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季宅乡黄放口村4位返乡村民合资创办“高密度清水鲈鱼养殖基地”,成为浙江省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探索“山林—泉水—池鱼—村落—田园”为要素的农业生态系统。
炎热大暑日,记者来到深山之中的青田县季宅乡黄放口村松毛圩自然村,探访由4位返乡村民合资创办的“高密度清水鲈鱼养殖基地”,了解他们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探索“山林—泉水—池鱼—村落—田园”为要素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实验过程。
冒着酷暑,我们来到村边“梅窑山”山麓峡谷口,见到了鱼之缘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民平。他带我们走进幽深的“山树坑”峡谷,连绵的群山,山上林木葱郁茂密,一条清澈的溪流,伴随着阵阵山风,让我们体会清凉的幸福。
鲈鱼养殖基地就建在山泉流水边,一期建有9个陆基养殖桶,每个桶可蓄水60立方米,投养4000至5000尾鲈鱼苗,目前为止,共投养10万余尾鱼苗,销售4万余尾,产值70余万元。二期增建的6个陆基养殖桶、一个尾水生态化处理池即将投入使用。李民平介绍:“养殖场最大特点就是利用山泉流水来养鱼,养出的鱼,肉质细嫩、滋味鲜醇。养殖桶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桶里的泉水始终保持流动,鱼群在这样的活水环境中生长,自然就成为地道的有机绿色食品了。”
谈起结伴返乡养殖鲈鱼,李民平一脸兴奋地说,他和李卫东、詹光、詹锋都是40多岁,从小在一个村长大,在十五六岁时离开村庄外出打拼。李民平在江苏昆山市开快餐店和超市,李卫东在上海、杭州等地开参茸保健品店,詹光和詹锋分别在山东蒙阴县、沂南县开蛋糕店。经过多年在外乡艰苦创业,均事业有成。
2020年6月的一天,他们在微信“松毛圩同乡群”里不期而遇。无意中聊起童年尝到的家乡各种菜肴美味,特别提到瓯江里的水产“一鲪二魻”(当地人称鲈鱼为鲈魻)。一直关注水产养殖的李民平透露了一个信息:目前,清水养殖鲈鱼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而且生态鲈鱼市场看好。
早有回乡创业心愿的4个同伴,一拍即合。大家认为老家自然环境好,村边海拔近千米的“梅窑山”山麓,有一条清冽的山泉水,用来养殖鲈鱼,一定生态鲜美。于是,他们合资100多万元,成立了鱼之缘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先由李民平和詹锋两人到福州市闽侯县参观学习,之后,建筑引水池和埋设水管,引山泉水到华坦村郎坑自然村峡谷口,并在峡谷口开辟出一块场地,第一期建了9个陆基养殖桶,开始高密度清水养鲈鱼。
山泉水水质好,但水温比正常水要低5-8℃。李民平介绍,“泉水低温会影响鲈鱼的正常生长,周期变长,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但品质更加优异。我们的鲈鱼比别的养殖场迟两个月上市,正好是销售旺季,第一期已产出鲈鱼1万多公斤,畅销安徽蚌埠市、丽水等地。”
养殖基地二期增建的6个陆基养殖桶和养殖尾水生态化处理工程即将投入使用。李民平指着一个大水池说:“这是尾水生态化处理池,要将各个养殖桶里排出的尾水,集中到这里,再在池内放养田鱼、草鱼等本地鱼,经过生态处理后,把水排放到村庄的田园里,起到灌溉作用,打造一个“山林—泉水—池鱼—村落—田园”为要素的农业生态系统。
据了解,目前合作社已成为浙江省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内容为高密度养殖技术、养殖尾水生态化处理技术等。相信通过几年努力,鱼之缘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所在乡村将慢慢呈现出多样的生态基底和多元的生态空间,衍生出丰富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村落与鱼池共生、水鱼与林山共育、人文与自然共荣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