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25000026508328/2022-39182 | 文号 | 丽建建〔2022〕17号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 | 发布机构 | 丽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成文日期 | 2022-09-1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朱晓红代表:
您在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开发的建议》已收悉。衷心感谢您对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关注。我局高度重视建议的内容,与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旅体局一起开展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市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57个,占浙江省总数的40.4%,数量居华东地区第一,全国第三。省级传统村落198个,数量居浙江省第一。我市从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活态保护等方面着手,积极谋划全市域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努力构建传统村落“以保护促进利用、以利用反哺保护”的良性体系,全力打造丽水特色的“江南秘境”。
一、推进政策制度保障,奠定传统村落保护基础
(一)制定全国首部市级传统村落地方性法规。2019年出台了《丽水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将传统村落保护的经费保障、部门职责、保护措施、利用规范、监督罚则等方面作详细规定,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制定传统村落保护配套技术规范。以高标准、高要求、合理保护和利用为目标,依据实施过程中的不同要求分别编制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标准》《关于规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和房屋处置备案管理工作规程》《传统村落保护建设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加强引导和管理,对改造利用传统民居发展特色经营的,分类别按建筑面积分别给予补助。同时,配套制定了《丽水市古村落保护修缮预算定额》《传统建筑修缮利用技术图册》《技术导则》《政策解读》《项目申报》等图文并茂的图册,帮助各乡镇、各村更好地贯彻保护理念。
(三)建立持续保护利用长效机制。编制保护与利用相协调的负面清单,设置了限制性清单40条,鼓励性清单50条,解决了传统规划、指南、导则等过于技术化导致的不好用、不会用、没效果等问题;同时,建立了绩效评价、项目审查、备案管理、定期巡查、整改落实、考核激励、责任追究等一整套系统的项目管理体系,规范项目建设管理,防止建设性破坏现象的发生。
(四)坚持拆违控新。实施传统村落格局和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工程,全面整治乱搭乱建,对传统村落核心区域和周边区域建房进行控制和引导。自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拆除影响传统村落风貌的旱厕、附属用房、围栏等共2580余处,1200多幢传统建筑实现挂牌保护,26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370多幢老屋得到修缮保护。
二、加强乡村基础建设,搭建保护利用框架
(一)坚持规划先行。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当中的257个村和省级198个村均已全部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土聚落风貌。将全域传统村落分为临水型、夹水型、古道型、缘山型等空间布局类型,提出相应管控要求,实现“目标一致,各地开花”的保护态势。
(二)汇集多方资金做好村庄建设。整合美丽宜居示范村、历史文化村落、水利河道改造及农村综合改革集成项目资金,优先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谋划实施传统村落内的老屋修缮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以捐资、投资、合作开发等方式,并可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供地方式有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目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正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可见的未来将促进传统村落更好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供有力支撑。
(三)会同文保单位抓好村落内各类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坚持以文物安全为底线,提升文物安全治理能力,推进古建筑修缮项目。结合“浙文惠享”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的乡村博物馆建设工作,推广根据地域特色打造的松阳“全县域生态博物馆”经验做法,发挥乡村博物馆文化惠民效益,盘活周边旅游资源,实现文旅融合,进一步充实和稳固国家传统村落公园建设基础。抓好包括“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建设、生态博物馆群、乡村博物馆建设等在内的丽水文物保护利用品牌项目,打造丽水村落IP。
三、加强宣传教育和工匠培训,延续乡愁传承与发展
(一)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农村建筑工匠。全市各县(市、区)每年集中组织一次农村工匠培训,2022年度所有县(市、区)均已开展并顺利完成农村工匠培训工作。2022年5月,我市印发了《丽水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2022 年度丽水市级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计划的通知》(丽农劳训〔2022〕1 号),并将“丽水市农村建筑工匠培训班”纳入2022年度丽水市级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计划当中,选取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对农村建筑工匠开展业务培训,着力培养农村建筑工匠具备基本的农房建筑知识、熟练的农房建筑施工技能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开展现场教学,带领农村建筑工匠通过实地考察,学习高质量房屋建造、老房子修缮美化等实用技能。
(二)立足课堂,培育青少年保护传统村落意识。用好《浙江绿谷》地方教材,将保护传统村落的理念通过课程实施予以培育。利用项目化学习思维,围绕古村落布局、古建筑修复等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绘制、计算、探究等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了解我市传统古村落的蕴含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
