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农业农村局 >> 民生信息 >> 乡村振兴
索引号 11332500MB1664458R/2022-39940 文号
组配分类 扶贫开发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22-11-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沃野平畴 活力无限 ——丽水“浙十年”持续擦亮“三农”金名片
发布时间:2022-11-07 15:48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办公室

十年,是时间的刻度,也是发展的标尺。

这是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十年,品质化升级、组织化发展、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这是农村面貌美丽蝶变的十年,打开窗户望得见青山、走出庭院听得见淙淙山泉,村道变成风景线,农村变身“花园乡村”。

这是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的十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实现全省“十三连冠”,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一连串耀眼的成果和数据,勾勒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三农”工作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格局性、整体性重大变化。

沃野迸发新活力,处州风光无限好。过去这十年,是丽水“三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八八战略”,加快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十年,也是丽水农民得实惠最多、获得感最强的十年。特别是2004年以来,丽水连续16年出台“市委一号文件”推动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共同描绘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大画卷。

富民强村大步前进 群众生活幸福安康


“穷在山上、困在路上、弱在散上”,形象生动地道出了丽水市长期以来面临的城乡发展步调不齐、山区中心城市能级不高、城乡要素流通不畅等瓶颈问题。面对加快跨越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紧迫现实,丽水全面清零集体经济薄弱村,坚决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同时以“大搬快聚”助推富民安居,农民收入高速增长,富民强村之路越走越宽。

200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590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0.1%。此后三至五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分别于2008年突破5000元,2013年突破10000元,2015年突破15000元,2019年突破20000元跃升到21931元,年均增长11.9%,大大高于经济增速。2020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37元,同比增长7.8%;2021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86元,同比增长11.6%,增幅全省“十三连冠”……丽水农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攀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2019年11月,全市实现了集体经济薄弱村“清零”;2021年,全市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1.90亿元,同比增长15.01%;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总收入6.26亿元,同比增长23.60%。全市854个省定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实现收入达标。不仅如此,这些年,通过下山移民、分流安置走出大山的丽水数万农民,因下山而彻底改变命运,农民搬迁后的农村田地、山林等经营权有偿流转,推进搬迁村社(安置小区)进行GEP核算。引导和鼓励搬迁农户以自主经营和经营权流转、参股等形式,盘活利用迁出地的山林、田地等土地资源,通过大搬快聚撬动了乡村的“二次开发”。

海拔低了,生活质量高了,异地搬迁扶贫工作让丽水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户兼享“安居”“乐业”,而在此过程中,昔日的贫困群众也充分发挥出主体作用,他们积极参与发展、共享发展、自主发展,不仅成为脱贫攻坚的受益者,也成为乡村振兴的贡献者。

在龙泉小梅镇,青溪竹木加工小微企业园与庆元双枪竹木有限公司签订了承租合作意向书,企业将针对当地竹木加工特点设置合适的岗位,实现了更多搬迁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再就业;在景宁,溪下坑村全村搬迁到大均乡泉坑村后,村民梅福珍把自己宽敞的新家装修成了民宿,吃起了“旅游饭”,如今每年仅民宿收入就达到8万多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类似的例子,在丽水各地不胜枚举。

为了更好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丽水还大力培育“农三师”等高素质农民,建成十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2022年把“农三师”等共富能力提升列入全市十方面民生实事,启动“百万农民素质提升促共富”行动,建立市县联动、形式多样、方便群众的新时代农民全员、全生命周期培训体系,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形成了“畲乡月嫂”“松阳茶师”等20多个子品牌,“菇乡师傅”“云和师傅”“缙云烧饼师傅”等人才品牌享誉全国,为农民找到了实实在在的就业赚钱门路。

与贫困作斗争,最重要的是勇气、远见、责任和担当。如今,“山区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底子薄弱、增收后劲不足”的普遍难题得到有效化解,丽水各个地方都迎来了“强村发展”的源头活水和持续后劲。

三产融合强力赋能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曾经,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村庄分布高、远、偏;产业发展低、小、散;农民生活穷、苦、累。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山区市实际的产业振兴之路?

