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2500MB1664458R/2024-38711 | 文号 | |
组配分类 | 扶贫开发 | 发布机构 | 丽水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24-04-2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就乡村人才振兴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也表明,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战略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更是长远的关键之举。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把新农人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部署。在这里,一批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创意、新风貌等现代化特质的“新农人”活跃在乡村并崭露头角,他们用聪明才智、资源技术,让乡村振兴充满无限可能。
吸引新乡人、留住原乡人、召唤归乡人,我市持续激活“三乡人”这一乡村建设主体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探索一条以现代新农人为引领的富民增收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吸引新乡人成为乡村蝶变“新动力”
走进距离松阳县城20公里的三都乡松庄村,一间“村口的涂鸦”乡土画展室让人眼前一亮。
这间由老屋改造成的画室陈列着25件水彩、油画等作品,均是由居住在村里的老人们,用手掌、菜心、茶叶、萝卜等各种各样的乡土“画具”拓印而成。
乡间最熟悉的日常,形成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想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主导开办画室的,是村里品牌民宿“桃野”创始人孙迎盈。2017年,被朋友圈里一张夯土墙的照片所吸引,孙迎盈从上海来到了松阳,路过三都乡松庄村时,历经风雨的老房子、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无限生机的山水,深深地打动了她。
位于松阳县松庄村的桃野民宿
于是,孙迎盈带着自己首家民宿综合体规划设计入驻松庄,一口气签下18栋老屋,打造了一家体量达2000平方米的“桃野”民宿,从此扎根松阳。
经过两年多的改造,松庄村18栋木结构夯土客房焕发新生,村里还配套了咖啡厅、餐厅、书吧、会议室、SPA、手作集合工坊、展览空间、农耕体验园等空间。
民宿经营过程中,孙迎盈凭借着多年积累的资源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流前往,一步步把村子带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庄自然流量增长超过10倍,年均增加游客1万余人次;通过产品包装升级、线上线下联动,松庄村的桃子、土茶、桃胶等土特产热销全国十几个省市,帮助村民增收超过30万元;村民们纷纷在家门口摆起小摊卖农产品、开起各类小吃店,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村创业开办农家乐、咖啡馆。
物质富足了,精神上也要更加自信。
“没想到我们的画还能分红。”在“村口的涂鸦”村民艺术共创成果分享会上,领到分红的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个个都乐得合不拢嘴。
这些年来,孙迎盈和“桃野”开启“全球艺术家驻留计划”,邀请艺术家驻村,就地取材进行艺术创作,同时带着村民用日常瓜果蔬菜进行拓印,创作出了属于村民自己的涂鸦作品。
美术馆、非遗工坊、艺术家工作室、村民剧场,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一年四季的山谷市集……艺术家与原住民共同创作,涂鸦作品衍生成的文创产品被销售到全国各地。每卖出一件文创,作为原创者的村民们都会获得分红,松庄村更是充满了艺术气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在她的带动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投身乡村建设,先后吸引了4位外省投资商落户松庄村,开展多业态发展和新业态经营,为松阳县三都乡吸引投资总额超1300万元。
在丽水,还有很多像孙迎盈这样有着“新身份”的“新乡人”,他们从外来的客人转变成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参与者、谋划者,成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
激活原乡人锻造产业发展“主力军”
日前,在青田县石门洞林场师姑湖林区,浙江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洪碧伟带领着几十位村民忙着种植中药材黄精。
新农人洪碧伟在基地指导村民如何种植浙贝母
“85后”洪碧伟是土生土长的青田原乡人。多年来,在我市产业扶持政策的牵引下,以他为代表的致富带头人乘势而上,用饱满的创业热情激活乡村活力。
投身农业,源于洪碧伟的信念。2010年,他毅然卖掉县城生意不错的汽车修理厂,创办了青田县碧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450余万元建立了以百合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并引进了元胡、浙贝母等中药材。
在洪碧伟的带动下,每到中药材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基地周围村庄65岁以上留守老人和低收入农户成为主要劳动力。2023年,他为当地乡亲们发放了160余万元工资。
洪碧伟还提出“借种包收”的合作新模式,进一步解决了老百姓“种什么”的问题和“种出来卖给谁”的后顾之忧。截至2023年底,青田县碧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在8个乡镇增加联结基地305亩,按照最保底价格收购每亩产值10000元,可为农民增收305万元。
原乡人熟悉家乡、了解家乡,更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和获益者。
“茭白大王”李春萌在茭白田里授课
开春后,缙云县“茭白大王”李春萌便时常深入田间地头,忙着指导种植户做好茭苗清理、地膜覆盖等工作,确保今年茭苗长势。
李春萌是当地乡亲心目中的产业“领头雁”。2008年,她牵头成立五羊湾果蔬专业合作社,无偿向周边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带动许多人回乡种植茭白。
20多年来,五羊湾合作社带动增收的农户达5000余户,辐射周边基地18000余亩,并成功打通国内外销售渠道,让缙云茭白年产量13.5万吨、产值超过5亿元,茭白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小茭白”越走越远,市场越来越大。
