灾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市和部分县科技局增挂了地震局牌子,成立了市级地震测防中心。各县(市、区)都明确了防震减灾人员和机构,落实了工作经费,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2009年,省委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平安市县”考核后,也有力促进了我市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2、地震监测设施逐步完善,监测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十五、十一五防震减灾项目建设,我市共有各类观测台站15个,共22个测项,其中测震台9个,强震(烈度速报)台6个,GNSS基本站2个、基准站3个,钻孔应变台1个,地形变台1个,全市地震监测网络体系初具规模,监测台站分布如图3所示。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大型水库区域1.0级。

3、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市地震局与发改等部门共同努力下,十一五期间共完成6项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审定工作,并为丽水机场预选址提供了地震基础资料。完成了中小学校舍抗震设防普查工作。学校、医院等新建、扩建工程必须提高一档设防的要求列入了政府会议纪要内容,为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工程的地震安全提供了保障。

4、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形成

完成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地震应急预案修订,2006年《丽水市地震应急预案》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编制完成《丽水市地震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成立市地震应急指挥部。挂牌成立市综合应急救援队。配合省地震局统一部署,在青田滩坑库区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市教育、地震等部门多次在学校组织了师生应急避险演练活动。各县(市、区)所辖乡镇(街道)均建立了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

5、地震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成功处置文成泰顺交界地震和台湾海峡5级以上对我市普遍有感的地震事件,市地震等部门迅速反应,及时平息民众中的疑难情绪。及时应对各类异常事件,有效处置2009年龙泉蟾蜍大量迁徙事件,排除地震异常,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6、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进

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广场宣传、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采取知识竞赛、展出图板、发放宣传单、设立咨询台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地震科普宣传。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在市本级建立了1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三)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难以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的地震安全保障。防震减灾工作在基础能力建设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

1.地震监测能力仍显不足

测震台网布局还不尽合理,地震监测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型水库的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有待加强;地震前兆观测手段相对不足,有效获取地震前兆信息能力不强,典型地震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地震烈度速报台网还不完善,烈度速报能力还不能满足速报需求;监测台网运行保障技术有待完善。

2.地震灾害防御水平还需加强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还没有完全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抗震设计与抗震设防要求衔接不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尚未全面完成,重大工程和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设防监管尚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防震能力普遍薄弱,农居建设缺乏有效的抗震设防管理。

3.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

地震灾情快速获取、应急指挥决策等难以满足抗震救灾的需求现行地震应急预案在应对破坏性地震方面还存在缺陷。抗震救灾现场协调、指挥能力亟待提高。避难场所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尚未启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尚不完善。基层地震应急处置与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4.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公众对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和提高地震避险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在硬件和软件上均与公众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尤其难以满足公众对提高自身地震避险技能的迫切需求。

缺乏完善统一的地震公共服务技术平台,无法在地震消息发布、震情灾情搜集、应急指挥、震害防御等方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各类服务。

二、防震减灾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提升能力为保障。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强化管理为手段。将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向更深层次推进,完善多部门密切配合的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尤其是基层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合力。

以拓展服务为途径。将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向更宽领域拓展,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丰富服务产品,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实效。

以有效减灾为标准。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作为检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唯一标准,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面预防,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强化农村抗震设防基础,实现减灾效益的最大化。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我市综合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1、完善多测项、多手段的地震观测体系。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大型水库库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0.5级。

2、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显著增强。抗震设防要求纳入重大建设工程可行性论证必备内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新建、扩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提高一档设防;逐步提高我市农村居民房屋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

3、地震应急响应能力全面提高。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5分钟内启动应急预案,1小时内救援队出发赶赴灾区,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医疗、生活救助和安置。

4、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和意识。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

主要指标见下表:

丽水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10年实际情况

2015年目标值

1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抗震设防能力

庆元、云和、景宁按6度设防,其它县(市、区)不设防

全部按新一代烈度区划图的标准执行

2

地震观测台站数量

15

23

3

防震减灾科普基地

1

3-5

4

地震监测能力

2.0

1.5

5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0

1-2

三、主要任务

今后5年,是丽水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防震减灾工作与时俱进,大力开展地震安全基础能力和创新服务建设,不断提升全社会抗御地震的能力的重要机遇期。围绕十二五目标,主要设定了四项主要任务,力争使我市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为实现国务院提出的2020年防震减灾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测能力

