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殖的黑斑蛙,个头比牛蛙小,但是味道更鲜美,游客还可以在稻田亲身体验钓蛙,享受童年乐趣。”近日,来松阳县斋坛乡京梁村“稻蛙共生”共富试验基地钓蛙的游客络绎不绝。基地负责人叶芳群介绍,“稻蛙共生”基地的水稻不施农药化肥,黑斑蛙可以消灭害虫,粪便还能育肥还田,水稻相比传统种植更加葱郁挺拔。
斋坛乡地处松古平原中部,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粮食功能区。近年来,斋坛乡挖掘本土特色产业资源,深入探索“稻+”生态种养模式可能性,突破传统农业增收瓶颈。截至目前,共实施“稻蛙共生”“稻虾共生”“稻鸭共生”“稻耳轮作”“瓜稻轮作”“麦薯轮作”等“稻+”生态种养项目6个,累计覆盖农田面积200余亩。
“斋坛乡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尤其是要写好‘稻+’文章,探索出一条增收共富的新‘稻’路,打响‘农耕斋坛’品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斋坛乡党委统战委员钟李斌说。
建立资源“蓄水池”,全乡积极排摸登记集体闲置土地、家庭农场、种养能手等本土资源“家底”,在引进项目后借力“过温”,助推产业“孵化”升级。
去年,斋坛乡依托蒙富家庭农场在小石村试验“稻虾共生”项目,基地总面积55.6亩,取得较好成效,还建立了“稻虾共生”共富工坊,推出亲子研学、工会活动、龙虾垂钓、水稻收割体验等活动,促农旅融合发展。今年,乡域农业龙头企业菌耳农业有限公司又从湖州南浔引进黑斑蛙养殖产业,并购入百余只缙云麻鸭,探索“稻蛙共生”和“稻鸭共生”生态种养。同时,该乡种植大户郡郡农产品有限公司还引入临安天目山小香薯发展“麦薯轮作”,目前已种植100余亩。
“除了项目谋划落地,搭建让群众能够长久受益的平台机制更是关键。”钟李斌说,去年以来,通过农合联党建联建,全乡积极推行“组织搭建平台+大产业农户示范+小产业农户合作+普通农户参与”的组织助农“1+3”模式来实现特色产业集群化、生产机制合作化、收益共享化。
“下步,斋坛乡还将不断探索‘稻+’经济模式,深化产、收、销结合的全链条服务,以‘稻+’项目赋能更多土地资源,不断为百姓种粮拓宽增收渠道,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斋坛经验’。”斋坛乡党委书记周旭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