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瓯江向东奔赴,绵延的江水演化出蓬勃的生命力,构建起万物和谐的立体生态系统。
作为生态“资优生”,丽水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作为实施丽水市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核心理念,因地制宜地全域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
面对山区河流小型堰坝布设过高过密,阻断了生态通道等突出问题,丽水于2021年启动生物栖息繁衍廊道(堰坝)生态化改造项目,同时持续推进小水电清理改造,成功使近800座小水电通过实施绿色水电、生态水电示范区等项目向绿色转型。
从遂昌十四都源到云和滩坑水库,从缙云杜桥堰到云和梯田堰,河净水清、鱼虾欢跃的和谐景象随处可见。经调查,瓯江干流水质达到优(Ⅰ、Ⅱ类)的比例已从10年前的80.9%提高到目前的100%,经过生态化改造的水利设施带来的生态效益,远远超出了工程本身的建设意义。
修复河湖生态环境 重现水清岸绿
于河流中筑堰,在我国古已有之。近年来,随着美丽河湖建设的推进,丽水新建堰坝越来越重视生态化,一座座兼顾安全、生态、景观等要素的生态堰坝,成为各地靓丽的风景线。
盛夏时节,在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包凤村扫口自然村,一座名为那云堰的梯级堰坝横卧在小溪上,清澈的溪水沿着弧形阶梯潺潺而下,形成一道道规则整齐的跌水水幕,当村民、游客走上造型别致的堰坝时,既能欣赏水景,又实现了亲水体验。
今年建成的那云堰,是景宁“最美堰坝”的典型代表。在项目建设前,这段河道丰枯季节水面景观变化很大,枯水季节流量偏低导致河床裸露,与两岸秀美青山极不协调。
针对这一情况,景宁通过建造那云堰拦截水流,实现蓄水造潭、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堰坝建成后,枯水季节断流的状况得到了改善,上游形成的宽阔水面也为水生动植物创造了更加适合生存的环境。
那云堰是丽水水生态保护修复的一个生动缩影。通过实施生物栖息繁衍廊道(堰坝)生态化改造项目、小水电清理改造项目,全市各地结合实际开展沿溪堤岸建设、岸坡整治、清淤疏浚等,纷纷再现“水清、流畅、岸绿、鱼欢”的美丽河湖景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修建水电站导致的减脱水河段,成为丽水水生态环境的一大痛点——下游河段水量大减,甚至断流、露出河床。瓯江水系松阴溪的主流十四都源也不例外,成屏三级电站修建后,上游引水堰坝和发电厂之间形成了3.3公里的减脱水河段,对县城河段生态、景观用水造成了较大影响。
2016年,以创建十四都源生态水电示范区为目标,遂昌对8座水电站进行生态化改造,成屏三级电站退出运行,水利部门还在十四都源源口段修建了4座生态堰坝,通过成屏二级电站生态机组泄放生态流量,蓄丰补枯,重新配置水资源。
渐渐地,裸露的溪滩被重新绿化,植被覆盖率更甚从前。丰水期常年被大水侵蚀的河岸建成了生态护坡,河道岸线得到恢复,水土流失的隐患被全面消除。昔日生境破裂的十四都源,最终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河湖。
重构流域生态系统 共享美丽河湖
不同于早期的生态修复,眼下被频频提及的“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有着更多的时代内涵:遵循瓯江肌理,以尊重原生地貌、尊重自然水网的原则提升水景观,从而提升瓯江秀丽姿态。
杜桥堰是丽水今年建成的一座生态堰坝,位于缙云新城区和老城区交接处,是新老城区连接的纽带。从落实设计方案到实施改造,杜桥堰将“基于自然、还于自然”的理念贯穿始终——为确保鱼类洄游通畅,堰坝右岸专门设置了洄游通道并嵌于堰坝主体中,同时确保沿河道岸线自然弯曲,以减少洪水冲刷。
考虑到鱼、虾等水生动物上下堰坝的问题,洄游通道采用1∶15的坡比,每隔2米设置消力池,为水生动物提供游动过程中的休息和避冲区域,从而实现鱼、虾上下堰坝游离、产卵、繁殖的生态功能。
同样独具匠心的,还有位于遂昌县松阴溪段的龙潭堰。作为重构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堰坝代表之一,龙潭堰在设计上下足了功夫——从空中俯瞰,堰坝呈“S”型,宛如一条蛟龙在松阴溪上游曳舞动,这独特的造型可减缓洪水对河床的冲刷,沉淀水中泥沙、杂质以清洁水质、稳固河床;堰坝一侧设有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洄游通道,兼作生物廊道;河水流过堰坝下游的三级跌水又是一个充氧过程,给水生动物提供充足氧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在设计中,我们尽可能保留或营造自然状态下的河流形态及生境,保护水生态环境尤其是生物栖息地。”市水利局河湖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堰坝生态化改造始终围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开展。
