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区县动态
诗画山水的“流金”岁月
发布时间:2022-06-02 09:13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八百里瓯江,一路蜿蜒向东,七百里流经丽水,时而浩荡,时而平缓,越过山涧草甸,在莲都区大港头一带冲刷出一片开阔而宁静的水域——一幅名为《入冬的节日》的油画,描绘出丽水莲都区大港头村的动人美景。

这幅画的作者,是从小在大港头村生活的丽水巴比松画家黄小华。多年来,家乡风貌给了他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而绘画的内容,也随着村庄的变迁不断变化——崎岖的小路变成了纵横贯通的风情街巷,透风漏雨的破旧屋舍变成了鳞次栉比的店铺,作品题名也从《山雨·吹着无趣的风》到《慢节奏的江南小镇》再到如今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如今的大港头村,生态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重塑为“可看、可观、可感、可诵”的山水诗画真实场景。这一方山水的时空更迭、价值转化,见证着蜿蜒流淌于诗画山水间的一江共富“金水”生生不息。

“不变的是山水底色,变的是人与村庄的面貌与精气神。”黄小华说。

一支画笔在山水间“造梦”

“小华,又来画画啦!”

每当黄小华在大港头村埠头的大樟树下架起画架,同村叔伯阿姨们总会停下脚步,向这个“从小看着长大”的90后晚辈打声招呼。

“我6岁爱上画画,因为当时村里有很多画家来写生,我就在一旁观摩学习,还受过不少大师的指点呢。”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无数画家被大港头村附近的山水风光吸引,自发到这里写生。画家们的到来,让黄小华从小与画结缘,也为当地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瓯江码头是黄家祖孙四代“讨生活”的地方。黄小华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埠头的摆渡人。

“当年父亲在大港头摆渡,迎来送往无数画家和艺术生,久而久之,父亲和他们成了朋友,带着他们到处寻找景色优美的写生地点。”据黄小华回忆,父亲的画家朋友经常把他带在身边,手把手教他练习绘画技巧,为他成为丽水首位“颜文樑艺术奖”获得者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丽水画家借鉴法国“巴比松画派”,以画笔描绘秀山丽水,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画派——丽水“巴比松”。

2006年,大港头村所在的古堰画乡以“画”为核心启动建设,10多年来,艺术写生成为众多画家和各地艺术院校学生来到这里的首要目的。目前,已有近300家艺术院校在此建立了写生创作基地,年接待写生创作人数超15万人次。在这里,毕加索、达利等国际著名画家作品先后亮相,一个个重磅画展接踵而至,同时吸引了17名院士、126家艺术家工作室入驻,油画年产值达1.2亿元。

同样得益于取材瓯江山水、超脱于自然之美的艺术提炼,大港头村沿岸每年吸引包括国风文化传承者李玉刚在内的各类摄影爱好者4万人次,成为华东市场多条精品摄影线路的重要节点目的地,是丽水摄影创作的窗口名片。

如今,黄小华回到家乡的另一个任务,是对一些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绘画培训。不仅如此,他还成立了绘画爱好者的艺术公社,无偿分享绘画理论知识和技巧,“让艺术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一艘渡船的“诗与远方”

在大港头村的渡船码头,每天早上不到6点,黄小华的父亲黄丽星就会登上渡船,仔细查看水和机油的情况,并把驾驶舱里外擦拭干净,开始一天的摆渡工作。

在瓯江上为过往行人行船摆渡,是56岁老艄公黄丽星的“家族事业”。他从3岁起就跟随祖父在渡船上生活,16岁开始撑船摆渡,如今已有40个年头。

2014年以后,古堰画乡景区管理单位收购了黄丽星的渡船,从此他有了固定收入和固定开船时间,每周也会有休息日,社保问题也一并解决。而他的身份不变,依然是这一带唯一的“船老大”。

