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丽水要闻
聚焦农业文化遗产|云和梯田:雕琢千年的东方农耕智慧
时间:2022-07-20 09:2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1658275080683.jpg

“开犁喽!”随着嘹亮的开山号响彻梯田,成群结队披蓑戴笠的农人步入高低错落的田畈,一手扶犁,一手挥鞭驱赶水牛。6月上旬,在第十六届云和梯田开犁节上,云和梯田耕下了今夏第一垄土。

云和梯田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最多处达700余层,海拔落差约1200米。云和梯田农业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素有“千层梯田,千米落差,千年历史”的美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农耕智慧,在云和梯田被发挥到了极致。近千年前,云和畲汉先民修堤筑埂、开垦坡地、引泉入田,巧妙利用贫瘠山地的千米落差,建造千里田畴。高山较低的气温造就云和梯田“芒种开犁”的习俗,寓意夏季耕作由此起始。去年,云和梅源芒种开犁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二十四节气在国遗目录中的最后空白。

放眼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中国农耕文明的立体史册。梯田、云海、竹林、溪流、瀑布、村落错落交叠,勾勒出天人合一的生态画卷。在这里,人文与自然景观互相交融,创造着极高的美学价值,田园、乡村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也得以体现得淋漓尽致。

千年农耕填平贫瘠落差

盛夏时节,位于云和县崇头镇的云和梯田层层叠叠,绿意盎然,梯田中的秧苗在阳光照耀下随风摇曳,高举红色绸带的祈福迎神巡游队伍穿梭在田间,锣鼓声声。

“祈福迎神是村里的特色民俗活动,我们每年都会举办,在各地工作生活的村民们都会回到村里参加活动。每年开犁都会举行迎神祈福巡游活动,祈求保佑国泰民安、十八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崇头镇崇头村村民雷陈忠笑呵呵地说:“我十几岁就开始犁田、种稻,到现在算算也有三四十年了。这些年,梯田景区不断发展变好,但是我们这牛犁地、人割稻的传统一直没变。”

“芒种忙种,一人、一牛、一架犁;梅雨期期,蓑衣斗笠添稻香”——这鲜活的传统农耕画面,历经千年依然在云和梯田代代相传。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云和山区,田地最为宝贵,为了填平导致贫瘠的山地落差,一代代农人辛勤耕作,而“顺势而为”的梯田农耕文化,也因此融入了当地人的四季生活。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芒种时节,梯田水满层畴,气势磅礴,雕刻出美丽的自然卷轴。“古时生产工具简陋、天灾频繁,人们为了寄托美好质朴的愿望,祈求神灵庇护,便在芒种节气前后举行开犁这一民俗活动。正因此,现在每年我们都在芒种举办开犁节。”云和县崇头镇党委委员陈雅璐告诉记者,梅源芒种开犁节约定俗成的一整套祭祀仪式完整留存至今,通过十八村迎神、祭祀神田等形式,集中展示了云和山区农民在劳动生产中的习俗,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然而,这样的传统农耕场景一度险些消失在历史中。现代农业兴起后,由于地块狭小,难以使用大型农机的梯田遭遇产粮瓶颈,加上农村劳动力流失,云和梯田核心景区内土地抛荒率一度高达45%。

为留住千年梯田农耕文化之根,重现梯田农耕盛景,梯田核心景区所在地崇头镇对土地进行流转复垦,通过引入外来承包主体推进粮食种植和地块整治。“从2018年开始,梯田景区核心区农田的耕作就开始实行统一规划,水稻选种标准也一年比一年高,目前选育品种的生长期比一般稻米久,这既能满足景观建设的需求,也能提升稻米口感,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云和县崇头镇副镇长张红燕告诉记者,目前,核心景区内土地抛荒率下降至5%,累计生态修复梯田超5000亩。

早在2020年,云和梯田通过了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梅源芒种开犁节入围第5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填补了二十四节气“芒种”在非遗目录中的空白;去年,云和(梅源)梯田还成功入选浙江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如今,云和梯田上的绿意正在蔓延。“随着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的开展,今年全镇预计完成抛荒复垦2998.75亩,清理腾退263.58亩,并逐步完成粮食作物种植。目前,综合完成进度已达93.33%”。张红燕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作为国家湿地公园的云和梯田,正全面开启湿地保护“云上智控”系统建设。“我们还将借力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梯田修复工程,修复和提升多村粮食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包括农耕道路修复、灌溉与排水修复和荒废梯田修复等。”

传统文化迎来现代创新

“春夏之交,尚未插下秧的梯田里田水如镜,倒映着青山和蓝天,层次最为丰富;盛夏时节,插过秧的梯田泛起绿色,不规则的田畴与规则的绿苗相辅相成,充满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入秋后,梯田里的稻子呈金黄色,在山中疾风的吹动下,稻浪飘逸起伏……”今年是34岁游客张海擎来云和梯田的第三年,一说起梯田的美,他滔滔不绝,“每年来都选择不同的村子住,每个村给人的感觉各有各的味道,而每个季节的梯田也美得各不相同。明年我会选择在冬天来一趟,把梯田的四季景致都补齐”。