这一理念,在水电清理整改中也贯穿始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滩坑水库最大水深在100米以上,按常规设计,电站设计进水口底槛高程为100米,进水口水深一般在30—60米的低温层,因此夏季存在发电水温低的问题。
为保障下游瓯江流域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鼋以及香鱼、大鲵、花鳗鲡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的栖息生长环境,浙能集团追加投资上亿元,专门建设了1台4000千瓦装机的生态小机组,并首开国内水电站“分层取水”技术先河,在大机组调峰不发电的情况下,取上层高温水,以每秒4立方米的流量下泄,在维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了发电水温的动态调节。这一技术改善了水电站下泄低温水对水生动物的影响,为它们的产卵季提供了合适的水温进行繁殖。
保护生物多样性 厚植生态底色
“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松阴溪横贯松阳全境,沿岸既有奇峰怪石嶙峋,又有良田万顷,田野平川密集,绿道贯通两岸串联各景观节点,美不胜收。
然而,这份诗情画意来之不易。松阴溪是八百里瓯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溪底的砂石是上好的建筑材料。由于采砂利润丰厚,松阴溪河道采砂一度失控,在2012年初,当地大大小小、时开时停的采砂场已有79处。也是在这一年,松阳县发布松阴溪流域全面禁止采砂公告,关停所有采砂厂,同时修建人工浅滩,播种水生植物,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
据2021年末的河湖健康评价结果显示,松阴溪土著鱼类保有量、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均良好,特别是水鸟状况指数较高,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白鹇、草鸮等十余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繁衍,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有着“禽类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已经连续十多年在这里过冬。
“赤鳞鱼回来了!”在垵口乡,十四都源生态水电示范区创建让水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改善,当地已绝迹20多年的赤鳞鱼再度现身。
上世纪70年代,当地溪流里活跃着大量赤鳞鱼,但随着此后上游村庄出现电鱼、毒鱼之风,河道里的鱼、虾等生物日渐稀少,垃圾却开始泛滥。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溪水已经完全变色,成群的赤鳞鱼消失殆尽。
随着生态水电示范区创建的启动,当地的水利工程与生态修复工作得以融合,也为流域生物提供了生态空间。据了解,小水电生态化改造不仅注重水利工程的效能提升,也格外重视生态效益,通过对淤积河段的清淤整治,当地再造了深潭浅滩,恢复生物栖息场所,对野生生物的物种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当地村民的记忆中,十四都源垵口段河床上遍布溪石,河床中心还生长着杂草,溪水少得可怜,枯水期甚至洗手都困难。但现在,村头河道堆积的溪石已被彻底清理,一座座生态堰坝蓄起了水,积起了碧绿的深潭。
记者了解到,赤鳞鱼对水质要求极高,一般生活在海拔300米以上的山涧溪流中,有着“清流之王”的美誉。“它们重新出现,说明十四都源的水质真的变了。”村民周林英说,两年前,十四都源垵口段河道内还发现了成群的桃花水母,据专家介绍,桃花水母同样对水环境要求极高,水质必须无毒、无害、无污染、洁净,“充分证明这片水域的生态环境非常好。”
小水电生态化改造,不仅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增强了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经过改造的村口河道,如今已成为附近小有名气的“打卡地”。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十四都源全域禁渔,家距河道仅几步之遥的周林英,自告奋勇当起了志愿者,主动劝导游客爱护赤鳞鱼、桃花水母等生物,“环境一旦被破坏,修复起来就难了,一定得提前做好保护工作。”
很显然,在保护瓯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上,丽水始终蹄疾步稳。通过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碧波涟漪的瓯江彰显着“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独特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