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25000026452082/2023-44358 | 文号 | 丽民〔2023〕70号 |
组配分类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发布机构 | 丽水市民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3-11-25 | 有效性 | 有效 |
规范性文件统一编号: | ZJKC10-2023-0004 |
各县(市、区)委组织部、民政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南明山街道办事处,市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丽水市深化新时代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丽水市委组织部 丽水市民政局 丽水市财政局 丽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11月25日
丽水市深化新时代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全省城乡社区工作会议部署、省委《关于党建统领网格智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意见》(浙委发〔2022〕20号)以及浙江省现代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浙现社办〔2022〕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深化新时代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选优配强社区工作力量
1.规范社工选聘程序。新进专职社区工作者采取公开招聘、依法选任等方式配备,各县(市、区)应统一规范选聘程序和资格条件。公开招聘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由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会同组织、人力社保等部门组织实施,招聘的专职社区工作者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依法选举的社区“两委”专职成员,符合相应年龄条件的,由街道(乡镇)党工委(党委)报县(市、区)组织、民政部门同意后,任期内享受专职社区工作者待遇。根据就近就便、职住兼顾原则,新进专职社区工作者由所属街道(乡镇)集中管理、所在社区分配使用。市县乡建有党群服务中心的,可在员额范围内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到中心开展管理服务。社区专职网格员根据工作表现和群众满意度,可适当放宽资格条件,经社区党组织推荐、街道(乡镇)党工委(党委)审核、县(市、区)统一组织考试或考核后,可招聘为专职社区工作者。建立定期招聘、动态缺补、周转调剂制度。(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人力社保局)
2.拓宽社工来源渠道。注重从政治素质过硬、群众基础好、服务本领强的本社区党员、退役军人、业主委员会成员、物业服务企业人员、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等优秀人才中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加大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力度。对社区急需的专业人才、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聘。(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
3.建强社区“头雁”队伍。着眼建设高素质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按照政治坚定有信仰、服务群众有感情、推进治理有思路、带领队伍有办法、廉洁公道有口碑的标准,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把社区党组织书记选为居民委员会主任,注重选拔一批表现突出、有发展潜力的35周岁左右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实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制度,县(市、区)委组织部每年至少1次、街道(乡镇)党工委(党委)每半年至少1次研判分析社区党组织书记情况,社区党组织书记出缺原则上不超过3个月。(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
4.培优社区后备人才。注重从具有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优秀年轻专职社区工作者中发现培养社区“两委”后备力量,每个社区不少于1名35周岁以下后备人才。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重点从社区班子副职和优秀年轻专职社区工作者中发现培养书记后备人才,实行“一职两备”,原则上每个社区有2名,其中35周岁以下不少于1名。注重通过跟岗学习、跟班实训、项目历练、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培养。(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
5.分级确定社工数量。到2023年底,每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达到18人以上。人口规模1万人以上的社区,在保证18名专职社区工作者基础上,可视社区管理幅度、治理任务和实际需要等合理确定配备人数。专职社区工作者数量由各县(市、区)实行总量控制,可在县域范围内调剂管理。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的社区工作者配备实行提级管理,方案由市级审核把关、报省里备案。(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
二、实行“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6.分级开展履职培训。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能”全科社工培养模式,坚持分层分类培训,市级示范培训、县(市、区)重点培训、街道(乡镇)普遍培训,重点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政策法规、专业技能和群众工作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市级组织部门每年举办1期社区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县级组织部门把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班次,每年对社区党组织书记轮训1遍,街道(乡镇)每年制定专职社区工作者培训计划,对其他专职社区工作者轮训1遍。探索培训资源“一地开发、全市共享”模式,鼓励各地差异化开发社工专业培训课程,推进跨县域合作办班,共享优质培训资源。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育“山海协作”,每年组织部分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赴先进地区跟班锻炼。新进专职社区工作者必须先培训后上岗,县级民政部门根据招聘进度,分期组织开展岗前集中脱产培训,每期不少于3天。结合“网格走亲”组织新任专职社区工作者开展“认百家门”活动,加快提升新任社工群众工作能力。(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