“以前开船是全年无休,每天都得出工,甚至腾不出时间去探望住在碧湖的母亲。现在虽然远不如以前忙,收入却翻了倍,我们夫妻俩每年能挣十几万元,60岁以后还可以拿退休金,日子过得真舒心。”黄丽星说,景区的“统一管理”模式对村庄发展大有裨益,“以前街坊邻居大多以捕鱼、种菜为生,收入微薄。现在,像我这样在景区工作的村民超过100人,大家按月领薪,生活踏实多了。”

在村里沿江漫步,只见远方青山如黛,绵延起伏一望无际;近处江水潺潺,细浪翻腾奔流不息……然而,这令游人趋之若鹜的“诗与远方”,得来并不容易。

“早些年,村里销毁了一百多口露天粪缸,拆了五十多个猪棚,还拓宽了道路,环境大变样之后,才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黄丽星告诉记者。

退出历史舞台的不仅有村里老旧不堪的茅厕、猪棚,更有一直影响大港头村、河边村等村落大气环境的木制品产业。2015年前,大港头村老街的一侧是静谧如画的临江古民居,另一侧则是破败杂乱的低小散作坊。

为了治理粉尘、噪声污染,2015年,莲都仅用43天就将包括大港头村在内的古堰画乡周边154家木制品厂全部整治到位,转型迁移84家工厂,拆除8.2万平方米违建,清理违法占地22.52万平方米。

“现在,单是这里的三艘游船,每年就能给镇里10个村带来43.8万元收入。”黄丽星说,每到节假日,村里就会迎来如织的游客,“最忙的时候,我一天得往返五六十趟呢。”

“乡村艺术+”夯实共富路

从2014年到2019年,黄小华以江边、古樟、游人等为素材创作的几十幅作品在各类画展中频繁亮相,斩获无数奖项。

这些年,如同黄小华的创作势头一般,大港头村也因画打开了艺术发展之门。随着生活艺术化理念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创客纷至沓来,民宿、手作、酒吧……各种时尚与艺术元素在这里碰撞沉淀。围绕丽水“巴比松”这一艺术核心,以艺术为媒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被打通。

如今,大港头村所在的画乡,每年吸引近200万游客,助推了民宿产业的发展,总床位数已经达2400张,越来越多本地、外来投资客都到这里开办民宿。画乡内画廊、咖啡馆等商铺林立,仅在江滨路老街、渡南路短短700米长的街道两侧,就有100多家,其中不少由当地村民自主经营。

地处双荫亭畔的游江小溪鱼馆,虽然位于老街最东边,却是最热闹的一家。每到节假日,店铺门口总是站满了等位的游人,去年国庆期间,每天晚上9时许还在翻桌。

“起初我丈夫在河边捕鱼,我负责烧菜。后来大樟树广场、艺术区陆续建成,生意变得更好了。”曾经经营木制锯板厂的方春梅,在结束生意后开起了这家溪鱼馆,她告诉记者,店铺门口常年摆着做清明粿、粽子等本地小吃的摊点,“清明粿2元一个,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有三四千元收入呢。”

随着生意水涨船高的是店铺的租金。方春梅告诉记者,最初的年租是2000元,三年一租,此后逐年上涨,从7000元到2.7万元再到10万元,最高达到了15万元。

方春梅的店铺,是向村里4户村民租赁的,黄丽星就是房东之一,这也是他除了渡船“工资”外的另一笔收入。“我家的自建房,也能腾出空房间用于出租。除了摆渡的收入,我一年最多还能挣八九万元。”黄丽星笑着说。

去年5月,丽水发布《瓯江山水诗路文化旅游规划(2021-2035年)》,以山水诗文化为纽带,把自然景观和诗词文化相结合,重新聚焦和呈现瓯江之美,致力于将瓯江山水诗路打造成丽水文旅融合发展的魅力人文带、黄金旅游带、美丽生态带和富民经济带。

这个消息,给正在谋划建设民宿的方春梅提振了信心。

在大港头东侧的艺术区旁,一幢4层白色建筑已进入收尾阶段。这是方春梅投资400多万装修的民宿,计划在今年暑假正式开业:“有这一片诗画山水,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