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松阳致力于走文艺复兴的乡村振兴之路,坚持“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理念,整县推进“拯救老屋行动”,积极推进艺术助推乡村文旅消费,启动“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以期通过尊重乡村文化多样性的艺术介入,推动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经济与社会互融、互促、互补发展,系统推进乡村的产业变革;着力打造乡村艺术空间,积极开展民间艺术活动,合力构建乡村艺术全产业链,助推乡村文旅消费品质提升、乡村经济体系健全和乡村文旅产业多元化发展,以期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山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
一、创新做法
(一)打造艺术空间,助力乡村文旅事业启航
通过“针灸激活”策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在全县域范围内建设30多个乡村博物馆,打造一系列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文化空间、生产空间,创造主客共享的乡村艺术文化空间。比如,四都乡平田村。平田村聚集了DnA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徐甜甜、香港大学建筑系主任王维仁、清华大学原设计系主任许懋彦、中央美院数字空间与虚拟实验室主任何崴等众多知名设计师的作品。其中徐甜甜设计的农耕馆,成为当地传统生产技艺的展示空间、特色民俗文化的展演空间、共同富裕的致富空间。
以“艺术在地”为方向,创新打造艺术创作、研学进修、旅游接待等功能的“老屋+工作室”模式,大力引进绘画、雕塑、文创产业等方面艺术家入驻乡村,提高“乡下老宅”的可塑性和效益性。目前已签约艺术家96人,成立艺术家工作室75个(其中团体5个),形成艺术家集聚村9个。
(二)开展艺术活动,收获乡村文旅消费契机
“四塞无他虞,为此桃花源”的松阳乡村,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灵感,他们解码乡土艺术基因,创作了许多当代乡村艺术精品。比如,斗米岙艺术村,通过46位国内外艺术家300多件作品整村打造,让偏远的“山旮旯”成为了“艺术网红地”。比如,原乡上田,“白日梦沉浸式文旅产业实验室”把目光投向上田村,邀请国内外艺术创作者、导演、沉浸式游戏设计师共同创作,以更具创意与趣味的方式,共同打造乡村文旅新业态。
艺术活动的创造性开展,不仅能挖掘乡村的人文之美,提升乡村的生态之美,还能推动城乡之间的交融互促,为乡村文旅消费赢得新契机。比如,三都乡松庄村。倡导“摩登乡村生活”的桃野,2021年开展“全球艺术家驻留计划”,每月邀请一位艺术家驻村并留下艺术创作,使得松庄村流量呈10倍增长。
(三)发展全产业链,绘制乡村文旅产业蓝图
艺术入村通过乡村价值、乡村审美等乡村元素的输出,促进文脉保护、文化传承、文明养成,完成乡土文化品牌打造,延伸拓展艺术业态。比如,寨头摄影休闲园——国内第一个摄影主题休闲园,所在的四都乡是全国第三家“中国摄影艺术乡村”,吸引了众多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前往创作。通过打造八条摄影线路,建设摄影主题酒店、摄影驿站等配套设施,连续举办“新湖杯”全国摄影大展、中国高等院校摄影教育峰会等高层次摄影活动,游学研融合的摄影业态已初步形成。
通过“文创+乡村”的发展模式,激活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业态,让石仓原住民也参与到乡村文创产业的打造中来,实现共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比如鸣珂里文化民宿,聘请非遗传承人为艺术顾问,从事豺虎画、竹编等非遗的传承与教学,通过组织20多位村民制作竹编、刺绣等手工艺品,统一收购、销售,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带动石仓片区文旅收入200万元以上。
二、实施效果
(一)质量大提升,松阳乡村“华丽转身”
随着国内外优秀团队主动参与松阳乡村艺术事业中,成功打造了一批能“讲”松阳故事的文旅产品。比如“自然造物”松阳民艺研究中心。通过“发现松阳之美”活动为白老酒、火腿、红糖等乡土产品提供创意包装设计。包装后的金枣柿,单价从39元上涨到78元,为村民增收10余万元;整合黄米粿、笋干等土特产定制的“大过中国年”团圆礼盒,春节期间销售额达2万份,产值达500多万元。高品质的乡村产品赢得了市场美誉,云顶仙坑源的中医养生艾灸礼盒获2021年“浙宿好礼”乡村民宿伴手礼大赛传承奖,仙人源“卯山古方”端午茶获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称号,“云缬坊”茶染丝巾、服饰等系列产品走出国门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亮相。
(二)体系更健全,松阳乡村“如日方升”
“艺术助推乡村”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是农文旅融合的有效抓手,推动构建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资源生长型经济体系。开展乡村组织建设,凝聚村落发展合力,打造协调村民、艺术家、文创团队、政府等四方资源的有效平台。豆腐工坊、红糖工坊、白老酒工坊等既是生产空间,也是传统文化和非遗工艺的展示空间。如豆腐工坊,以“政府+集体+村民+工商资本”的发展模式,成立豆腐产业合作社,吸收全镇30个行政村的加工户入驻统一产品管控,并筹建专营公司统一销售;高峰期时订单量达4万多斤,每天产量在800斤左右,带动当地油豆腐销量年增长30%,产品价值增长50%。樟溪红糖通过红糖工坊的合营机制,从原来每斤8元涨到每斤22元,亩均产值增加了3倍。
(三)多元化发展,松阳乡村“群英荟萃”
随着艺术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的深入,沉睡的乡村资源被唤醒,式微的乡村精神被激活,新型乡村经济得以重建,创业青年开始逐步回归,乡村业态更加多元。比如,陈家铺的云夕MO+共享空间,植入现代创新元素,举办诗会、古村探密定向赛、建筑沙龙等活动,联合年轻建筑师张雷举办“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松阳路径”系列沙龙,不定期组织游客参与农事活动和手工艺体验。以及DNA美学民宿,90后女孩回乡创业,用“理想家”概念和高品质的新媒体运营打造网红空间,增设了网红摄影基地服务、派对策划和团建,填补了我县个性、小众、新潮类民宿的空白。此外,安民乡的星辰山暗夜公园、樟溪乡的力溪连环画艺术馆、鸣珂里的乡村音乐酒吧、松庄村的艺术“桃空间”等文旅新业态陆续推出,松阳乡村文旅消费正在迎来新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