1、加快推进测震台网建设

新建云和测震台;在滩坑水库库区增建青田北山、景宁渤海无人值守数字遥测子台,结合库区原有三个测震台(景宁台、峰源台和万阜台)建成滩坑库区专用地震监测台网。

联网接入与我市邻区的部分数字地震台,拓展丽水市地震监测范围,提高我市的地震监测精度。

2、完善地震前兆监测设施

升级改造联城前兆台监测设备,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新建丽水市GNSS基准站,与庆元,景宁和松阳GNSS基准站初步形成GNSS观测网络。

3、加强强震观测设施建设,提高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按照全省统筹布局,建设遂昌、松阳、龙泉、景宁、青田、缙云、庆元烈度速报台站。为实现地震烈度快速测定、震灾快速评估夯实基础,为救灾和工程建设提供依据与基础资料。

4、建设市地震信息网络系统,提高信息共享能力

建设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省、市、县地震信息互通互联。结合国家地震安全社会服务工程开展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地震部门同市各部门之间畅通的信息渠道,增强地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建立健全地震台网技术支撑保障体系。

通过十二五期间建设,全市测震台网进一步优化,前兆和强震动观测台网更加完善,观测台站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丽水市地震观测台站分布示意图


(二)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教育。以建设防震减灾示范学校为抓手,推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防灾意识。建设公众防震避险实训基地,让公众体验地震发生过程、提高自救互救和抗震避险能力。

加强防震避险应急演练。各级地震部门积极主动制定防震避险应急演练方案,组织辖区内的机关、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学校定期开展防震避险应急演练,要推进每个学校至少每年开展1次地震应急避险演练,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提高应急避险能力,特别要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地震应急避险演练。

健全舆情收集、分析、引导和信息发布机制,健全地震新闻发布和宣传报道工作制度,健全地震谣传误传事件应对处置预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贯彻积极、主动、科学、稳妥、客观的宣传工作方针,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信息,做好相关的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三)全面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

依法落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对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地震、发改、建设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加大监管力度,督促指导建设单位等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在抗震设计、施工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抗震设计规范等工程建设标准。

对新建、扩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等建设工程,必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

逐步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建设抗震设防示范户、示范村或示范小区,编制通俗易懂的农居地震安全宣传资料进行推广宣传。

(四)提高抗震救灾组织指挥和应急救援能力

继续做好到乡镇、企业的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和落实工作,强化城市生命线设施和地震易引发次生灾害单位地震应急预案的落实;继续完善并适时更新地震应急与救援基础数据库。落实地震应急分级分部门职责,细化有关应急信息联络工作程序以及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确保高效、及时应急。

完善“一队多用、专兼结合”的各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地震、发改、财政、经信、交通、国土、卫生、民政、水利、公安、消防、武警等部门加强协调合作,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志愿者等基层救援队伍,开展专业培训和教育,充分发挥民众自救互救能力。

依托公众防震避险实训基地,建设以地震应急决策反应数据库、灾情现场获取与上报、视频会议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指挥技术系统。

依托各级民政部门,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加强粮食、药品、帐篷等通用应急物资的储备。

结合实际、利用公园、绿地等规划,因地制宜建设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并做好标志、标识的管理。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配置必要的疏散通道和避险逃生器材。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5分钟内启动应急预案,1小时内救援队出发赶赴灾区,政府各部门4小时内全面展开工作,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医疗、生活救助和安置。

四、重点项目

“十二五”期间,将实施三大重点项目建设。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促进全市防震减灾发展目标顺利完成。

(一)丽水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在综合利用现有建设成果基础上,建设市级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综合信息系统,与省级信息系统对接。内容包括基础平台、功能平台和应用平台。

基础平台。以综合数据库为核心,数据产出应用为目标,应急指挥流程为主线,建设统一的数据服务引擎,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支撑。

功能平台。依托省局深度处理的数据结果,形成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灾情快速评估及决策响应、震源机制解与破裂过程速报、远程会商、电子应急预案、地震现场指挥调度、灾情信息快速传递等功能接口,作为公共服务的技术依托。

应用平台。整合震情信息、震情处置、应急指挥与救援、法律法规、科普知识等内容,形成服务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的地震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二)丽水市公众防震避险实训基地