7.深化导师“双重帮带”。常态化开展各级治社名师、担当作为好支书、千名好支书等的调整遴选,充实完善师资库。遴选一批治社名师、资深社工和部门骨干,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等形式,由“1名治社名师(或资深社工)+1名结对(或包联)部门干部”帮带“1名新进社工”,从集体融入、业务入门、党建联建等方面,加快推进新进专职社区工作者转变工作角色、提升适岗能力。突出实战实训,择优确定一批导师所在社区作为实训基地,开展集中授课、巡回指导、案例教学,增强帮带实效。(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
8.强化社工职业专业。将专职社区工作者纳入市、县(市、区)人才发展规划。鼓励支持专职社区工作者参加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评价,市、县两级民政部门组织开展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2023年底前,全市专职社区工作者持证率不低于47%,到2025年专职社区工作者持证率达到50%,并常态保持。对2025年底前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的对象(公务员及参公人员除外),分别一次性给予2000元、5000元、8000元的奖励,对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的专职社区工作者给予职业津贴,并按初级、中级、高级证书分别提升1级、2级、3级工资等级。依托社会组织集聚度、成熟度高的市县乡党群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开展社工轮岗交流、项目合作和实践锻炼,提升专职社区工作者专业社会工作能力。新进专职社区工作者须在具备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条件后,3年内取得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现有专职社区工作者中45周岁以下的,须在5年内取得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对在规定年限内未取得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暂缓岗位等级提升,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
三、制定出台管理考核办法
9.推行社工“定人定岗定责”。推行专职社区工作者设岗定责,明确党建、宣传教育、平安综治、两新工作、社会事务、卫生健康、建设发展、应急管理、内勤等9大岗位职责,完善服务机制和管理办法,提升服务群众水平。综合考虑岗位适配性和个人意愿,确定岗位安排方案,同步设置AB岗位,确保所有社工纳入9类岗管理且每人至少负责1个主岗。建立全响应服务制度,推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65天不打烊服务,推行轮班值守、错时服务、智能打卡等制度,确保群众有事找得到、叫得应。深化“综合受理、集成办理”运行机制,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对居民诉求和办理事项进行登记、流转、办理、反馈,形成工作闭环。(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
10.持续深化“党群连心·网格走亲”活动。完善落实包片联户、包网入户、星级评定等制度,深化民情地图、民情日记等有效做法,推动专职社区工作者常态化走街串巷、进楼入户,做到人员底数清、矛盾纠纷清、群众需求清、风险隐患清。推动社区工作者兼任专职网格员,社区一般每天安排50%以上专职社区工作者下沉网格连心走访,每个专职社区工作者5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走访服务群众,确保每年走访住户1遍以上。面向高龄、独居、空巢、留守、失能失智、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提供常态化探访关爱服务。鼓励因地制宜建立小区网格驿站,积极推进专职社区工作者进小区进网格驻点服务,综合运用数字化手段,主动听取和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及时掌握困难居民和中低收入群体诉求。设立小区议事厅,推动包联小区的社区干部与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合署办公,加强与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常态联系,做到小区(网格)党组织会议必到、小区议事会必到、业主(代表)大会必到、物业业委会联席会议必到,强化“三方协同”纽带联系。推动社区健全战时响应机制,发生突发事件时,专职社区工作者第一时间到岗到位,协同包联力量快速融入处置体系。(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应急管理局)
11.健全强化社工日常管理。全面规范专职社区工作者劳动合同管理,由街道(乡镇)与专职社区工作者签订劳动合同,报县级民政部门、人力社保部门备案。对新进的专职社区工作者依法实行试用期制,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的不予聘用。建立专职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省内互认机制,对跨市县流动的,由原任职社区所在县(市、区)民政部门出具证明,在互认工作年限的基础上,按现任职社区所在地有关规定,确定相应岗位等级。统筹推进社区与市县乡党群服务中心的专职社区工作者轮岗交流。县级民政部门与纪检监察、信访、法院、检察院、公安等相关单位建立日常沟通制度,每年至少开展1次违法违纪情况联审。县(市、区)应建立专职社区工作者履职行为负面清单、预警和退出机制。(市民政局、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市委组织部、市信访局、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市人力社保局)
12.优化社工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对正职、副职、一般工作人员实行分类考核,注重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量化评价,重点考核政治表现、工作实绩、急难险重任务表现和联系服务群众实效,将按月度考评、擂台评比、考取社工证、走访服务群众时长与成效等情况纳入考核指标。考核由街道(乡镇)组织实施,应充分听取社区党组织意见和社区居民评价意见。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其中优秀等次占比一般不超过20%,本社区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的,专职社区工作者优秀等次比例可提高到25%;个人累计3年考核优秀的,工资等级可提升1级。考核结果作为绩效报酬发放、岗位调整、等级晋升、奖励惩戒以及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各地可根据实际提高绩效奖金比重,适当拉开等次差距,鲜明树立奖优罚劣导向。具体考核办法由各县(市、区)自行制定。严格专职社区工作者借用管理,各级部门和街道(乡镇)不得随意借用,确需借用的,须经县(市、区)民政部门同意,借用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借用期间的考核考评、绩效奖金由原单位负责。(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
