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松阳县始终秉持“共同富裕非遗先行”的理念,坚持以“团”为本,以“展”为媒,以“戏”为先,走出一条“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坚持以“团”为本,大力扶持民间团队。起草制定《关于进一步推动松阳高腔高质量传承发展意见》,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精品打造、阵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提档升级,多次组织听取并完善该政策,同时组织各相关单位、乡镇、民间剧团等召开征求意见讨论会,进一步完善修改政策。以乡村文化礼堂(社区)、学校、景点为阵地,开展送戏进礼堂、进学校、进景区等松阳高腔“三送”活动,全年采购送戏下乡演出场次70场、进校园演出20场;以非遗馆为演出阵地,常态化开设“每周剧场”,全年采购场次28场。通过增加政府采购数量,支持民间剧团的传承与发展。
二、坚持以“展”为媒,高举高打地方戏曲。依托松阳本土民间文化、人文故事等基因,提升折子戏《八百两》《磨豆腐》,其中《八百两》参加2023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小戏小品优秀剧目展演,第十三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最佳剧目。戏歌《松洲令》亮相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暖场展演、央视文艺节目中心《一鸣惊人》栏目成功入围决赛,春节期间三次亮相央媒;松阳高腔参展中国演艺博览会、2023丽水摄影节等,极大提升了松阳高腔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拍摄戏曲(松阳高腔)电视剧《红色浙西南》在央视戏曲频道及全国各地156家电视台联播,荣获第十八届中美电影节和电视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荷兰国际电影节四项提名奖。与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合作拍摄的《山水有戏 觅境松阳》在首播当日全网观看量达到996万人次,引发“文化共鸣”。
三、坚持以“戏”为先,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资源互动,在玉岩高腔广场开展松阳高腔“一月一主题”活动,连续举办观展、观演等形式营造高腔传承阵地文化氛围。鼓励民间团队复排剧目《绣花针》等,委托玉岩镇生态强村公司为实施单位,提高服务采购标准和数量,从原先3500元/场提高为5000元/场。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推选4位松阳高腔艺人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开展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推荐工作,预计年底将新增一批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邀请专业戏曲老师、传承人授课,累计开展4期传承人培训班,共培训学员100人次。定向采购松阳高腔进校园演出20场,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松阳高腔科普活动,让松阳高腔的传承保护氛围从娃娃一代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