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则有鱼,田鱼当家禽”,青田县方山乡上庄村村民林国平的村,有着“中国田渔村”的称号,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区域。
(前排左一为林国平)
林国平,1978年12月入伍,在上海警备区服役,1984年1月退伍,在服役期间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优秀团员、党员。退役后,凭借优秀的军事理论基础以及在部队的知识积累,林国平在县里的招干考试中名列前茅,分配到乡政府并工作了四年。
1994年,林国平决定出国经商。在捷克二十几年,林国平无不想念着家乡那口鲜美的田鱼,随着父母年岁增长,伴随着家中沿袭的古法孵化田鱼技术无人继承的现状,2019年,林国平决定回国继承古法孵化技术。
林国平的祖辈都是靠经营稻田养鱼为生,掌握着一套古法孵化青田田鱼苗的秘方,通过这种技术孵化出来的田鱼肉质鲜嫩,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喜爱。
“我们家古法孵化技术是代代相传的,从小耳濡目染,很多步骤哪怕过了这么多年,我仍然记得,是烙在骨子里的印记。”为了完全传承技艺,回国后,林国平根据母亲的法子一步步从头开始,虔诚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步骤。孵化需要挑选上好的鱼种,挑选最佳的时机,借助原生态的工具。一切准备就绪后,将鱼种放置在鱼塘中,等待母鱼适应“新屋”产卵,产卵后将附着鱼卵的柳杉枝转移到鱼卵“婴儿房”精心照顾,直至成型。破卵后的小田鱼被大家称呼为“小水花”,用古法自制的饲料喂养着,直至大一点再投到水稻田中,吃着稻花和各种昆虫,逐渐长大变成肥美的田鱼。
稻田养鱼也是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在这一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大大减少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增加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此方式种植的稻鱼米更加绿色安全。
“我们传承的精华就是用好这一套系统,改变的是越来越科学的养殖技术,而种养环境、整套系统则都是保留原生态的。”林国平说。
2022年,林国平种植生产的稻鱼米在全县稻米比赛中获金奖,在全市稻米比赛中获优胜奖,同时他本人也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