建立丽水市公众防震避险实训基地,强化社会公众的防震避险意识,提升公众地震避险逃生技能。项目建设以防震避险技能训练为主体,兼顾地震台网技术支撑保障系统、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面向社会公众,主要为志愿者队伍和大、中、小学生等。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典型震害结构及次生灾害模拟训练废墟,4D数字影院,地震体验馆、地震应急指挥大厅、地震监测台网中心,科普教室、宿舍等辅助工程。

(三)丽水市地震监测台网优化完善项目

优化完善全市地震监测台网,提升地震监测基础能力。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云和、景宁渤海、青田北山3个测震台;新建丽水GNSS基准站,升级改造联城前兆台新建遂昌、松阳、龙泉、景宁、青田、缙云、庆元7个烈度速报台

五、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防震减灾事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县级地震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市、县地震工作部门防震减灾管理职能,明确职责、保障工作条件。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防震减灾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增加经费投入

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多元投入机制。健全完善长效规范的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应急拨付机制。积极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和引导企业及社会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三)完善工作机制

进一步加强市地震局对县(市、区)科技(地震)局的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基层防震减灾工作部门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地震、国土、水利等部门的交流、沟通合作机制,建立群众参与、专家咨询评估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

(四)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防震减灾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研究,制定合理、科学的培训计划,力争在两年内全面完成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人员的培训任务。形成地震业务、地震管理一体化的人才资源布局,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强基层防灾信息员队伍建设。

(五)应用地震科技,提升服务社会水平

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服务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多方位开展地震科技合作和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与国内高水平科技人员进行合作,加快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前进步伐,拉动我市地震科技水平提高。

 

 


附表:

丽水市“十二五”防震减灾重大基本建设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

地点

建设内容和规模

规划总投资

(万元)

十二五投资

(万元)

预计开工时间

预计竣工时间

合计

9035

9035

实施类

8715

8715

1

丽水市公众防震避险实训基地

新建

市本级

建设丽水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立健全地震台网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地震科普体验馆。总用地面积10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6500

6500

2013

2015

2

丽水市GNSS台

新建

市本级

总用地面积1.5亩,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含专业设备。

300

300

2013

2014

3

联城前兆台升级改造

续建

市本级

升级改造台站观测房及观测手段

100

100

2012

2013

4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新建

市本级

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

150

150

2013

2015

5

地震应急演练

新建

市本级

每年度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60

60

2012

2015

6

地震应急救援装备

新建

市本级

购置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装备

500

500

2013

2014

7

缙云县烈度速报台

新建

缙云县

总用地面积1亩,总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含专业设备。

200

200

2012

2013

8

龙泉市烈度速报台

新建

龙泉市

总用地面积2亩,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含专业设备。

300

300

2012

2013

9

景宁县烈度速报台

新建

景宁县

总用地面积1亩,总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含专业设备。

200

200

2012

2013

10

庆元县烈度速报台

续建

庆元县

原测震台基础上扩建

30

30

2012

2012

11

云和县测震台

续建

云和县

原烈度速报台基础上扩建

35

35

2012

2012

12

松阳县烈度速报台

续建

松阳县

原测震台基础上扩建

30

30

2012

2012

13

遂昌县烈度速报台

续建

遂昌县

原测震台基础上扩建

30

30

2012

2012

14

青田北山测震台

新建

青田县

总用地面积1亩,总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含专业设备。

150

150

2012

2013

15

青田县烈度速报台

续建

青田县

原测震台基础上扩建

30

30

2012

2012

16

景宁渤海地震台

新建

景宁

总用地面积1亩,总建筑面积50平方米,含专业设备。

100

100

2011

2012

预备类

270

270

 

 

1

莲都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新建

莲都区

约100平方米

30

30

2012

2013

2

松阳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新建

松阳县

约100平方米

30

30

2014

2015

3

云和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新建

云和县

约100平方米

30

30

2013

2014

4

庆元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新建

庆元县

约100平方米

30

30

2014

2015

5

缙云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新建

缙云县

约100平方米

30

30

2014

2015

6

景宁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新建

景宁县

约100平方米

30

30

2014

2015

7

龙泉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新建

龙泉市

约100平方米

30

30

2014

2015

8

遂昌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新建

遂昌县

约100平方米

30

30

2014

2015

9

青田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新建

青田县

约100平方米

30

30

2014

2015

研究类

50

50

 

 

1

丽水市典型地震研究

 

市本级

软课题

50

50

2013

2015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