四、健全完善关心关爱机制
13.完善薪酬定期增长机制。健全落实专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制度,工龄从缴纳社保年限开始计算。从2023年起,专职社区工作者年平均工资(不含按规定由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费用)按照不低于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倍确定,有条件的地方最高可提高到1.8倍。按此标准调整后的专职社区工作者薪酬不得低于上年度薪酬水平。完善专职社区工作者薪酬动态调整和正常增长机制。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专职社区工作者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规定的住房公积金比例区间内提高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
14.制定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建立落实谈心谈话制度,街道(乡镇)党工委(党委)书记每年与社区党组织书记谈心谈话不少于2次,街道(乡镇)班子成员每年与包联社区专职社区工作者谈心谈话不少于1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对长期高负荷工作、心理压力大的,及时做好针对性纾压解压。建立澄清正名机制,给予专职社区工作者充分理解和信任,防止污名化、被误读。(市民政局、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市人力社保局)
15.拓宽社工晋升发展通道。畅通优秀专职社区工作者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渠道,各地在招录(招聘)街道(乡镇)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时,应拿出一定名额定向招录(招聘)优秀专职社区工作者,并根据实际合理设置资格条件。注重从连续任社区主职满5年、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录(招聘)街道(乡镇)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每年以设区市为单位按符合条件人数不少于1:10比例确定招录(招聘)职位数。对连续任职满两届、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在街道(乡镇)现有事业编制总量内,按程序解决事业人员身份,继续留在社区工作,街道(乡镇)事业编制不足的,可通过各县(市、区)编制“周转池”等统筹解决,每个县(市、区)每届至少解决符合条件人员总数的1/3;特别优秀的可通过择优调任、换届选举等选拔进街道(乡镇)班子。(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
16.加大社区工作经费保障。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按照市、县两个类别每个社区分别落实每年不低于10万元、5万元的最低保障标准;社区工作经费按照市、县两个类别每千户分别落实每年不低于10万元、5万元的最低保障标准,超过3000户的社区,根据实际确定保障标准。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强化部门协作,加强工作指导、政策支持和督促检查。专职社区工作者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不能补休的参照当地现有的夜餐补贴标准给予适当补贴。(市财政局、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
17.强化社工福利保障待遇。注重关心专职社区工作者身心健康,落实一年一次免费体检、带薪年休假等福利待遇。推动机关食堂等就近就便向专职社区工作者开放,提供工作用餐便利。按不高于当地机关、事业干部标准落实伙食补助。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按工会章程建立工会,工会经费参照当地机关、事业单位标准执行。连续任职满两届、表现特别优秀的在岗在任女性社区党组织书记,达到50周岁时,由本人申请,经街道(乡镇)考核评估、择优推荐,报县级组织、人社、民政等部门审核同意,可延迟到55周岁退休,并安排相应岗位。一般每县(市、区)每届可延迟退休人员总数不超过社区总数的1/3。(市财政局、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市卫生健康委、市机关事务中心)
五、切实强化组织保障力度
18.强化工作合力。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组织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做好面向专职社区工作者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进街道(乡镇)班子工作。民政部门履行主管部门职责,负责核定专职社区工作者员额总量,专职社区工作者招聘、教育培训、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的统筹指导。政法部门负责指导兼任专职网格员的专职社区工作者履行网格职责。财政部门负责落实专职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保障。人力社保部门负责做好面向专职社区工作者定向招录事业编制人员工作,指导推进专职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评价工作。(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19.推进松绑减负。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社区减负有关要求,结合规范社区事项“三张清单”,全面规范社区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建立健全社区事项准入制度和动态调整制度。各级各部门不得将社区作为行政执法、拆迁拆违、环境整治、城市管理、安全生产、招商引资等事项责任主体,不得对社区开展单项业务考核评比。加强各类落到社区的数字化应用的统筹整合,清理整合各类微信工作群、政务APP。(市民政局、市委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市大数据局)
20.激励争先创优。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实行“月考评、季比拼、年考评”机制,各县(市、区)要积极搭建赛马平台,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领雁”擂台赛、实招妙招大比拼,社区每月根据社工履职情况、工作业绩和群众口碑等开展月度考评;街道每季度开展1次社工技能大比武,通过知识竞赛、情景模拟、实招比拼等方式,加快提升新任社工适岗能力;县(市、区)综合考虑月度考评结果和季度技能比武情况,按照九大类岗位分工,按10%的比例择优遴选一批年度“岗位标兵”,作为社区主职干部储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每年开展优秀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领军人才和优秀社区志愿者选树宣传,提升专职社区工作者职业荣誉感、社会认同感。对在社区连续任职时间较长、工作表现优秀的,可由县(市、区)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奖励。(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