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2500002645160R/2024-41389 | 文号 | 丽科建〔2024〕3号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 | 发布机构 | 丽水市科学技术局 |
成文日期 | 2024-07-0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蔡大者代表:
您在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提升科研机构辐射带动能级支撑全市产业提能升级的建议》收悉。市科技局作为主办单位,经会同丽水开发区管委会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目前工作进展
(一)围绕“一县一链一院”加强建设力度。根据市委第五次党代会“实体化建立3所以上研究生分院和研究院”的要求,我市持续加强实体化研究院建设力度,2024年1月26日5年5亿元合作经费投入的浙江大学丽水生命健康联合创新中心已正式签约,4月28日完成“丽水市绿谷生命健康研究院”民办非企机构注册,正式启动运营。截至目前,我市全市已签约共建的实体化研究院达16家,其中年投入在1000万以上的共有6家,协议约定共建合作经费投入总计10.228亿元。16家实体化研究院以当地主导产业为发展方向,聚焦当地主导产业技术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实现全市各县(市、区)实体化研究院建设“一县一链一院”建设全覆盖。
(二)围绕研究院质效提升加强工作指导。当前各县(市、区)实体化研究院正处于协议签订后运营初期,市科技局作为实体化研究院建设的业务指导部门,切实抓好实体化研究院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的科研攻关、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运营绩效“两项重点”。经过前期赴衢州、温州等地考察学习,充分借鉴兄弟地市的先进经验,7月4日制定发布了《丽水市关于推进实体化研究院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提出实体化研究院促进产业优化提升、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集聚高端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创新平台建设5项任务,明确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健全体制机制、指导发展方向、规范资金使用、加强服务管理、完善绩效考核5项职责。
(三)围绕研究院能级提升加强建设成效。1月26日浙江大学丽水生命健康联合创新中心正式签约后,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和丽水经开区积极抓研究院落地运营,协助研究院组建运营管理班子、起草管理规程制度等工作,把浙大丽水联合创新中心作为我市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的重要突破点来抓。同时对杭电丽水研究院、浙大龙泉创新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青田新材料研究院等已运营的实体化研究院,在人才引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切实加强指导服务,确保实体化研究院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早出成效。一是快速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有成效。全市16家实体化研究院依托派出单位的学科优势,组建与当地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团队,共引进高层次人才数295人,其中全职社保缴纳到当地的93人、柔性引进202人。二是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有突破。各实体化研究院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特色,积极开展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如杭电丽水研究院建成省级博士后工作站,成功入选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市级成果加速器,正培育建设省新型研发机构等省。浙大龙泉创新研究院协助三田集团、创立有限公司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与吉利研究院、三田集团联合搭建整车热管理系统研发平台。浙理工(缙云)研究院正创建制造业数字智能化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三是核心技术攻关有成果。实体化研究院切实发挥产业创新技术策源地作用,集中力量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紧密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2023年各实体化研究院共组织开展技术对接113场次,解决企业技术需求71项,共有14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获得立项。其中青山钢铁公司以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研究院为技术依托单位的《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高品质软磁不锈钢开发及稳定化生产》成功列入2023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现我市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零的突破。四是产业孵化培育有力度。全市各实体化研究院发挥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在成熟项目招引、潜力项目孵化上聚焦产业精准发力,已累计推荐并落地“绿谷精英”人才项目数38个,其中孵化产业化项目数25个。如杭电丽水研究院推动引进的丽水数研慧融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蔚澜科技有限公司引进落地当年实现上规。
(四)围绕科技合作赋能全域产业创新升级。我局坚持“一地引进、全市共享”的建设原则,以研究院建设作为创新策源地,带动产业集群式发展。为突出产业带动能力,加快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5月28日召开了浙大—丽水生命健康联合创新中心、杭电丽水研究院具体合作需求事项专题协调对接会,要求浙大、杭电2所研究院整合自身学校的资源,对我市2家单位及其他科研院所,在项目合作、学科建设、大仪共享和省部级平台共建等方面合作需求尽最大努力给予支持。5月31日丽水2家单位梳理了22项具体合作事项需求(其中丽水学院18项,市中心医院4项),经浙大、杭电2家研究院确认后,以清单化形式明确下一步合作事项。同时,浙大-丽水生命健康联合创新中心与丽水学院、市中心医院分别签订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下步,我局将每个季度督查具体合作事项落实推动情况,以清单化项目管理推进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通过常态化组织需求对接会、项目路演、技术交流等活动,鼓励研究院拓展服务对象,深入了解产业,帮助梳理行业需求清单,凝聚技术问题,通过横向项目立项、“揭榜挂帅”等各种形式,以点扩面,推进统筹,实行“一院N中心”共建模式。
二、下步工作举措
正如您在建议中提到的,下一步我市在推进实体化研究院建设过程中,要提升实体化研究院的建设能级,但同时更要注重立足当地、辐射全市域的相关主导产业发展。下一步,科技和人才办等相关部门将通力协作,具体抓好以下三方面:
1.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研究院服务意识。一是抓好实体化研究院研究技术攻关方向,建立实体化研究院工作例会制,定期听取实体化研究院工作进展情况。以当地主导产业链的技术需求,作为当地实体化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强化当地实体化研究院与企业建立联合攻关机制。二是抓好实体化研究院服务产业技术创新绩效,将把实体化研究院的建设绩效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上突出实体化研究院服务企业收益的考核权重,引导实体化研究院积极联合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2.加强制度创新,提升研究院服务能力。一是建立实体化研究院定期例会制度,如联合市委组织人才办、丽水经开区,每周组织碰头协调会,协调解决浙江大学丽水生命健康创新中心、杭电丽水研究院运营中具体问题。二是改革“绿谷精英”人才项目遴选机制,探索向浙大丽水生命健康创新中心等实体化研究院授权开展人才项目自主认定,充分发挥实体化研究院引才聚才自主权。三是统筹用好创新引领人才编制周转池,扩面实施实体化研究院与高校“双向双聘”用才机制,对实体化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予以事业编制支持。
3.加强服务指导,搭建院企合作平台。一是广泛开展面向行业技术培训、交流和成果推广等系列活动,围绕具体产业创新领域组织开展需求对接会,技术交流会等,通过政府搭台“院企对接”助力解决企业创新难题。二是促进院企建立全面合作关系,鼓励企业引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资源,合作共建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科技创新平台。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大市场建设,完善科技成果交易、难题需求发布、院校技术支撑、科研仪器共享等功能,促进实体化研究院与企业实现有效对接。
非常感谢对我市研究院建设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吴彦勋(市科技局规划处)
联系电话:13857078151
丽水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8日