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丽水要闻
浅评《绿水青山》艺术魅力:一缕清风入怀抱
时间:2022-10-31 09: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10月30日,由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和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联合出品、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表演的越剧现代戏《绿水青山》在丽水大剧院隆重首演。

《绿水青山》紧密结合时代发展主题,把丽水用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印迹与戏曲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越剧的表现形式和戏曲的语汇叙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从一个家庭的命运切入,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现实。《绿水青山》不仅剧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而且舞美如水墨丹青,音乐似林籁泉韵,剧场效果反应强烈,观众好评如潮,演出取得圆满成功。观看《绿水青山》既是一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再学习再教育,也是一次艺术盛宴的鉴赏体验。《绿水青山》(以下简称《绿》剧)剧本创作的成功和剧场呈现的完美,使得该剧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戏曲艺术精品剧目。该剧精彩纷呈,美不胜收,可圈可点之处不胜枚举,本文仅就导演、一号主演的二度创作艺术魅力作一粗浅的评议。

导演杨小青匠心独妙,出神入化,刻意追求导演手法的时尚诗性和艺术呈现的综合性。

杨小青是荣获过六次文化和旅游部“文华奖”的国家一级导演,虽然已经年过八旬,但她创作激情不减,艺术风采依旧,一直活跃在戏曲导演创作第一线。《绿》剧的导演手法新颖、时尚、诗性,不仅挣脱了传统戏曲的陈式化束缚,完全以生活化的手法加以呈现,而且通过艺术种类嫁接的手法,巧妙地将戏曲表演与旋转舞台、电影蒙太奇、器乐演奏、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增强了《绿》剧的艺术张力和视觉冲击力。

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杨小青导演在《绿》剧中“五段二胡”和“三段舞蹈”的嫁接妙用,充分体现了杨小青导演手法新颖、时尚、诗性的风格。纵观全局,“五段二胡”有二胡独奏、二胡四人组合、二胡八人组合。分析导演意图,其功能作用主要有二:一是衔接场景转换。二是烘托剧情气氛。如第一次出现的二胡独奏,既是承前启后场景转换的标志,又是青莲村年轻夫妇惜别时依依不舍气氛的烘托。随着剧情发展,无论是二胡四人组合的反复出现,还是二胡八人组合的重磅登场,都恰到好处地配合了剧情的场景转换和气氛烘托,而且每一个二胡组合之间都具有呼应感和布局感,其表演节奏的快与慢,情感色彩的浓与淡,布局位置的空与满,都是导演独妙匠心的竭力而为,因而呈现出了如同书法艺术一般的章法美和形式美。中国传统戏曲是抽象化的写意艺术,但在现代戏中又运用相对具象化的写实手法进行演绎,导演将“五段二胡”组合进行巧妙的嫁接运用,并努力使其达到极致,使得现代戏具象化的写实中又有了抽象、诗化的写意美,充分体现了杨小青导演戏剧舞台导演意象的诗性品格。

再如“三段舞蹈”,分别为“小板凳舞”“自行车舞”“红包舞”,导演把舞蹈表演艺术嫁接到了越剧艺术之中,其功能作用也有二:一是渲染特殊气氛。二是营造戏剧高潮。其中“小板凳舞”“自行车舞”的作用属于功能一,“红包舞”则属于功能二。“三段舞蹈”的运用,一改越剧的传统表演节奏,赋予了《绿》剧更加强烈的时尚气息和节奏韵律。

无论是“五段二胡”还是“三段舞蹈”,都是杨小青导演手法出神入化的具体体现,通过不同艺术种类的精心嫁接,既遵循剧本创作的独立性,又跳出剧本的限定性,大胆追求戏曲呈现的艺术综合性,以增强《绿》剧的时尚性和可看性,从而使《绿》剧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更是导演在传统越剧传承实践中对继承和创新的高度融合。

主演王滨梅造诣精湛,技艺高超,竭力追求角色塑造的丰满性和人物形象的鲜活性。

《绿》剧的主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滨梅饰演的肖美云,是《绿》剧的核心。王滨梅在舞台呈现中,既遵循戏曲表演的规律,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按照剧本设定的戏剧场景、故事情节、台词道白、人物情感进行表演,保证了剧本的特定性和限制性,又融入了自己对剧情和角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倾心于表演上的二度创作,竭力追求人物角色的丰满性和鲜活性,成功塑造了一个真实、丰满、鲜活的肖美云形象。

王滨梅具有深厚扎实的舞台表演功底,她委婉动人,扮相端庄靓丽,嗓音甜美亮丽,擅长演傅派、金派、吕派及越歌、流行歌曲,表演细腻入微,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绿》剧中最体现她演唱技巧的是最后一个场景中那段长达38句唱词的中心唱段,她的演唱时而深沉隽永,时而柔和缠绵,时而像高山流水,时而似春雨潇潇,情深意浓,委婉动听,久久激荡人心。她在《绿》剧演绎中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折射出了她的艺术涵养之精深,无论是唱腔的演绎,还是台词的处理,无论是表演动作的设计,还是人物情感的呈现,都充分体现了她“细腻入微”的表演风格。

王滨梅“细腻入微”的表演风格贯穿于《绿》剧始终,最典型的是肖美云回村受到乡亲讥讽后手中的矿泉水瓶滑落在地的动作设计,将肖美云的心神恍惚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在方宏坤返回老宅一场戏中,其“细腻入微”的风格则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王滨梅将肖美云从“热情相迎”,到“疑云骤起”,再到“心生怨恨”,最后到“赞同认可”这个认知和心理变化过程的舞台呈现,作了细腻的动作设计和处理,通过“一笑”(迎宾礼仪式的微笑)、“一端”(端出烧饼爽面并加以旁敲侧击)、“一抱肘”(认出方宏坤后将双手抱臂交叉于胸前以示藐视)、“一回头”(听到方吃面条发出熟悉的哧溜声猛然回头)、“一甩”(将餐巾纸甩给方)、“一坐”(背朝方坐在椅子上)、“一夺”(夺走方手上的盘子和筷子)、“一推”(推开方)、“一赶”(驱赶方)、“一扔”(扔掉方的礼帽)、“一拍”(因方回乡投资竟然忘了怨恨像老朋友似地拍了拍方的肩膀)、“一聚”(情不自禁地与方聚首看远景规划),这一连串细腻入微的特定动作的设计演绎,将肖美云这个角色特定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给人以剧中人物的真实感、丰满感和鲜活感,让观众沉浸于细腻而又强烈的艺术感染之中。

如果说导演的创作决定了戏曲舞台呈现的风格和样式,是二度创作的灵魂,那么,主演的表演二度创作则是一出戏成败的关键。演员是舞台的主体,而主演则是主体中的主干,正是因为王滨梅在《绿》剧中“走心”的表演,将细腻入微的唱腔、身段、动作、表情、念白等表演技巧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角色身上加以“走心”的呈现,才使肖美云的艺术形象达到了“声情并茂莲出水,形神兼备鹤入云”的艺术境界,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梦想、有担当、有爱有恨、有血有肉的基层共产党员干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