过去十年来,丽水市着力在“生态立农、改革活农、科技兴农、质量强农、多措惠农、依法治农”等方面下功夫,深入实施生态精品现代农业“361”工程、“912”工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浙江(丽水)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创建,农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走出了一条“生产标准化、产品精品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绿色化”的特色发展道路。

在丽水,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乡村奔向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比比皆是,“因地制宜选产业”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在龙泉屏南镇、松阳玉岩镇、莲都峰源乡等高海拔偏远山区,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在青田的一些偏远乡镇,“稻鱼共生”是最独特的致富经,2019年以来农发公司稻鱼米的销售额超3千万元,平均售价在10元/公斤,零售价可达40元/公斤;在松阳、遂昌、景宁等地的山区茶园里,茶叶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黄金叶”,2021年丽水市茶园面积达到60.8万亩,其中投产茶园54.8万亩,全年茶叶产量4.7万吨,茶产业链产值150亿元,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方阵……

不仅如此,农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农家乐民宿等致富“新三宝”的崛起壮大,同样为山区差异化扶贫提供了崭新经验。同时,丽水紧紧抓住“山海协作”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主动争取、主动对接、主动融入,不断深化与兄弟市合作共赢。尤其是2018年以来,丽水创新运用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聚力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协作共商、信息共通、难题共解,来自“海”的强大力量,为许多地处浙西南偏远山区的丽水乡村,铺就了一条条全新的发展赛道。

“山”字系品牌的持续辐射,让乡村产业不断得到“阳光雨露”滋养,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依托“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一车车产自景宁的优质高山农产品被运往台州、杭州、上海等地,成为当地居民餐桌上的佳肴。在九龙乡,农业龙头企业联合100多户农户,协作打理2200余亩番薯种植基地,建起了现代化番薯粉丝加工厂,产品以“景宁600”县域公用品牌走向全国市场,全年总产值可达1300余万元,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1.6万元。去年,这里的番薯面还通过了欧盟标准认证,正式进军国际市场。如今,“山”字系品牌体系仍在创新发展,以“丽水山耕”生态农产品、“丽水山居”田园民宿、“丽水山景”乡村旅游、“丽水山泉”优质饮用水等为代表的现代乡村产业风生水起,持续推动丽水乡村“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共同筑起乡村产业振兴的根基。

现在的丽水,指尖在屏上轻轻一点,旅行之余也可以给大棚里的蔬菜浇水施肥;没有土壤,植物工厂里的蔬菜依然长得旺盛;松阳、云和等地的民宿一房难求,山村游人如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科技与农业融合,描绘着最时尚、最具创造力的乡村图景。

持续推进千万工程 农村环境宜居宜业


山环水绕,鸟语花香,阡陌交错,稻麦飘香的浙西南丽水乡村,处处是美好的花园乡村景象。每逢节假日,溪边、山谷、草坪,处处洋溢着都市人徜徉乡村的欢声笑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古诗词抒发的乡村美好意境,如今在丽水“花园乡村”创建行动中照进了现实。

2019年,丽水率先全省启动谋划“花园乡村”顶层设计和大推进行动,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要求,全面打造浙江“新时代美丽乡村”的丽水版,这也是回答美丽乡村建设“全国看浙江、浙江怎么办”的“丽水答卷”。随着花园乡村启动创建,好生态与大花园交相辉映、诗画田园与美丽乡村相互交融的“丽水山居图”正逐渐走向现实。同时,丽水还成功实现了浙江省大花园示范县创建的“县县全覆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而生态宜居是关键。随着乡村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自然对环境质量有了更多的关注、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按照“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目标要求,丽水坚持保护与传承、利用与开发并举,分重点村和一般村两大类,每年启动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推动实施“古村复兴示范工程”。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累计启动十批次632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占全省(2537个)的24.91%,其中重点村86个,一般村546个,分别占全省(432个)19.91%、(2105个)25.94%。

同时,还制定实施了《丽水市传统村落保护管理条例》,推广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模式,大力发展“古村落+文化创意”“古村落+艺术”“古村落+特色民宿”等新业态,激活古村经济活力。各地在保护中寻利用,在传承中谋发展,实现“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的良性循环。在松阳,陈家铺村率先引入“文化引领的活态保护”和“品质优先的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和“拯救老屋行动”的深入开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沉睡”多年的古村渐渐苏醒。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十年来,我市农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农民生活迈上了新起点。踏上新征程,丽水“三农”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全面厉行“丽水之干”,以浙西南革命精神注魂赋能立根,坚定不移走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道路,紧扣品质化、数字化、国际化趋势,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丽水特色的标志性成果,争当全国领先的品质农业示范区、花园乡村先行地、乡村振兴排头兵,为丽水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贡献“三农”智慧、增添“三农”风景,向世界讲好丽水“三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