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丽水要闻
聚焦农业文化遗产|缙云“茭鸭共生”:乡愁产业绽放共富之花
时间:2022-07-20 09:2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1658278117352_62d750e5b40eef3e859a4540.jpeg

“我们的茭田都离不开麻鸭!”

盛夏的缙云大洋镇,田间地头满眼葱绿。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高山茭白上市的季节。忙着采收今年第一茬茭白的茭农告诉记者:“在茭田里养鸭之后,田里的福寿螺不见了,杂草少了,打理起来省了不少心。”

缙云“茭白+麻鸭”的茭鸭共育模式历史,得从700多年前说起。早在清咸丰光绪年间,茭鸭共育模式就开始在缙云流行,并逐渐奠定了缙云“中国茭白之乡”“中国麻鸭之乡”的地位。去年,“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缙云正致力于推动“茭鸭共育”由传统产业向农业文化转型,助推缙云县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3年保持高位增长,最近两年增速居全省第一。

不断传承的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诞生于前人智慧,也必将在后人智慧中持续发展。

茭鸭共育源于稻鸭共育,在缙云有着独特且自然的历史传承,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清咸丰光绪年间,说明缙云先民早在清代就已利用“水”这一茭白和草鸭的共同需求,创造了动植物之间互利互惠的优生环境。

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新建镇河阳村,一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十八间道坛”外墙上,有一幅成群鸭子和一丛丛茭草相依相偎的古壁画。更神奇的是,在这幅马头墙窗檐下的古壁画中,在这群栖息在茭白丛中的草鸭群里,有一只鸭正伸长脖子啄食茭白的长穗,恰如专门为诗句而作的插图。

缙云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缙云麻鸭养殖历史悠久,但由于缙云地处偏僻,古籍记载十分稀缺,因此真正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只找到大明成化壬寅年(1482)编修的《处州府志》。

而缙云栽培茭白的历史,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700年前的元朝。印刷于元至正年间的《仙都志》明确记载:“菰根”,入草药类,食之可治暑湿腹痛,中焦痼热,酒精中毒,乳汁不通。清乾隆丁亥(1767)《缙云县志》则记载为“茭”。清道光《缙云县志》可见诸蔬菜品种“茭筍”的记载。在大清康熙《缙云县志》和光绪《缙云县志》,就记载了与“茭草”有关的地名,如南乡舒洪有“茭堰”、西乡新建有“茭岭”和“茭雅”。

悠久的种养历史,为缙云茭鸭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全县茭白种植面积6.58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8%,年产量12.6万吨。这组数字具像化的解读是,中国每8根茭白就有1根产自缙云,是国内最大的茭白生产基地。2018年,缙云茭白全产业链被认定为浙江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次年,缙云茭白成功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

而与茭共生的鸭,则有着另一部“荣耀史”。1997年,缙云被授予“中国麻鸭之乡”称号,2010年,缙云麻鸭通过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定,成为浙江省第一个通过地标认定的畜禽品种。2014年,缙云麻鸭又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原种场通过国家级遗传资源保种场验收,成为浙江省13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之一,也是丽水市首个国家级畜禽保种场。

去年11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公布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增名录,缙云茭鸭共生系统成功跻身榜单,丽水也由此成为全国拥有中国重要农遗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站上新起点,缙云正不断发挥遗产地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村美景、农耕文化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推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照亮现代农业的古老智慧

“以前,我们家门口的新建溪就没有干净过,大面积种植茭白后,施肥用药导致茭白田出水水质超标,造成水环境污染。一到夏天,溪水又黑又臭。”住在溪边几十年的缙云新建镇览川村村民说。

这样的困扰并不只在新建,缙云发展茭白产业较早,在大面积种植茭白的区域,由于茭白长时间连作,部分农民不规范使用肥料和农药,茭白田出水的氮磷污染物高,极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对地表径流造成了影响。

针对现状,从2018年开始,缙云农业农村局每年在项目经费中支出20多万元,统一采购4万只鸭苗,在茭白重点产区壶镇、新建、大洋、前路“三镇一乡”分批分片放养、分户管理。

