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地广人稀,而且易患突发疾病的老年居民占比较大,基层医疗急救资源不足,建立高效便捷的急救网络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迫切需求。
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1年,一个打通山区群众“生命通道”的急救体系正式开始建设——市委市政府全力谋划实施《丽水市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在丽水市卫生健康委牵头下,我市围绕高效提升抢救成功率这一核心环节,完善急救体系建设、集成提升急救能力、融合盘活急救资源,构建了“医共体牵头医院+片区医疗中心+基层急救服务站+智慧流动医院”的山区医疗急救服务丽水模式。
全市平均急救服务半径由21公里缩小至12公里;山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由34分钟减少至14分钟;满意度由89.27%提高到97.58%,累计服务群众25万余人次;“救在丽水”应用场景先后荣获浙江省数字社会系统2022年度“最佳应用”“最佳案例”“最优理论”……短短两年,“救在丽水”应用场景成为浙西南山区医疗急救服务样板,拯救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
迭代升级:
急救半径和反应时间“两缩短”
8月8日下午3时20分,一辆松阳县急救中心的救护车径直开到遂昌县人民医院急诊室门口。车刚一停稳,早早等待的医护人员立即拉开车门,将患者急速安全转运至胸痛救治中心进行急救。来自遂昌县垵口乡垵口村的病人小林,发病时遂昌县人民医院救护车距离现场为36公里,而松阳县玉岩镇卫生院急救站的救护车距现场仅13公里。旋即,急救指挥中心打破常规,跨县域调度救护车,为病人争取到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小林转危为安。
“这就是应用了‘邻域救’的功能,是‘救在丽水’五大子场景之一。除此之外,丽水还建设了以争取最短抢救时间的‘身边救’、以优化最便入院流程的‘同步救’、以研判最佳救治方案的‘精准救’、以打造最优救助服务的‘全程救’的急救全方面联动五大应用场景,实现‘一网统救’。”丽水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救在丽水”,第一要义是“快”。通过健全市县乡三级指挥网络、开通陆上空中一体急救通道、配置基础性资源辅助急救设备,“救在丽水”大幅度缩短了急救半径和反应时间:
——升级市120急救中心进行统一指挥管理,投资2.3亿元建设市医疗急救血液管理中心,在9县(市、区)建成集独立场所、专门车辆、专职人员于一体的县120急救中心,在34个较大和偏远乡镇建立乡镇急救服务站,织密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并在全省首创邻县调度机制,为急救病人提供更合理的调度、转送、交接方案。今年6月全省74个急救中心综合评分排名中,丽水有4个急救中心跻身全省前20名,其余均在全省前60%。
——高标准配备120救护车,配置“智慧流动医院车”与120救护车“双向接驳”,实现陆上医疗救援无缝对接;在9县(市、区)偏远山区、自然灾害多发和景区乡镇建设直升机停机坪,实现空中医疗救援。目前,全市共配备“智慧流动医院车”48辆,120救护车145辆,达到1.74辆/3万人,超浙江省1辆/3万人的标准要求;建设34个直升机停机坪,探索保险筹资的航空救护长效运行机制。
——在全市25个片区医疗中心设置急诊急救专属区域,配备基本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在运动场馆、大型商超、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目前累计发放急救包54.47万个,配置AED815台,达3.02台/万人,超浙江省2台/万人的标准要求。
强化能力:
急救水平和抢救时效“大提升”
我市还大力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依托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通过省市专家下沉对医院医疗服务布局、设施、专业技术人员配置等进行指导,我市积极推进全市综合医院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抢救和危重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建设。目前丽水10家综合医院均已完成五大中心建设,其中卒中、胸痛中心100%达国家标准,预计创伤中心将在年底前全面通过国家认证,届时将成为全国第二个三大中心认证全覆盖的设区市。在提升基层紧急处置能力方面,我市则围绕常见抢救流程、急救操作规范、急救设备使用等重点,常态化组织全市基层医务人员开展知识技能培训,确保“应培尽培、应会尽会”。两年来,已培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急救站医务人员达2514人次。
此外,紧急救助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是危急情况发生后的重要保障。今年2月,市民老张在市体育中心锻炼时突然倒地,一旁正好懂得急救知识的热心市民马上利用场所配置的AED开展除颤、心肺复苏,为后续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成功挽救了生命。
急救知识的全民普及,在我市推行已久。我市以志愿者培训为抓手,设立社会志愿者定点培训医院,搭建全市急救志愿者平台,开展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活动。两年来,共设立社会志愿者定点培训医院10家,组织全民自救互救培训活动800场次,培训人数3万余人次。
盘活资源:
急救调度和指导监管更精准
不久前,在青田县120急救指挥中心,120专线电话铃响起,调度员季莎莎迅速接起电话。了解病情,统筹资源,联系急救点,按下“出车键”,急救车出车前往现场,120急救指挥中心GPS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的LED条屏显示系统上救护车行驶轨迹清晰可见,整个过程仅用了1分51秒。
“以前调度要打电话联系,需要各种确认,费时费力。现在有了‘救在丽水’应用,通过数字化管理,市县乡三级急救系统统一受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精确获取120呼救地点定位,调度员通过这些资源,就可以快速受理派车申请、调度急救资源,真正实现‘秒接秒派’。”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全市急救车辆平均出车用时由3分钟缩短至50秒,急救呼叫满足率达99.51%,定位准确率提高30%。
不仅如此,在资源的融合共享下,急救患者还实现了“车上入院”。“救在丽水”通过打通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数据壁垒,院内同步显示车上患者的数据,院内专家远程诊疗并给出车上患者的最佳救治方案,同时快速调动急救资源,优化最简入院流程,开辟最畅绿色通道,实现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对接”和“上车即入院”。
精准监管的数字化管理,还实现了“一屏统管”。系统归集全市急救车辆、人员、机构、任务、AED分布等资源集体“上云入网”,通过重组急救资源、重建服务模式、重构服务流程,形成急救资源全景一张图,助力全市急救“一屏统管”。相近时间段在同一地点如果连续派出3辆及以上救护车,马上会触发系统预警,根据事件的性质快速启动部门联动,启动应急响应,开展相关的救援处置。
接下来,市卫生健康委将继续以“资源增量、数字赋能”为手段,加快构建多跨协同、高效便捷的山区医疗急救服务新模式,为丽水全域百姓撑起健康“守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