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丽水,处处色彩斑斓,一派生机勃勃。而随处可见的“红马甲”,则是处州大地一抹最亮的色彩。
在扶残助困行动中,他们真情陪伴,传递温暖;在文明创建中,他们走街串巷,宣传劝导;在理论宣讲中,他们传播真理,释疑解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而又响亮的名字——丽水“小园丁”。
经过多年发展,志愿服务已成为丽水这座全国文明城市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我市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深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探索“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的志愿服务模式,全力打造丽水“小园丁”全市域志愿服务品牌,为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注入不竭动力。
数据无言,却最有说服力。过去一年,全市“小园丁”志愿服务队伍扩展到5140支,注册志愿者人数72.3万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长1202万小时,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27%……这些数字的背后,体现了全市广大“小园丁”志愿者怀揣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不负重托的使命感,以平凡之躯行不凡之事,把爱和温暖送给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爱心温暖着这座城市。
道德天空下,点点微光汇聚成璀璨星河,彰显着社会文明的温度和高度。
加强队伍建设
拓宽志愿服务“广度”
在古堰画乡的瓯江边,经常会看到一群穿着红马甲的女性志愿者,长杆夹、垃圾袋、小口哨是她们的必带装备,她们一边清理垃圾,一边检查安全隐患,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志愿工作,她们已坚持多年,为了守护碧水清流的美景,也为群众筑牢了安全屏障。
这支全部由女性组成的志愿队伍,是莲都区大港头镇大港头村妇女自发组成的女子护河队。制止不文明行为、劝阻下河人员、提醒安全事项……这些都是护河队员巡河时要做的事情。
除了护河队,大港头镇还拥有“10+16”支志愿服务队伍,即10个村级志愿队和包括画乡义警、民宿业主等不同团体的16支单独志愿队伍。在志愿者的努力下,古堰画乡不仅村居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积极做志愿者已成为当地人的共识。
志愿服务是文明实践的主要形式,志愿者是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2019年6月,市文明委出台《丽水“小园丁”志愿服务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方案》,致力培育打造丽水“小园丁”志愿服务品牌,自此,丽水“小园丁”志愿者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成为“大花园”建设中最重要的生力军、最靓丽的风景线。
制度保障,为志愿服务提供支撑。市本级成立丽水“小园丁”志愿服务总队,各县(市、区)组建志愿服务分队,由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分队长,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支队长,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志愿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文明单位成立“小园丁”志愿服务队,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服从丽水“小园丁”志愿服务总队统一指挥和调配。
拓宽服务领域,织密织牢志愿服务的“一张网”。我市围绕民间矛盾纠纷调解、公益救援、理论宣讲、专业培训、医疗服务、妇女维权、儿童心理咨询、科学普及、垃圾分类、圆梦助学等多个领域,自主开发灵活多样、社会认同的志愿服务项目;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确保覆盖群众的志愿服务需求。
延伸服务阵地,让志愿服务遍地开花。各县(市、区)将志愿服务日常管理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运转机制和“线上+线下”管理模式,指定专人负责志愿者日常管理,制定志愿服务措施、制度和计划,做好所属志愿者的招募、注册、服务情况登记确认和推优等工作。目前,全市共建成县级实践中心9个、乡镇实践所173个、村(社区)实践站1976个、城乡实践点2822个,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覆盖率达100%。
推出系列举措,构建起志愿服务完整体系,全市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穿上“红马甲”,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将暖心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擦亮特色品牌
提高志愿服务“精度”
在龙泉市安仁镇,有这样一群热衷公益的“永和义警”,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跟来往群众宣讲防诈骗、防火防盗安全知识,成为了安仁镇百姓身边的“守护人”。
龙泉市永和义警志愿服务队于2019年在安仁镇成立,名称来自安仁镇古廊桥“永和桥”。服务队在线上创新推出“永和义警——乡音反诈”,以乡言土语、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反诈知识变得更加喜闻乐见、深入人心,目前推出视频75集,总播放量达500万次,成为辖区平安建设和文明传播的重要力量。
“永和义警是在全省开展创建枫桥式派出所背景下成立的,秉承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坚持守护群众的平安,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龙泉市永和义警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说。
近年来,在“小园丁”品牌深入推进下,全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广大志愿者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满足群众普遍共性需求和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出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志愿之城”建设贡献力量。
在一系列亮点纷呈的活动中,一批群众认可、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志愿服务品牌涌现出来。“烟火计划”“七旬免跑记事簿”“我陪你读”等省级志愿服务品牌愈发闪亮;画乡莲都“小荷”、剑瓷龙泉“小清泉”、诗面畲乡“小园丁”等县域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刷屏网络。
有便民惠民志愿服务项目,也有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
“健康大篷车”“8090宣讲团”“乡音反诈”“蓝天救援”等志愿服务团队,涵盖医疗卫生、法律援助、应急救援、理论宣讲等,全市志愿服务主体力量遍布各领域、各行业,助推了经济社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在专业与大爱中,讲好“丽水故事”。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点滴时间汇聚成力量。不断涌现的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汇聚成了一支全覆盖、精准化、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志愿服务品牌队伍,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注入了新形式、新活力,为城市发展凝聚奋进力量。
聚焦数字管理
增强志愿服务“效度”
时代在变迁,对“小园丁”志愿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园丁”志愿服务不断“升级换代”,将数字化改革融入到志愿服务中。
我市以整合实体化平台,拓宽线下志愿服务网络为抓手,加强“志愿浙江”平台“发布台”和“记录馆”作用,进一步提升志愿者活动的项目化、组织化、社会化运作效能,推动志愿服务便捷化,信息化和数字化。
我市将志愿服务活动计划、项目等服务信息纳入“志愿浙江”平台,由市、县两级管理后台进行审核派单,形成“点单——派单——服务——反馈”的定向志愿服务闭环;进一步完善志愿者专业特长、服务意向、服务区域数据,对志愿者服务时长、内容、对象等进行分类记录,实现志愿服务精准触达。
同时,我市依托“志愿浙江”搭建“小园丁之家”,在全省首创随手做志愿、白名单、“小园丁”码、“小园丁”加权赋分积分体系等应用场景;完善“随手做志愿”,将“就近就便、随时随地”开展志愿服务纳入数字化、智慧化管理体系,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活动,活动时长记录“小园丁”积分,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志愿服务,浸润心田,温暖社会。随着一个个“小园丁”志愿服务品牌的建立,一次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市民心中不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