“投放鸭苗有严格的标准流程。”缙云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邓曹仁介绍,每年10月中旬前,茭农们完成茭田翻耕,11月中旬前完成定植。到第二年4月中旬后,再在田间投放麻鸭,选30日~50日龄、重量在0.5公斤以上的健康麻鸭,每亩投放3~5只,投放1周内适时补饲玉米饲料,一只鸭子每天需要补饲25克~50克饲料。4月至9月期间,还需做好茭白田间的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工作。单季茭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采收,少数高海拔地区则提早至7月中下旬。

“茭白茎叶高达2-3米,夏季可为成群的草鸭遮挡炎炎烈日,而在茭田中乘凉的草鸭,则以茭白各个生长时期出现的害虫为食,为茭白的茁壮生长提供保护。草鸭在茭田中的排泄物,又为茭白提供了天然肥料。同时,成群结队的草鸭在茭丛中追逐争抢飞虫,又为茭白提供了通风、松泥服务。草鸭为补充植物蛋白,还会不时地吞食茭田中与茭白争肥争水的浮萍,优化茭白的生长环境。到了夏末初秋,茭白抽出长穗,开花后结出‘菰米’,又是草鸭最喜欢的食物。菰米蛋白质含量丰富,鸭子食后又会多产卵。”邓曹仁说,茭鸭共生模式作为传统的耕作模式,不仅有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功效,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持续性。

“在茭白田里养鸭子,能显著减少农药、肥料以及人工投入,节本增效显著。”壶镇销茭白大户李春萌说,去年50多亩茭田每亩套养5只麻鸭,在产生生态效益之外,每亩还增加了1000元的产值。

农遗文化打造共富样本

这几天,李春萌每天早出晚归到附近高山茭田收购茭白。她是土生土长的壶镇人,从事茭白种植多年。看着一望无际的茭白田,李春萌告诉记者,这几天的茭白收购价即将突破12元/公斤,而且还在不断上涨。上个月,她还出口了3000斤茭白到欧洲。

茭鸭共生系统的不断成熟,与之相对应的是茭白的品质与市场的不断升级。这两年,缙云的茭白漂洋过海,远销国外早已不是新鲜事。

2018年,丽水市提出“对标欧盟标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要求,五羊湾果蔬专业合作社产出的茭白产品对标欧美30多项标准指标全部合格,并通过了欧盟最严的农残检测。“缙云茭白有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出口备案基地,品质高质量有保证,在欧美地区基本属于‘免检产品’。”青田县中智物产贸易公司的运营经理夏小庆说。

2020年,李春萌凭借着缙云茭白长期以来的优良品质,抓住市场机遇,将缙云茭白的销售渠道延伸到了美国。去年8月,她空运了3000公斤缙云茭白到美国试销,虽然出口价超过了每公斤80元,但仍在美国各大超市站稳了脚跟。“缙云茭白鲜嫩脆甜,保留了原生态的口感,很受美国消费者的青睐。”李春萌说。

随着“茭鸭共生”模式的推广,缙云茭白和缙云麻鸭产业品牌逐步打响,双双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缙云县先后获评“中国茭白之乡”“中国麻鸭之乡”、全国特色产业百佳县(缙云茭白)等荣誉。今年4月,缙云茭鸭共生与青田稻鱼共生一道,作为中国生态保护与修复典型案例在央视《焦点访谈》播出,“创造性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意义”。

“现在,等壶镇5000多亩平原茭田里的茭白再长高一些,到了足够给鸭子遮阳的高度,我们就会放1万多只鸭苗下田。”

在壶镇镇黄迎祥村的茭白田里,记者看到刚收割不久的茭白第二茬又长到了40多厘米。李春萌告诉记者,基本上月底就可以放鸭子了,到时候政府会将1万多只鸭子送到她的五羊湾果蔬专业合作,壶镇镇当地的茭农都会到她那里按茭白种植面积免费领养鸭苗投放。

在茭鸭共育模式引领下,壶镇镇茭鸭形成了“统一种养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营销”的产销支撑。

一方水土孕养一方智慧,时光见证了自古而来的茭鸭共生卓越生命力。2021年,缙云县“茭鸭共生”模式实现亩产值2万余元,缙云茭白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5亿元,缙云人在全国各地饲养麻鸭1000余万只,总产值近20亿元。茭鸭共生系统的发展与传承,不仅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更为农民就业,特别是解决老龄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县从事“茭鸭共生”相关产业的农民达3.5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妇女占到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