(三)走出课堂,参与古村落保护实践活动。通过研学实践课程,利用古村落保留的精神内核、乡土风俗、建筑特色、生活方式开展文学、艺术创作活动。聘请生活在古村落中的传统手工艺人担任拓展课程的校外辅导员,利用周末、课后托管等时间段开展活动。将课堂搬到古村落,让古村落留驻课堂间。我市缙云县河阳小学等一批建在传统村落边的学校已经开始利用独特的优势资源,打造与村落融合发展的特色课程。松阳县围绕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加强乡土乡情教育,充分挖掘地方生态、文化特色开展“团旗+队旗”助力古村落保护行动,都已取得良好的成效。
(四)围绕“山字”系品牌体系建设。跟着节气游花园乡村,和着拍子品丽水味道,以节气文化搭台,活动产品唱戏,重点公布 125 场二十四节气节庆活动名单,并筛选出 48 场活动列入市农业农村局奖补项目。积极探索尝试开展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活动对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努力做实基础、做深文化、做精产业、做亮特色,进一步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绘制出节气版的花园乡村行游图,引导市民跟着节气游乡村,推动“丽水山景”加速破题、“瓯江山水诗之路”全面落地。
四、探索农旅融合道路,实现村庄活态保护
(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将乡村打造成为一个集精品民宿、特色餐饮、乡村生活体验、耕读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体,带动本土居民就业创业,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资源融合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探索基于传统村落内部资源+旅游的保护发展模式,如基于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引导村落保护发展,在坚持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吸引人、留住人。当下部分专业建筑师走进了传统村落,通过“针灸法”对传统村落进行微改造、活化利用,并以此为媒介促进村落的进一步保护,如浙江松阳平田村的民宿、陈家铺的网红书店和艺术家工作室,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利用传统资源吸引建设资金。通过利用现有传统资源,引进乡贤、企业等入驻投资,一批名人故居、红色遗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如莲都区老竹镇新陶村依托 AAAA 级景区村资源优势,成功引进浙江隐墅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 5000 万元打造 16 栋生活美学民宿,发展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产业。松阳县开展“百名艺术家入驻松阳乡村”计划,已签约艺术家工作室 89 家,形成艺术家集聚的古村落 10 余个,形成“永不落幕的民俗文化节、永不闭馆的生态(乡村)博物馆群、永不停歇的乡野运动场”三大文化品牌体系,成为浙西南文化传承展示的窗口。
(三)深化“两进两回”机制,活化新业态。“两进”即科技、资金进村,“两回”即青年、乡贤回村。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保护资金,如全市前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共156个村累计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资金4.68亿元;缙云县河阳村等6个村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成片传统村落目录,获国家文物局9000万保护资金;松阳县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列为“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整县推进试点县,获得专项资金 4000万元。另一方面推进混合经营体制改革,探索“村集体+政府+工商资本”的合作社模式,通过房屋、田地、农户长期租赁、入股等方式,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开展整村保护和适度开发,如松阳县共发展品质民宿(农家乐)506家,乡贤回归535人,引进项目138个,累计投资额54.47亿元。结合已修缮村落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古村落+特色民宿”、“古村落+乡贤馆”等新业态,激活古村经济活力。如莲都区碧湖镇下南山村在“保全、用足、增收”上做足文章,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引进联众集团进行整村开发,将“欢庭•下南山”原生态度假村打造成为丽水“大花园”的“金名片”。在莲都区碧湖镇第七批重点村古井村人民街古道旁,建立 710 平方米碧湖乡贤馆,以“水乡情 赤子心”为主题,收集了 25 位先贤、160 位今贤事迹,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力量。
五、下步工作方向
下步,我们将从制度规范、文化挖掘、资金引流等三个角度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
(一)加强传统村落整体管控。持续推进传统村落格局和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工程,积极出台市级传统村落改造修复的技术图册、技术导则、技术标准等,形成专家评审的工作机制,按照评审结果进行项目实施,进一步对传统村落核心区域和周边区域建房的风貌进行控制和引导。
(二)牢筑村落文化的“魂”。深入挖掘村庄文化内涵,研究村落文化谱系,向村民、乡贤收集村落故事,将故事与建筑、小巷、宗祠、古树等要素相结合,让历史要素“鲜活”起来,让每个传统村落具备其自己的文化特色。
(三)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保护体系。积极整合多部门力量,创新保护和利用理念,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集中谋划破解传统村落产业发展难题,构建“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建立“拯救老屋”、古民居等专项保护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老屋修缮、保养和利用开发。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传统村落保护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后,恳请您一如既往地对传统村落保护予以关注,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设。
联系人:林晨烨(丽水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
联系电话:2*****5 邮编:323000
丽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2年9月13日
主送:朱晓红代表。
抄送:市人大提案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体局、市教育局、市自然
资源和规划局、缙云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缙云县文化旅游发
展投资有限公司。
丽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 2022年9月1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