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些累,但一想到我们及时介入,成功阻断了疫情传播风险,再累也值了。”双眼泛红、嗓子沙哑的黄正良,回想起几天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疫情阻击战,卸下包袱的他终于长长舒了一口气。
3月18日,对于值守在景宁县域的基层防控人员而言注定难忘——一个过境的新冠阳性病例,让这个基层防疫体系经历了一次大考。
当天,景宁18个防疫检测点按照规定对过往人员进行两码核验和核酸采样。稍晚时候,一份10∶1混采管核酸检测出现阳性!究竟是谁的核酸呈阳性?这10个人现在在不在景宁?如果不在又流向了哪里?景宁县疾控中心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又将情况上报至市疾控中心。
市疾控中心主任季巧英回忆,得知混检的十个人位置并不明确后,她部署了“部门协同、跨域联动、全程管控”三条要求。景宁公安、疾控部门火速开始确认上述人员的信息,并逐一确定地理位置的准确性。
黄正良是景宁县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当天正好由他和同事参与流调,在他负责的两名过境人员中,文某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追溯,文某搭乘一辆外地牌照私家车,连同车上三名老乡,由福建泉州而来,途经景宁东坑镇交通卡口时,接受了两码核验和核酸采样,结果显示,文某的两码均为绿码,不过行程码带星号。
那时,文某正在前往宁波方向的高速公路上。黄正良将文某检测结果告知对方后,要求他就近下高速靠边停车,等待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进一步措施。
车上四人听从安排,就近在杭甬高速余姚梁辉南道口下高速,向现场交警报告了自身情况,当地指挥部得知消息后,随即将4人纳入临时管控。
同一时间,景宁县流调溯源专班内灯火通明,流调工作正紧张进行,虽然已排摸到10人联系电话,但一开始流调开展并不顺利。并且,这10人都已流出景宁,分散于省内五个不同的县(市、区),以及江西靖安,这种情况景宁县疾控中心也是第一次遇到,而且核酸混采异常并没有纳入精密智控及发送协查函的要求……怎么办?县疾控中心主任胡颖敏想出了“最笨”的办法,挨个与流出所在地的疾控中心取得联系。半个小时左右,10人的信息分别向他们所在的莲都、义乌、金华、泰顺、余姚,以及靖安等地疾控部门进行了通报,上述人员全部接受观察或核酸复核。
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等待结果的过程中,景宁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流调溯源组再次向这10人发出提醒短信。
等待,焦急地等待。流入地纷纷反馈了初步复核、复查、复检的情况,结果全部显示阴性(余姚为快筛阴性),唯独靖安的结果迟迟没有出来,难道阳性病例流向了江西?
黄正良与同事们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来回奔走,确认、再确认,反复确认,复盘、再复盘,反复复盘,生怕这个“十分之一”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19日凌晨,黄正良再次与余姚市疾控中心联系,确诊复核结果文某就是那个“十分之一”,连同他在内的另外三人也已得到管控。“心里那块最大的石头才落了地。”
然而,刚刚经历的这起“阻击战”,还是让黄正良和同事不敢懈怠,一直坚持到天亮。
“文某得到闭环管控,是一起早发现、早介入、多点触发预警并成功处置的典型。”经历了连续几个通宵奋战之后,季巧英声音有些沙哑,在接受喉镜检查前她告诉记者,这是我市通过交通卡口发现并及时处置的第一例过境阳性病例。
新冠疫情暴发后,黄正良和同事感慨“工作压力骤增”,“近三年来,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已成了我们的常态,很多同事反映,人瘦了、记忆力也出现了下降。”
“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担负起这一份责任。”黄正良说,“和我一样辛苦的人还有很多,我们多付出点,疫情就会过去得早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