海拔的巨大差异,成就了梯田的四季变幻,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官体验,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前来云和摄影观光、自驾游玩,体验田园生活。

身处梯田景区核心的坑根村,四周环绕的梯田中稻苗迎风摇曳,与村内错落有致的古朴民居相互衬托,处处诗情画意。村子里,由牛栏、灰寮改造的独具乡村风情的民宿、茶室、咖啡厅、小酒吧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客房以‘耕、读、渔、樵、闲’命名,日常餐食的食材也都是当地农家种植的新鲜瓜果蔬菜,展现农耕生活中最本真的生活状态。”2016年,曾在云南开民宿的谷小杭来云和梯田游玩,被坑根村的原始村貌吸引,最终选择留在坑根村,并创办了云谷山房民宿。之后,谷小杭陆续把村里的牛栏、灰寮等改造成咖啡屋、山野杂货铺、木玩工坊等新业态,从单纯住宿升级到综合体验性消费,让游客能更全面地感受当地农耕生活。

“去年,坑根村农家乐、民宿营业收入达800万元,村里的生态直播间带动农户增收100余万元,越来越多坑根人选择返乡创业。”云和崇头镇坑根村党支部书记叶家云说,如今,坑根村已开办民宿农家乐13家,全村有100余人从事民宿行业,“我们正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做整体规划,打造一个‘梯田上的文化艺术古村’”。

坑根村的成功并非个例。自梯田景区创建以来,沿线村庄发展风生水起。依托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与众不同的农耕文化,“没有工业产业”的崇头镇成为各方投资的热土。以观看星空为特色的梅竹露营基地一经投入运营,立即赢得了都市游客的青睐,每年可为梅竹村增加15万元的固定收益,成为村集体经济“消薄”的源头活水。

而位于海拔980米高山上的黄家畲村,则以夏季的凉爽气候吸引了杭州开元酒店集团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高端民宿——开元曼居,一期项目于去年投入运营,每天都吸引着300多名城市居民前往避暑打卡。

现代与传统的融合,让农耕文化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而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也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力量源泉。梯田景区发展带动着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景区内农家乐、民宿、农产品购物店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直接为村民创造就业岗位超2000个。崇头镇已发展农家乐民宿164家,户均年营业额超20万元;梯田农特产品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景区周边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突破2万元。

农耕文明持续焕发光彩

“第一次来云和,就被梯田绝美的风光深深吸引。”2017年,上海建造师田景海为了实现母亲向往的田园闲居生活,在位于云和梯田景区的梅竹村租下了2亩地,在海拔1030米的云海山间建起了“在田间”民宿。民宿建成后迅速蹿红,成为全球首家通过美国WELL健康建筑铂金标准预认证的民宿。去年7月,田景海在云和的又一“作品”——蔷薇城堡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成为云和向世界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

从云和梯田到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跃动着农耕文明的文化心跳,跨越不同时空实现文化互动与精神碰撞。

如何赋予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其在新时代展现魅力和风采?从云和梯田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我们真切感受着,农耕文化的时代魅力和活力。

时至今日,当地农人种植梯田稻米,仍完整保留着传统的插秧、收割、筛选、晾晒技艺,并延续着古已有之的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等模式,守护“生态、循环、低碳”的传统农耕精神。

这近乎严苛的坚守,并非简单源自对仪式感的执念,更是出于对稻米外形、口感和营养的一丝不苟。在此前举办的浙江好稻米评选活动中,云和稻田大米在无数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

守望千年农耕文明,不断推动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云和梯田从最初的籍籍无名,到如今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拿到了5A级旅游景区的“入场券”,列入了“诗画浙江”耀眼明珠培育对象,辐射带动了大批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声名鹊起他乡知”的美丽蝶变。

“如今,梯田景区游客开始由假日游向全年游转变,景区收入以门票为主向多种经营收入转变。2021年,云和梯田景区实现营收5343.3万元,同比增长83.2%。这处华东最大的梯田群已成为游客争相到访的‘诗和远方’。”云和梯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小霞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正在梯田中推进的种养结合模式能够发挥水稻、鱼与家畜的共生互利作用,既能获得更综合的农业生产效益,又能让游客在体验互动中加深对农业文化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云和梯田核心区域及周边有10多个传统古村落。过去几近废弃的空心村、空壳村,因古村落保护与修复,特别是旅游发展而火爆,加快兑现市场价值。乡村价值的重塑,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崇头镇已实现主导产业一产到三产的转化。稻田养鱼、生态大米、梯田茶叶、梯田甜橘柚、精品贵妃桃和高山香榧等特色产业蓬勃兴盛,全镇村民人均收入相比2013年增长了120%。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成为云和梯田亟待破解之题。去年,云和梯田保护与发展全球智库成立。

为传承农耕文化、延续农耕文明、推进云和梯田可持续发展,该智库将通过文化交流等形式,共同探索梯田如何保护性开发、规范性建设、科学性利用等问题,为全球梯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