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部门专栏 >> 市文广旅体局 >> 文旅资讯
盘活闲置老屋,破解“共富密码”——松阳县以拯救老屋行动激发乡村共富动能
时间:2022-08-29 09:4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文广旅体局

一、基本情况

乡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大量乡村日趋落寞甚至消亡。近年来,松阳县按照“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创新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创造公共活动空间、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培育乡村新型业态、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拯救老屋行动”成为文旅助力共同富裕的有效探索,先后被写入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

二、主要做法

一是创新机制,恢复传统村落生态。编制全县域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及84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详细规划编,严格落实传统村落风貌审查机制,坚决防止破坏性建设。探索创新“四不”工作机制(不出施工图、不公开招投标、不要求修缮资质、不需工程监理),开发“拯救老屋”多跨场景应用,全县域推进拯救老屋行动,让百余个古村、260多幢老屋重焕新生,带动1200多幢传统建筑实现挂牌保护,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得到修缮,最大程度保护和恢复“天人合一”的村落形态。

二是招才引智,激活传统村落业态。深化“两进两回”机制,创新开展“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推动拯救后的老屋“筑巢引凤”,相继吸引先锋书店钱小华,云夕建筑师张雷,亦舍酒店创始人雷晓华,宿集创始人夏雨清等一批优秀人才,累计签约艺术家95名,落地艺术家工作室75个,植入民宿、文创、电商等产业,形成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乡村新型业态,打造了叶村斗米岙、竹源后畲、四都陈家铺等9个艺术家集聚的村落。与此同时,搭乘拯救老屋行动的东风,一批掌握传统技艺的本土工匠也重拾技艺,全县形成30余支2500余人的工匠队伍。

三是共建共享,创新组织化发展机制。以提升农民组织化为切入点,地方政府、村集体、村民、工商资本共同参与,创新“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股金、租金、薪金、现金“四金共生”。如上田村村集体和村民以田地、房屋等资源入股,打造运营“原乡上田”文旅综合体,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陈家铺村村集体和民宿联合成立运营公司,帮助村民销售番薯干等农特产品,带动村内新增本土农家乐4家,30%闲置房屋流转实现增收,20余位村民返乡创业,带动村集体总收入约1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50余个,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增收致富。

三、实施成效

一是守住了乡土文明的“魂”。传统村落是乡土文明的根与魂。松阳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切入口,系统实践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较好保护了传统村落的原真风貌,让保护传统村落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松阳被列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

二是激发了富民强村的“能”。通过拯救老屋行动,让乡村价值发生了蝶变,特别依托传统村落优质资源,60%的村庄植入了新业态,建成了红糖工坊等30余个生态博物馆和特色工坊,乡村振兴有了更有力的产业支撑。近两年,乡村人口回流了6400人。

三是培实了精神共富的“根”。借助拯救老屋行动,复活了百余场民俗节庆活动,打响了“永不落幕的民俗文化节”“永不闭馆的乡村博物馆”“永不停歇的乡野运动场”三张文化名片,进一步丰裕了山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案例启示

一是坚持正确发展定位。把传统村落视为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最独特的经济资源,最大程度保护好自然生态底本和田园乡村风韵,这是乡村文明复兴和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

二是突出共建共享理念。以开放的姿态招引优质资金和资源进入乡村休闲和创业产业,建立与百姓互为支撑、和谐共处、有机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原住民和外来工商资本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是强化融合发展思维。坚持适度有序、深度融合、提升品质原则,实施“传统村落+特色民宿+民俗文化+摄影写生+电商文创”等融合产业,才能推动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乡村经济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明得到有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