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新丽水 共富看变迁”特别报道
对“幸福”的定义,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
搬进崭新的敬老院,享受到专业护理团队的暖心服务,这是孤寡老人叶忠达的幸福。
送走堆满垃圾的灰寮,迎来2000多平方米的健身公园,这是“广场舞阿姨”吴琴的幸福。
靠着山沟沟里的300亩高品质生态大棚,每年能分到不少租金不说,城里来的观光客还带火了农家乐,这是后口自然村全体村民的幸福。
产业兴旺、环境美丽、宜居宜业。如今,在庆元县屏都街道菊水村和八二村的山间、田间,还有村民的心间,朵朵共富路上的幸福花儿正相继绽放,沁人心脾,暖人心扉。
书写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提高老年人,尤其是一辈子生活在山区的老年人“一个也不能少”地享受幸福美满的晚年,始终让庆元县党委政府朝斯夕斯,念兹在兹。
“现在敬老院的生活越来越好,有了空调、洗衣机,每顿吃健康餐,看病住院能报销……”孤寡老人叶忠达退休后便住进了庆元县菊水村的屏都中心敬老院。2016年11月,为了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品质,屏都中心敬老院42名特困老人全部搬迁至庆元县新建的公建民营敬老院“康馨家园”。
如今,已83岁高龄的叶忠达十分享受这里的生活——依山傍水的敬老院不仅环境相当优越,而且这里每6位老人就配有1位专职护理员,还与县中医院达成医养结合的相关协议,老人的住院医药费全部由政府报销。
老有所依,幼有所育。针对山区学前教育短板,当地投入1600万元,按照省一级标准建设,在屏都改建成了一家公办幼儿园,可以招收12个班360个孩子入学。9月3日,随着这所幼儿园的开园,“山里娃”终于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幼教资源。“菊水村和八二村的孩子都可以就近入园,家长们都特别开心。”屏都街道工作人员介绍。
聚焦民生始终是屏都街道努力的方向。
屏都街道办事处主任柳昌海算了笔账:这些年来,街道把80%的财政拨款用于民生改善,仅2021年就完成各类民生项目投资近5500万元。污水支管网改造、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治……在屏都,公共设施、文化教育、市政道路、社区服务等日益完善。
而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善,屏都各村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
以菊水村为例,自2016年以来,该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生态、美丽环境为目标,完成菊水村农村污水管网建设,积极推进剿灭劣V类水工作,清理河道3000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近年来,菊水村更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围绕菊水湖、党性教育基地,深入推进“美丽菊水”建设,先后完成了菊水湖周边游步道建设,回龙A级景区村庄建设等项目,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美丽乡村、美丽环境、美丽人文、美丽经济、美丽党建和美好生活互促共进的乡村振兴之路。
技能型干部成乡村振兴“主力军”
打造为民解忧的技能型干部,让干部成为群众贴心人。
庆元于2004年提出建设技能型乡镇政府,着力培育技能型乡镇干部。那之后,屏都街道干部通过积极转型,从曾经的农技专家,摇身一变成为为民解忧的行家里手,建房子怎么批?山村百姓生病怎么办?孩子就学专业怎么报?都成了干部们需要去学习研究的课题。
而当这些技能被掌握之后,干部们突然发现,他们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
2014年4月9日,屏都综合新区庆元污水处理二期(菊水)区块土地丈量工作全面开展,丈量第一天,大量村民在驻村干部的号召下来到现场,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102户共计128亩土地的丈量。到场的村民纷纷表示,驻村干部跟他们就像一家人。
仅用1天时间完成菊水工业园区扩园106亩土地分户丈量,不到20天时间完成龙庆高速连接线“庆元大道”500余亩土地分户丈量……解民忧则得民心,得民心则工作顺,技能干部成为菊水村顺利推进政策处理,开展征迁工作的重要基石。
为了让干部们在各类知识技能中更有针对性,2021年,庆元还特意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出了“驻村技能小管家”,该系统整合了驻村干部必备的产业技能、新媒体技能等“六大技能”,归纳了基层事务中的常见问题,干部们可随时查询、学习。
“常学常新,干部的技能只有不断更新,才能跟得上潮流。”屏都街道八二村党支部书记杨荣莲对于建设技能型乡镇政府带给村庄的改变感触颇深。她回忆,上世纪70年代,八二村大力发展畜牧业之时,有村民在未取得合法建设手续的情况下,私自在路边搭建灰寮、猪圈等,以致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即便多年来,村干部不断做村民工作,但他们就是迟迟不愿拆除。
直到村干部参加了沟通培训班,学习了大量与人沟通的技巧后,最终通过逐户的不懈沟通,这一拖延了40余年的遗留问题才得到圆满解决。“通过这件事,不仅村里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村干部也更加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杨荣莲说道。
依托技能型政府实训基地,屏都街道首创的技能服务日活动,已累计服务群众1.3万余人次,一批批年轻干部握紧了手中的“接力棒”,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聚焦产业发展托起“村民共富梦”
乡村振兴,基础在产业。
盛夏时节造访菊水村后口自然村,能看到错落有致的300亩高品质生态大棚里,红艳艳的番茄、红美人柑桔挂满枝头,而仅此一个项目就可实现年收益500万元,增加农户每亩年租金收入达近千元。
菊水村拥有优质的资源禀赋,除特色果蔬外,目前,当地已形成年生产百万段香菇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并通过硬化竹林便道,实现了毛竹高产高销,毛竹产业得到了有效壮大。
除了扩大农特产品生产规模外,在“农旅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菊水村还创新发展思路,通过观光摄影、采摘体验、试烧试吃、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配套产业,在吸引八方来客的同时,实现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021年,该村就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民宿、农家乐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元。
而在八二村,为克服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的状况,近年来,该村也是通过打好“生态牌”“土地牌”“物业牌”,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不仅集中流转闲置土地183亩开发文旅项目,而且抓住土地征收的政策机遇,兴建了集体安置小区和专业市场,并集资280万元建设了农贸市场,当年就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28万元。
民生设施越来越完善,乡村干部越来越贴心,产业发展越来越红火,屏都街道这两个村的悄然变化令人欣喜,而当地百姓脸上洋溢的笑容也似乎在告诉我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