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专题 >> 让老年人省心暖心 >> 敬老服务
缙云县“1+X”模式守护照料中心暖心升级,进一步探索破解山区居家养老难题
时间:2022-03-01 09:3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缙云县民政局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属于典型山区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下辖7镇8乡3街道,8个城市社区,253个行政村,1351个自然村。2021年末户籍总人口467923人,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02470人,占总人口21.9%。农村和城市老年人占比9:1,农村空巢、独居老年人位居全市前列。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缙云县立足山区实际,将山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推动养老领域共同富裕的突破口,探索“1+X”模式守护照料中心暖心升级,“1”是指一个点,意指依托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X”是指多条线,点线延伸,大力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带动辐射周边老年人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裕的有效转变,进一步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主要成效

目前缙云县共有照料中心243家,正常运行的照料中心182家,占照料中心建成总数的75%。其中开展助餐服务110家,占运行照料中心总数的60.44%。平均运行天数219天,平均就餐人数26人,累计服务949262就餐人次。现已建成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家,实现全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15分钟的居家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2021年累计发放照料中心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补助408.24万元,发放老年人就餐补助277.41万元。

做法

(一)保障资金政策支持,打好养老底色

根据“兜底线、保基本、促发展”的原则,全面梳理整合全县现行养老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照料中心的财政资金补助力度。一是提高运营经费。对老年食堂年运行天数达到正常运营天数的照料中心按照日平均就餐老人数分为四档给予运营补助,标准从原来的每年2万至6万元,提高到每年2.5万至7.5万元。老年食堂年运行天数少于100天或仅各活动室运行的,也可享受补助0.3万元/年的运营补助。二是拓宽餐补范围。对在照料中心用餐的以下老年人:分散供养的特困老年人、低保老年人、70周岁以上老年人,按实际用餐人数给予用餐服务补助,补助标准从原来的中、晚餐2元/人/餐,提高到早餐2元/人/餐,中、晚餐3元/人/餐。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自然村设立的养老互助点,同样参照给予用餐服务补贴。三是持续改造升级。全力推进照料中心标准化提升,通过以点带面、分批改造方式实现照料中心设施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优质化、运行持续化,提升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以奖代补方式予以最高15万元的补助。目前已经完成标准化建设的有7家,正在进行提升改造的5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供给,为照料中心的持续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优化服务质量水平,增添养老亮色

一是强健服务队伍。经过近10年实践和发展,缙云县本地形成了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依托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以照料中心为辐射点,多年如一日地为周边老年人提供菜单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打通了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各位护理员如儿女般对老年人贴心、细致、耐心的照料,获得了他们的一致好评。县民政局曾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上年度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平均综合得分为91.5分,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二是丰富服务内容。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在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的基础上,缙云县通过养老服务需求调查评估,根据“目前所需、未来可续”原则,制定了包括助餐、助浴、洗涤、托养、精神慰藉、健康监测、代办事项等32项服务内容的《缙云县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项目清单》,丰富多元的服务内容,有效满足了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三是完善服务细则。在坚持保障基本、聚焦刚需的基础上、通过适度普惠、引导消费相统一,修订完善《缙云县养老服务补贴实施细则》,实现服务对象、服务需求、服务项目、服务管理“四精准”,使基本养老服务更加符合困难和特殊老年人需求。服务内容在保障低保和低边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基本上,将80周岁及以上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失独家庭老年人、90周岁以上老年人列入关爱范围,让特殊和困难老年人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政府给予的居家养老服务,感受到民生工程的温暖。缙云县养老服务补贴政策以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由社会专业养老服务组织为享受服务对象提供等额个性化养老服务,2021年共惠及1706位老年人,发放资金157.96万元。

(三)推动互助结对帮扶,彰显养老特色

一是发挥邻里互助优势。基于山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众多的现状,在缙云黄帝文化源远流长,慈孝文明蔚然成风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当地乡贤、老医生、老教师、老党员优势,鼓励各村依托照料中心积极探索“邻里互帮探访制度”,营造了敬老爱老助老的浓郁孝文化氛围。比如壶镇镇岩背村,当地的村干部、乡贤、镇退休干部,还有收茭白的普通村民等人,自发组成一支“养老志愿服务队”,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时间银行”互助模式,不仅平日为村照料中心捐款捐物,还有一位女村委每日都会在村照料中心帮忙,看到哪位老人平日里常来活动而今天没来,便主动上门探望。又如大源镇大源村照料中心的银龄志愿者林菊玲,每月坚持为村里的孤寡及高龄老人开展理发、洗衣等志愿服务,被服务的老人都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妹妹。二是坚持“党建+”帮扶模式。将党建引领下的志愿服务根植覆盖到为老帮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养老服务事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实行机关党支部与照料中心结对帮扶制度,通过“一助一,多助一”的形式,每个机关党支部分别联系一个或多个照料中心,通过捐赠、慰问,开展公益活动、维权活动等多样方式,及时了解掌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帮助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三是凝聚公益志愿力量。吸收本地村民、爱心人士、乡贤侨胞等群体力量,形成群策群力的运作方法,不断擦亮照料中心志愿服务底色。比如新建镇谷川村,乡贤筹资300万元建设照料中心。新建镇洋山村的党员志愿者在照料中心受疫情影响暂停运营的情况下,不仅挨家挨户为老人送餐上门,还在一个月内就捐赠了3.8万元爱心款,用行动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四)富足精神文化需求,体现养老本色

一是文化装饰深入人心。在照料中心的装饰和运营中融入当地家风家训内容,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孝悌”“互助”“感恩惜福”“生态节俭”的精神元素,把照料中心建成弘扬精神的场所,潜移默化传播乡风文明。二是老少同堂其乐融融 。利用资源共享,合理规划,将部分儿童之家与照料中心结合同步建设,开展各类亲子活动和老年活动,进一步营造老少同乐的和谐氛围。此外,鼓励各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就近照料中心,结合节日开展孝老德育实践活动,强化尊老、爱老、敬老、助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让老年人感受到温暖和青春活力,激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三是部门合力丰富活动。鼓励政企校结合部门自身职能和优势,经常性地在照料中心开展文娱活动,例如卫健局定期开展体检,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实现康养模式深度融合;文广旅体局指导开展围棋、气排球、乒乓球、舞蹈等活动,进一步丰富老人精神生活;老龄办积极组织“老年人生日宴”“敬老爱老”“夕阳互助”等关怀服务,让老人切实感受社会温暖;司法局开展老年人维权内容宣讲,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逐步搭建起满足不同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