“一个人富起来不是富,能用自己的技术和资源,帮到更多农户才是真正的富裕。”从农妇变身“茭白大王”,李春萌用智慧和坚持带领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致富路。
在丽水,凭借饱满的创业精神,原乡人以各种各样的“新角色”,进一步有效激活乡村资源,以充足信心带领家乡父老奔向共同富裕。
召唤归乡人争当乡村发展“领头雁”
乡愁,是深深刻在每一个在外打拼丽水人心中的烙印。
近年来,我市着力打好“乡愁牌”“亲情牌”,推进新乡贤回乡工程,鼓励引导归乡人争当乡村发展“领头雁”,发动他们带着眼界见识、人脉资源回归故土、反哺桑梓、振兴家乡。
“你们看,这批鱼苗是去年秋天放进去,现在已经长这么大了!”日前,看着一条条鲜活的田鱼,浙江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冠洪欣喜地说。
从中学物理老师到海外“淘金”,又从欧洲回到青田田间创业当农民,十余年来,徐冠洪坚持投身于稻鱼共生有机循环农业、青田田鱼原种保护、繁育和推广工作,并以此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彼时身在海外的徐冠洪看到了家乡稻田的希望和未来,毅然决定回国创业,专攻稻鱼共生有机循环农业。
探索“免耕、免除草、免施肥,免洒农药”的“稻鱼共生”有机循环模式;举办农业知识讲座,免费为困难群众发放鱼苗水花;结合青田实际,总结出适合山区的种植养殖技术规程……徐冠洪真正让“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照进现实。
2022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召开,徐冠洪作为世界农民代表在主会场发言;同年9月,徐冠洪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大国农匠”称号,系全省唯一。
在徐冠洪的积极推广下,青田“稻鱼共生”模式已经向安徽、湖北、福建等11个省份普及,“稻鱼共生”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鱼”。
农创客吴勇与省农科院食品研究所联合开发的多肉美食
在距离景宁县城32公里的深垟民族村,形态各异、萌动可爱的多肉植物,成了吸引游客前来的“招牌”。
这座小有名气的多肉石寨,离不开本地农创客吴勇的辛勤付出。
2009年,吴勇返乡创业回到深垟,创办起了雅景花木专业合作社,把多肉“种”进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这植物好种吗?”“种起来能卖钱吗?”伴随着质疑与争议,吴勇以产业为核心,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花卉精品园,从第一年年产6000盆起步,前后共引进1000余个多肉新品种进行种苗繁育及批量生产。
如今,合作社基地常年存圃量达60余万盆,已发展成为省内最大的多肉生产销售企业之一,并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机制。
如何让深山中的多肉石寨走向全国,写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下半篇文章?吴勇深挖深垟村古建筑别具一格的村庄风貌,整村打造网红“多肉石寨”,构建“多肉+畲寨+旅游”融合新产业,发动村民在家门口种植、销售多肉。
富有特色的“多肉庭院经济”,让农户每年户均增收2万余元,真正成了深垟村民致富新渠道。
麻功佐进行线上直播
“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尝尝农产品,看看美丽的风景。”以乡间郁郁葱葱的树林为背景,伴随着溪流、鸟鸣等自然环境音,在麻功佐的直播间内,优异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作为一名“80后”,麻功佐曾通过努力走出大山,在大城市扎根;作为一名归乡人,他义无反顾地回到群山之中,并借助网络的力量推介家乡。
2014年,在杭州从事电商工作的麻功佐,将“互联网+”的思维注入家乡养蜂业。由他打造的土蜂蜜电商产销体系,为家乡蜂农销售打开了一条新路。
借助直播风口,麻功佐将直播流量转变为致富能量,手机成了他的“新农具”,通过电商直播,亲眼所见的优质农产品得到了网友们的热捧。现在,他和团队一年能卖5万余斤蜂蜜,带动当地300余人就业、创业,帮助蜂农增收300余万元。
“80后”缙云麻鸭非遗传承人虞挥在田间直播
“麻鸭是一代缙云人的记忆,但我希望它不只是一种记忆。”在缙云,“80后”缙云麻鸭非遗传承人虞挥从小听闻爷爷风餐露宿千里牧鸭的故事,目睹父亲筚路蓝缕创办鸭场的经历,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做大做精缙云麻鸭品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20年6月,缙云麻鸭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
在丽水,有着这一批归乡人因对乡土的眷恋返乡归巢,并积极参与到产业壮大、村庄治理、发展谋划等领域,用他们的力量不断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PARTY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现如今,广大现代新农人逐梦丽水沃野,为乡村带来新的生产经营理念、新的生产作业技术和新的乡村运营模式,丰富了农村经济新业态,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2012年起,在全省创新开展具有丽水本土辨识度的“农三师”(农作师、农商师、农匠师)培育工程,
——迭代推出“人才科技新政38条”,制定出台《“新农人”素质大提升行动方案》《千村万名农民素质提升行动方案》等文件,推进“丽水农三师”人才体系和高技能人才体系贯通。
——充分发挥本土专家团队的“传、帮、带”作用,邀请“农三师”入驻共富学堂担任技能导师,延伸农业+全产业链,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技提能”全覆盖。
——完善多方融合联动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工作推进体系,开展农民学院(校)培训、实训基地锻炼、农师人才结对“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立足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构建以“丽水农师”为首、21个子品牌为组成部分的“1+X”乡土人才品牌体系,“丽水农三师”、云和雪梨、松阳茶师、松阳工匠等4个品牌获省级认定。
过去一年,全市完成百万农民培训25.3万人次,“农三师”等共富能力提升48397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5月,“农三师”培育工程被写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的调研报告》,成为丽水元素中的重要亮点。
“让不同身份的‘三乡人’有效融合,发挥独特优势,从而实现新乡人赋能、原乡人安居、归乡人乐业的共富图景。”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市将继续深入探索“三乡人”治理机制,努力构建乡村振兴人才链,以此搭建乡村产业“金字塔”,让现代新农人真正成为“乡村兴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