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百山祖国家公园景宁片区的英川镇黄垟口村雁湖,今年首批野生鸳鸯又回来越冬了。据当地村民观察,有30多只。从七年前一两对鸳鸯,到去年最多时近200只,来雁湖越冬的鸳鸯越来越多了。
英川镇是创建中的百山祖国家公园东大门的入口,境内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92.18%。鸳鸯栖息在黄垟口村一公里外的雁湖里。这里位置僻静、水质优良、食物充足,是一个天然避风港。
鸳鸯是雁形目鸭科动物,主要栖息于山地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中。在雁湖,“回家”的鸳鸯们憨态可掬,在碧绿的湖水里觅食嬉戏。它们时而站在岸边,梳理羽毛;时而在水里,互相追逐;时而相依小憩,耳鬓厮磨……为百山祖国家公园这幅山水大画卷增添了不少生机与灵动。
最早拍到鸳鸯活动的是英川镇的农民摄影家刘德荣。“我第一次在雁湖看见鸳鸯,大约是在7年前。”他回忆道,“也可能更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由于村民不认识,都把它们误认为‘山鸭’。”
由于鸳鸯连年“集结”来越冬,当地村民给雁湖取了一个新名字——“鸳鸯谷”,并且自愿当起了护鸟人。雁湖旁是英川通往景宁县城、庆元、龙泉的县道。“鸳鸯胆子小,人一靠近,就会受惊飞走。”刘德荣经常在公路旁站岗,提醒过往车辆不要鸣喇叭,轻关车门,劝导拍摄者不靠近、不航拍。后来,他和当地6位摄影爱好者组成护鸟队,每周至少在雁湖附近巡逻3次。村民周正仓在雁湖钓了十几年鱼,为了不惊扰鸳鸯,如今鱼竿都闲置了。吴可良的家距离雁湖最近,每次路过雁湖附近,他都刻意放轻脚步。
不仅如此,村民还为鸳鸯让田让地,将雁湖旁10多亩耕田及其他自留地的庄稼改种其他品种,错峰采收,不影响鸳鸯越冬,并把保护措施写进村规民约,将鸳鸯当成“编外村民”保护。
为了给鸳鸯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百山祖国家公园景宁保护中心也采取多种措施,进行24小时守护。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景宁保护中心副主任叶文晶介绍,中心启动了“三员保护制度”,即通过国家公园管理员、护林员、野生动物救助员开展专业保护。中心还进行了数字化建设,安装了监控实时监测鸳鸯的动态,防止他人干扰,同时招募志愿者共同参与野生动物的保护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